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技巧(倾听、同理心、自我披露、反应)1、倾听的技巧会谈是心理辅导的基本形式和手段,会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会谈中的信息主要有两种:一是认知性的,一是情绪情感性的。
认知性信息主要包括事实、行为、观点、意见等,可以称之为内容。
情感性信息主要包括心理感受、情绪、情感等,其共同特点是体验。
信息传递的方式也有两种:言语的和非言语的。
作为心理辅导人员在辅导过程中所做的事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接收、理解来访求助者的认知性信息和情感性信息,另一方面是对此作出反应,即发出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
会谈不仅仅是交流信息,还是会谈双方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人际关系。
对于心理辅导人员来说,每一次辅导都是一次会谈,并通过会谈来达到影响和帮助来访者的目的。
有效的会谈是需要技巧的,所以要提高辅导效果,就必须要掌握会谈技术和技巧,其中倾听是非常重要的技术。
倾听并不是简单地听,它是全身心投入,专注地听。
辅导人员对当事人的谈话不仅仅是听听而已,还要借助各种技巧,真正听出对方所讲的事实,所体验的情感,所持有的态度。
倾听的习惯和态度比倾听的技巧和技术更重要。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愿意说不愿意听,习惯于说不习惯听。
倾听时应注意以下艺术:第一,充分运用开放性提问在倾听时,通常使用“什么”、“怎样”、“为什么”等词语发问,让来访者对有关问题、事件作出较为详尽的反应,这就是开放性提问,这样的提问会引出当事人对某些问题、思想、情感等的详细说明。
在使用开放性提问时,应重视把它建立在良好的辅导关系上,只有当事人对辅导员的信任,他才会在提问时作更多的回答。
另外要注意问句的方式、语调,不能太生硬或随意。
第二,恰当运用封闭性问题这类提问的特征是以“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行不行”、“要不要”等词语发问,让来访者对有关问题作“是”或“否”的简短回答。
辅导员使用这种封闭性的提问,可以收集信息,澄清事实真相,验证结论与推测,缩小讨论范围,适当中止叙述等等。
回答这些问题,只需一两个词、字或一个简单的姿势如点头或摇头等,简洁、明确。
但过多使用封闭式提问,会使来访者处于被动的地位,压抑其自我表达的愿望与积极性,产生沉默和压抑感及被审讯的感觉。
所以采用封闭性提问要适度,并和开放性提问结合起来。
第三,善于运用鼓励和重复语句指直接重复或仅用某些词语如“嗯”、“讲下去”、“还有吗”等,来强化来访者叙述的内容,并鼓励其进一步讲叙。
重复来访者叙述中的某些话语或内容,是鼓励对方的一种主要方法。
鼓励与重复除了促进会谈继续外,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导来访者的谈话朝着一定方向深化。
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种很简单的技巧,然而正是这一简单的技巧,使辅导员得以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出对来访者的关注和理解。
第四,准确运用说明说明又叫释义,就是辅导员把来访者谈话内容及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后,用自己的语言反馈给来访者。
说明最好是引用来访者谈话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最重要的词语。
说明使得来访者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重新组合那些零散的事件和关系,深化谈话的内容,更清晰准确地作出决定。
同时,也有助于辅导员确认一些关键的信息与线索,为会谈的深入打下坚实基础。
第五,有效运用情感反应情感反应与说明十分接近,区别在于说明是对来访者谈话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应则是对来访者情绪情感的反馈。
也就是辅导员把来访者的情感反应进行综合整理后,再反馈给来访者,如“你对此感到伤心”、“这事让你很不愉快”等等。
情感反应的最有效方式是针对来访者现时的而不是过去的情感,如“你现在很痛苦”、“你此时的心情比较好”。
另外,在运用这一技术时,要及时准确地捕捉来访者瞬间的情感体验,并及时进行反应,使来访者深切体验到被人理解的感觉,这时辅导就可能朝着更深入的境界迈进。
第六,避免倾听时容易犯的错误初学心理辅导的人不愿意倾听,不重视倾听,喜欢自己不停地说,这是惯常的错误。
除此之外易犯的错误还有:急于下结论;轻视来访者的问题,不认真听;干扰、转移、中断来访者的话题,对来访者话题作道德或是非的评判;不适当地运用参与技巧,如询问过多、概述过多等等。
2、同理心技巧同理心又称为共情、神入、同感等,是心理辅导中较难把握的一个技术。
它是指在辅导过程中,辅导者要进入求助者的情绪和想法参照系统中,以求助者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以求助者的心情去体会他的心情,以求助者的想法去推理他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求助者的独特感受,才能通过表示理解的语言来表达与求助者站在“同一立场”的愿望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这种反应能使辅导双方建立起融洽的辅导关系。
因此,同理心在促进心理辅导关系的发展和提高辅导效果方面有着相当明显的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的辅导者就曾指出:“人们常常低估了这点——辅导者的在场与共情倾听构成了一个能提供给他人的最有力的帮助与支持的来源”。
同理反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站在求助者的立场充分理解求助者的感受和那些感受的意义;二是要将这种理解准确传达给对方;三是促使求助者对自己的感受和问题有更深层的思考和认识。
