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出定势思维的误区(doc 25页)

走出定势思维的误区(doc 25页)

走出定势思维的误区(doc 25页)下级创新:走出定势思维的误区第一页。

创新是对传统的突破与发展,思维创新是对模式化的思维形式的否定。

在现实中,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刻使用的都是传统的思维方式,比如问“8”的一半是几,人们多半回答是4。

这种在惯性轨道上思考的形式,我们叫它“思维定势”(也叫思维的惯常定势)。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

过去的思维影响当前的思维”。

思维定势对我们思考问题是有好处的,它能使思维者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思考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大大缩短思考的时间,提高思考的效率;还能使思考者在思考过程中感到驾轻就熟,轻松愉快。

但思维定势却不利于创新思考。

换句话说,定势思维(惯常思维)是创新思维的误区,下级要学会创新思维,必须首先走出定势思维的误区。

比如“8的一半是几”用创新思维的方式则可回答为0或3(横切或纵切)。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啄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1)对定势思维的认识定势思维是人们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惯用的模式化了的思维形式,当人们面临现实问题或外界事物时,便会毫不犹豫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顺着特定的思维轨道对它们进行分析和处理。

由于文化传统和个人的教育、生活背景,定势思维一旦形成,通常是极难改变的。

比如。

男人应该刚强,女人应该温柔”、“孩子要听大人的话”、“老马识途”等等。

定势思维一般来说具有两个很明显的特征。

一是形式化了的结构,即定势思维是一种“纯形式化”的东西,它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显现出来,也就是说,只有当被思考的对象填充到它里边以后,当思维的过程发生以后,定势思维才表现出它的存在,才显示出不同思维定势之间的差别。

没有思维的过程,也就无所谓思维的惯常定势。

比如问“一加一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二“,现实中人们总习惯从数学的角度开始思考,思维定势开始出现,由于思维定势,很多人可能答不出这个问题。

据说第一个答出这一问题的的人是个幼儿园的孩子,这说明孩于尚未形成思维定势。

可见思维定势构成了创新的障碍。

思维定势的第二个特征是它强大的惯性,即某种思维定势一旦建立,它就能轻而易举地支配人们的思维过程,心理态度以至实践活动,要改变它需要相当的时间和努力,达表现了经过长时间形成的定势思维的稳固性甚至顽固性。

定势思维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形式,绝不是一无是处。

如前所言,它在我们处理和对付一般性问题和日常事务中是有益处的。

事实上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的都是定势思维,因为在更多的情况下,创新思维只有在遇到新问题、新情况,需要我们使用新方法新措施时才派上用场,显示价值(当然对老问题旧憎况用新的方式去思考,常常也会有新发现)。

相比而言,一般情况、惯例性事务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占有较多的比重,如果在不需创新时创新,可能会事与愿违,弄巧成拙。

尽管如此,定势思维的弊端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当我们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而要求开拓创新时,它就会变成思维的荣榴,阻碍新构想的产生,同时也会阻碍我们对新知识的吸纳。

另一方面,定势思维有时还能将我们引入认识处理某些问题上的歧途,使我们。

踏破铁鞋无觅处。

”因此.我们认为,在创新思维的活动中,定势思维便是它的误区。

既然是一种误区,在创新活动中就应该消除它的影确。

(2)影响创新的定势思维表现人类的定势思维有许多种类,也有许多表现形式,从思维创新的角度来看,影响下级创新思维的定势思维误区主要有权威定势、书本定势、从众定势、经验定势等几种形式。

中提出了六条弱化权威定势的训练,摘录如下:A。

权威经常依赖于权威效应”找出某一权威的某种论断,这种论断尽管是正确的,但却与人们的常识或直觉相违背,而且传播的范围比较狭窄,一般人不太了解;比如,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尺缩钟樱”现象。

然后,你把这种权威论断告诉周围人,但是不要打出权威的旗号,或者干脆冒充你自己的新发现而介绍给别人,请听一听别人的反应和评价。

你还可以把同样的论断告诉另外一些人,但首先声明这某权威的观点,然后听一听大家的反应和评价,再与上边的评价作一定比较,你肯定能从中悟出许多道理。

A“那是以前的权威”过全,顾虑可能过多,反而缩手缩脚,构成对创新的束缚。

比如一个掌握大量文学理论知识的人,可能会过分拘泥于主题、形象等概念,反而创作不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第五,对下级而言,书本思维的误区可能还包括上级的红头文件,单位的条条框框,这些东西同样影响或阻挠他的思维创新。

走出准书本定势思维误区的方法也很多,下面稍列几条。

A不准书不是不读书,相反,多读书才能不迷信书,当然前提必须是活读与比较,“尽情书则不如无书。

A用批判的态度读,从反面的角度读;挑刺当然很不容易,但做到了,你便能“人于书中,出于书中”,读书而不为书累;A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读,认识书本知识的相对性,认识书本知识与现实的距离;A用弱化权威定势的思路对待书本知识?书是人写的,因此不可能十全十美。

②走出从众思维定势的误区从众是一种较为普通的社会行为,从众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有的心理表现,因而从众思维也常为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势。

从众的思维定势是大家怎样想,我也怎样想;大家怎样做;我也怎样做,是入乡随俗,少数服从多数。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持群体的稳定性,就必然要求群体内的个体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首先表现在实践行为方面,其次表现在感情和态度方面,最终表现在思想和价值观方面。

