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力测验的发展

智力测验的发展

智力测验的发展
一、对智力的看法
对智力的看法是编制智力测验的理论前提。

在19世纪后半叶,智力一词最早是由哲学家斯宾塞(H.Spencer)和生物学家高尔顿将古代拉丁词intelligence引入英文的,其意义是代表一种天生的特点及倾向性。

此后,智力一词随着心理测验的发展而逐渐普及。

对智力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类观点。

(一)智力是学习的能力
主张此说者认为智力是学习的能力。

智力高的人,能够学习较难的材料,学习的成绩也较好;反之,智力低的人,只能学习容易的材料,学习的成绩也不好。

这种观点易为大众所接受,但若将智力与学习成绩等同起来,便大大局限了智力的含义。

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为伯金汉 (B.R.Buckingham)、科尔文(S.S.Colvin)、汉蒙(V.A.Hemon)等。

(二)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主张此说者认为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智力越高者,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即对新的情境从容应付、随机应变的能力越强。

这是一种生物学的观点,有人批评它泛化了智力的概念。

主张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为斯腾(W.Sern)、威尔斯(F.L.Wells)、爱德华(A.S.Edwards)、桑代克、品特纳(R.Pintner)等。

(三)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
主张此说者认为智力是一种抽象思维的能力,如判断力、理解力、推理力、创造力等。

智力高的人能运用抽象思考能力解决问题,例如比奈认为:智力是一种判断的能力、创造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善于判断、善于理解、善于推理是智力的三种要素。

这种观点侧重智力的心理机制,但局限了智力的范围,抽象思考能力只是智力的一个方面。

此观点的代表人物为比奈、推孟等。

(四)智力是信息加工的能力
持此观点者认为智力是信息加工的能力。

这是一种新的观点,代表人物是斯腾伯格(S.Sternberg)。

他认为编码和比较在解决智力测验的任务中作用最为重要,能迅速编码和比较的人通常比加工慢的人智力高。

这种观点代表了心理学发展的新思路,但观察和测量一个信息加工系统的输入、输出的各个阶段是非常难以操作的。

(五)对智力的综合理解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以上对智力的几种看法彼此并不矛盾,只是反映了智力的多层次和多面性,因此,出现了关于智力的综合定义。

美国心理学者韦克斯勒采用综合的观点,认为智力是一个人心理能量的总和,此项能量能够使个人有目的地行动,使个人的思想有条理,并且能够对自身的环境作有效的适应。

斯腾伯格也认为:“智力是从经验中学习和获益的能力,抽象思维和推理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模糊多样的世界的能力,以及激励自己有效地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的能力。

”①
二、智力测验的发展
智力测验的历史已有近百年,它的发展是同智力理论的发展及智力分数解释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高尔顿和生理计量法
高尔顿是测验运动的最早倡导人,他以感觉敏锐度为指标,设计了诸如判断线条长短、物体轻重、声音强弱的简单测验,来测量个体的智力。

他还注意到白痴对于热、冷、痛鉴别能力较低,因此这种生理计量法在判定个体差异方面是有一定功效的。

但将智力简单地看做是感官能力,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同时这种观念在教育上也并无实用价值。

19世纪后期,心理学家便开始尝试用综合的心理取向鉴别人类的智力。

(二)比奈和智力年龄
1905年,比奈和助手西蒙发表了第一个心理取向的智力测验──比奈—西蒙量表,用语文、算术、常识等题目来测量判断、推理等高级心智活动。

1908年,比奈—西蒙量表作首次修订,修订后的量表运用了近代测验理论的基本思想,即测验的原理在于将个人的行为与他人比较并归类,首次采用智力年龄作为衡量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指标。

(三)推孟和比率智商
1916年,推孟修订的斯坦福—比奈量表第一次采用智力商数表示智力发展的相对水平
(四)韦克斯勒与离差智商
1949年,韦克斯勒在编制儿童智力量表时,放弃比率智商,采用离差智商。

所谓离差智商是将一个人在智力测验上的成绩和同年龄组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到的一个相对分数。

同样的智商分数在不同的年龄水平上代表同样的相对位置。

(五)皮亚杰(J.Piaget)与认知发展测验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从婴儿期到青年期,智力发展可分为感觉运动期0~2岁 、前运算期 2~7岁 、具体运算期(7~11岁)、形式运算期(11岁以上),故智力不仅有量的变化,还应当有质的变化。

这一观点批判了传统的智力测验只考察量变忽略质变,无疑是一种新的贡献。

但目前,采用认知发展理论编制的测验仍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普通心理发展量表(Ordinal Scales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皮亚杰任务成套测验(Piaget Task Kits),成套守恒概念评估(Concept Assessment Kit Conservation),为精神病患者设计的皮亚杰式任务的测量工具──认知诊断成套测验(Cognitive Diagnostic Battery)。

(六)斯腾伯格与智力三元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对上述传统智力理论提出挑战。

他采用了认知心理学的思想,认为个体智力上的差异是由于其对刺激情境的信息处理方式不同导致的。

斯腾伯格主张,人类智力是相互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的智力统合体,各边可视为智力的三种成分,各边长度因人而异,从而形成智力的个别差异,三种智力成分为:
①组合性智力: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思考、判断、推理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
②经验性智力:个体运用既有经验处理新问题时,统合不同观念而形成的顿悟或创造力;
③实用性智力: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学得的知识经验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

传统的智力测验测量的只是组合性智力,为适应新的智力理论,新的智力测验正在探索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