例如,一个求助者说:“我常常觉得活着太没意思了。
”同理的反应应当是,“那一定叫人很烦恼。
你知道是什么使你产生这种感觉的吗?” 相反,如果你回答说“呦,小小年纪就说活着没意思,长大了怎么办?”甚至说“你懂得什么叫人生吗?”这种不恰当的同理反应很可能会造成辅导关系的中断。
对求助者的同理主要体现在辅导者的言语反馈上。
同理式的反馈要求辅导者不仅要能反映求助者说话的内容,还要能反应求助者言语中所隐含的情感和内心的矛盾冲突。
卡可夫(R.Carkhuff)和皮尔斯(Pierce)根据辅导者对求助者的反应情况,将同理分为5个等级:第一级:辅导者对求助者的反应仅是一个问题或否认、安慰及建议。
例如:求助者:我想同父亲和谐相处,可行不通。
他对我太严厉了。
辅导者的反应:我相信将来总会行得通的。
[安慰]或者:你应该努力去理解他的观点。
[建议]或者:为什么你们两个不能相处呢?[问题]第二级:辅导者只针对求助者信息中的内容或认知成份做出反应,而忽视了求助者提供的情感信息。
第二级反应的辅导者的回答是:辅导者:你与父亲的关系正处于困难时期,是吗?第三级:辅导者的反应中虽然包含有理解,也针对求助者提供的信息中的情感和意义做出了反应,但缺乏指导。
第三级辅导者的回答是:辅导者:你尝试与父亲相处,但又不成功,因而感到沮丧,是吗?第四级:这一级辅导者的反应不仅辨明了求助者的情感,也指出了信息中所隐含的求助者的不足之处。
第四级辅导者的回答是:辅导者:你似乎无法接近父亲,所以感到沮丧。
你想让他对你宽容些。
上述中“你无法接近”就隐含着求助者应负的没有接近父亲的责任;第五级:辅导者的反应不仅包含了第四级的所有反应,另外还提供了求助者能够采取的措施。
第五级反应的回答是:辅导者:你似乎不能接近父亲,所以感到沮丧。
你需要他对你宽容些。
你是不是可以采取这样一个方法,即向父亲表达你的这种感情。
上述“向父亲表达你的这种感情”,就是向求助者提供了能够缓解父子关系的措施。
作为辅导者,至少要达到第三等级的同理,否则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后果:◆辅导者缺少同理,甚至产生对求助者批评或不耐烦的情形,导致求助者失望或自尊心受到伤害,很可能以后不再来辅导。
◆求助者觉得辅导者不了解自己,感到很失望,自我表达逐渐减弱,甚至终止。
致使辅导者可能会抓不住求助者问题的关键,进而为求助者提供不适当的辅导方向和辅导建议,严重的会使辅导关系不能继续发展下去。
可见,同理程度的高低,不仅反映辅导者本身的专业水平,而且直接影响求助者对辅导者的信任程度,影响辅导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充分的同理呢?穆哥特伊德(S. Murgatroyd)为我们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具体办法,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与其他人,如工作或生活的朋友、亲戚、家人一起练习对对方谈话内容的反应,即请对方讲一段话,然后用你的语言把这段话的内容反馈回去,让对方来检验你是否真正理解了对方所讲的话的意思,有没有一种同理的感受。
◆如果没有人可以交流的话,就试着想象一下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下人们争吵、高兴时,或者是求助者对你讲述事情时的表情、情绪等,尽可能使这些图像能准确地在你的脑海中呈现出来。
◆如果你不是一个喜欢运用视觉思维进行想象的人,那么就采用语言描述的方式,用你所能想得到的所有词汇来讲述别人对你讲述的各种情景。
◆努力使你自己在有关情绪方面的词汇变得更为丰富,应用字典、小说、电影或其他材料,以便你能说出任意一种感情像什么一样。
3、心理咨询中的自我暴露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这个名词是由焦若德(Jourard)在1958年提出来的。
自我暴露的意思是指把自己个人的有关信息讲出来,使别人知道这样一个过程。
心理治疗会谈中,最初只重视来访者的自我暴露,认为这在治疗中是必须的,是使治疗成功的必备条件。
后来人们也开始重视治疗者的自我暴露,认为这与来访者的自我暴露是同样重要的,许多文献认为这是一个治疗的双方交互作用的过程。
拉扎勒斯(Lazarus)指出,治疗者的言语性的自我暴露具有开辟治疗的交流渠道的功效。
从拉扎勒斯所说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自我暴露对治疗者来说是一种有助于与来访者建立相互信任和开诚布公的良好关系的影响技术。
许多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有研究表明,治疗者的自我暴露行为可以使来访者的自我暴露增多。
还有的研究者发现,若治疗者的自我暴露提供的是与他们自己有关的负性的信息的话,来访者感到了其更多的共情、温暖和信任,这种感受比那些仅仅得到有关治疗者的好的方面的信息的人们更为明显。
另一些研究发现,治疗者的自我暴露在会谈中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它使来访者感到治疗者对他的吸引力增加了,也提高了来访者积极参与会谈的兴趣。
而且数量适中的治疗者的自我暴露比那些治疗者几乎没做什么自我暴露的治疗会谈更能吸引对方再次来访。
还有不少研究者把自我暴露看作是具有强化作用的影响技术,他们认为做自我暴露的治疗者的治疗之所以更为有效,是因为自我暴露是对对方同样的行为的强化。
治疗者的自我暴露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向来访者表明自己在治疗会谈当时对来访者言行问题的体验,另一种则是告诉对方自己过去的一些有关的情绪体验及经历、经验。
第一种形式的自我暴露在治疗中经常出现。
如治疗者说:"我很高兴你不再让你母亲陪着你,而是你自己一个人坐车来这里了",当一个患社交恐怖的来访者第一次不用他人陪伴独自出门来到心理门诊时,治疗者以这样自我暴露的方式表明了自己对对方进步的欢欣。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喜欢那些喜爱自己的人。
在这里,来访者无疑会增加对治疗者的喜欢程度,治疗关系由此也得到了加强。
这种自我暴露传递给来访者的是积极的信息。
第一种形式的自我暴露所传达的也许还有负性的信息:"我觉得有些失望,你没能完成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