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完全如此,个人与个人之间不可能完全一致,也不可能长久一致;一旦群体发生了不一致,那怎么办呢?在维持群体不破裂的前提下,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整个群体服. 我们都知道,美国企业管理的权威,不一定能管理好中国的企业;沿海城市的规划专家,不一定能规划好内地的城市,因为地域的差异使得权威失败了。

如果听到某种权威性论断,请想一想,那位权威是否外地的?也就是说,他的论断是否同样适合本地的具体情况。

A“那是别的领域的权威”一位歌星就有资格推荐一种喉片吗?一位运动健将就肯定能制造出高质量的运动衫吗?一位相声演员就有资格评价一种啤酒吗?一位发明家就能够更好地参政议政吗?一位名演员对某项政策的评价就更有价值吗?面对社会上这类权威漫天“泛化”的奇烃现象有,我们应该时刻问自己;他是哪个领域为权威?他对这个行当有研究吗?他那些脱口而出的话对于这个领域的有价值吗?A“那是借助外部力量的权威”权威的产生有时是很微妙的,在许多领域,被公认的权威往往不是本领域中的顶尖人物;他们是借助外部力量才上升的权威的。

比如,借助政治力量,在某一领域身居要职;借助经济的力量,财大气粗的全方位攻势,等等。

只要不是十足的窝囊废,就很容易被推上权威的宝座。

所以,我们遇到某一权威也要这样想一想:他成为权威,是凭借自己的实力,还是凭借外力?A“那与权威的自身利益有关”即便是一位真正的权威,而且是在他的权威领域内发表意见,也要看是否与他自身的利益有关。

一位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营养品,那么他自己对这种营养品的评价就失去了权威性,这同行政司法领域中的“回避制度”是同一个道理。

与此类似,一个质量检测小组如果要收取资助费,那么它的捡测结果同样失去了权。

威性;一位医学家,即便是得过诺贝尔奖的,如果收取了厂商的费用,那他对某一产品的推荐就可能靠不住。

这就是“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的道理。

如果看到某位权威在卖力地推荐某种产品或者某项观念,我们首先要想一想:它与权威的利益有没有关系?②走出书本定势的误区我们有相当多的知识来自书本,书本知识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是给我们带来无穷利益的工具,也是我们获得见识和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但事物总有两个方面,对创新思维来说,唯书本的思维定势肯定会造成许多弊端。

书本知识对创新思维的影响和束缚集中表现在以下这么几个方面:首先,书本知识是经过人们的思维加工之后形成的较为。

单纯”的经验和认识,它表示的常常是共性的、一般性的东西,书本知识与真正的现实常有距离或偏差。

其次,书本知识是相对较“死”的东西,而现实却要复杂的多,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每一种事物都有众多的联系,每种事物又与其它事物构成千丝万缕的属性,因此单凭书本知识还不能应付现实的挑战。

家喻户晓的“失街串”中,诸葛亮挥泪斩掉的马谡便是过分依赖书本知识的典型。

第三,书本知识并不等于能力。

过分的依赖书本知识会影响人对能力的追求,所谓“书呆子”便是一例。

不会运用书本知识,不会批判、置疑书本知识,书本知识会耗取你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最后导致没有创造新的东西。

汉代有一位皇家书库的管理人,据说能背下整库的书,但一生却无任何著述。

第四,过于精深丰富的专业知识,处理运用不当,有时也会阻碍创新思维的开展。

因为有时知识过精,面就容易狭小,知识手。

但与其它思维定势一样,它对创新思维亦有阻碍。

从思维的角度来说,经验具有很大的狭隘性,束缚了思维的广度。

这种狭隘性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

首先,经验具有时空狭隘性。

任何经验总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中产生的,而且往往也只适应于一定的时空范围;一旦超出这个范围,某种经验能否有效,常常是个疑问。

其次,经验具有主体狭隘性。

每一个思维主体,不管经验多么丰富,从数量上说总是有限的,他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却是无穷多的。

这样,当他面临自己所从没遇到过的事物或者问题的时候,他常常会手足无措,如果单凭自己已有的经验推断,其结果大多是错误的。

第三,个人的经验在内容上仅仅抓住了常见的东西,而忽略了少见的、偶然的东西。

但是在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环境中,总会有大量的平常很少见到的、偶然性的东西出现,如果我们仍然用以往的经验来处理,则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偏差和失误。

也可以说,经验在处理常见现象方面得心应手,但这种常见现象往往会形成框框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难以想见“常见”之外的现象。

当然以上所讲也并不绝对,经验与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在实践活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经验具有不断增长、不断更新的特点,从而有可能使我们看到经验自身的相对性,经过经验之间的比较而发现其局限性,进而开阔眼界,增强见识,使我们的创意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在有些场合下,经验本身就意味着新创意。

除了以上所讲的几种思维定势影响下级的思维创新外,还有非理性思维定势、自我中心思维定势、线性思维定势、单向思维定势等多种形式,这里不再叙述。

从某一权威,与权威保持一致;二是群体的少数人服从多数人,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在一个组织或团体中,“个人服从群体,少数服从多数”的要求本来只是一个行为上的准则,是为了维持群体的稳定性的。

然而,这个准则不久便产生了“泛化”,超出个人行动的领域而成为普遍的社会实践原则和个人的思维原则。

于是,思维领域中的“从众定势”便逐渐形成了。

从众的思维定势一旦形成,也不易改变。

其中的原因是从众可以产生一种归属和认同感,能够消除自己的孤单、不安、恐惧等心理,人云亦云,人动亦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