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犯罪主体一、概述(一)犯罪主体的概念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二)范围:自然人,单位1、自然人犯罪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
2、单位犯罪主体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刑法分则明文规定可以由单位构成的犯罪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
二、刑事责任能力(一)概念刑事责任能力,简称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具有刑法意义上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者可以成为犯罪主体并被追究刑事责任;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者即使实施了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能成为犯罪主体,不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刑事责任能力减弱者,其刑事责任也相应地适当减轻。
(二)内容1、辨认能力——认识能力是指行为人具备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性质、后果的分辨认识能力。
2、控制能力——支配能力是指行为人具备决定自己是否实施某种行为的能力。
控制能力=自制力3、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的关系(1)辨认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不具备辨认能力,便不具备控制能力,不存在刑事责任能力。
(2)控制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关键。
(三)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1、完全责任能力即正常责任能力,是一个具备一定年龄且精神和生理正常的人就具备有完全责任能力。
2、(完全)无责任能力即行为人不具备刑法意义上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从而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
3、限制责任能力(减轻刑事责任能力)是指因年龄、精神状况、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完全责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减弱,但又不是完全丧失的情况。
4、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部分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对刑法中所规定的一部分犯罪具有责任能力,对其余部分犯罪则无责任能力。
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存在两种情形:(1)是在能力的方向上受到限制,只对某种类的犯罪具有责任能力。
例如,好诉妄想的偏执症患者(2)是在能力的程度上受到限制,只对某范围的犯罪具有责任能力。
例如,传播淫秽物品罪三、刑事责任能力有关的因素影响和决定刑事责任能力程度的因素,包括人的年龄情况,精神状况和重要的生理功能状况等。
(一)刑事责任年龄——法律拟制的犯罪能力是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实施刑法禁止的犯罪行为所必须达到的年龄。
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是自然人具备责任能力而可以作为犯罪主体的前提条件。
比较:刑事责任能力——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应达到年龄(责任成立要件)刑事法定年龄——行为构成犯罪所应当达到年龄(犯罪成立要件)1、划分第十七条 【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十七条之一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十七条之一:“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x<14周岁)根据刑法第17条的间接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其实施任何行为都不够成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
思考:行为人早熟的能否突破?恶意补足年龄?(一般正义,个案正义)(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14周岁≤x<16周岁)第17条第2款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是指行为人只对其实施的法律明文规定的某些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对法律未明文规定的其他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
思考:如何界定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8种犯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绑架他人的,并不够成犯罪;但是,如果绑架后撕票的,如何论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02.7.24《关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问题的答复意见》规定,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第17条第1款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注意:“完全责任年龄”不等于“完全责任能力”2、刑事法定年龄认定中的问题案例:刘某在16周岁生日的晚上和另外三名15周岁的同学到铁路旁玩耍,于当晚21时将一石头放到铁轨上,次日早上9时,一火车经过是出轨,刘某是否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①刑事法定年龄的计算:周岁指实足年龄例如:已满14周岁,指过了14周岁生日,从第二天起才满14周岁②刑事法定年龄的计算基准:以实施行为时而非结果发生时为基准③跨法定年龄阶段的认定:切断如15~17周岁时盗窃数额不能累加,应当切断(二)精神障碍是指由于精神障碍而导致的精神异常状态。
第十八条 【特殊人员的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标准a、生物学的标准:生理因素b、心理学的标准:心理因素c、混合的标准(我国):医学判断(精神病医学鉴定)and 心理判断(司法人员判断)▪我国刑法对精神病人的责任能力采用三分法:1、完全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2、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1)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接性精神病人”(2)大多数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3、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部分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
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生理功能丧失第十九条 【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适用对象:一是,既聋又哑的人;二是,盲人。
(四)生理醉酒第18条第4款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思考:醉酒人为什么仍应负刑事责任呢?或者为什么不能从宽处理?理论依据在于“原因自由行为”,即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的行为人故意或者过失使自己一时陷入丧失或者减弱辨认和控制能力的状态,并在该状态下实施了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由于行为人可以自由决定自己是否陷入上述状态,故称为原因自由行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而不能从宽处罚的规定。
第一百一十八条 【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破坏电力、燃气或者其他易燃易爆设备,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百八十二条 【贪污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
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
试比较上述两法条在犯罪主体方面的规定有何不同?四、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一)概述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或状态。
一般主体需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特殊主体除此之外还需要特定的身份。
判断一般主体还是特殊主体的界限关键在于:刑法分则会对某一具体犯罪的犯罪主体是否除了符合总则规定外,又附加了其他的限制条件,若是,则视为特殊主体。
特殊身份的特点:(1)特殊身份必须在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已经具备第二百九十一条 【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聚众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聚众堵塞交通或者破坏交通秩序,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的,对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此罪法律规定只处罚首要分子,能否认定该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注意:犯罪后形成的特殊地位,如首要分子、特定犯罪目的动机等心理状态、与犯罪行为没有联系的资格不是特殊身份(2)特殊身份仅仅针对实行犯而言,教唆犯和帮助犯不受特殊身份限制例如:普通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相勾结可以成立贪污罪共犯。
(3)特殊身份既可是自然身份法定身份,也可是终身身份或暂时身份。
问:1、伪证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还是特殊主体?2、强奸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还是特殊主体?第三百零五条 【伪证罪】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六条 【强奸罪】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类型1、自然身份与法定身份自然身份,是指人因自然因素所赋予而形成的身份。
法定身份,是指基于法律所赋予而形成的身份。
2、定罪身份与量刑身份根据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对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影响性质的方式所做的划分定罪身份。
量刑身份,即影响刑事责任程度的身份,又称为影响刑罚轻重的身份。
(三)意义1、对定罪的意义:(1)是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2)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3)主体特殊身份影响无特殊身份人的定罪2、对量刑的意义:(1)对行为类似的特殊主体的犯罪一般都较一般主体的犯罪规定的刑罚重一些。
(2)刑法总则中有一些因犯罪主体的身份而影响其刑罚轻重的规定。
(3)有些要求一般主体的犯罪,如果行为人是特殊身份,就要依法从重处罚。
如刑法第245条非法搜查,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规定:“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四)特殊身份群体的刑事处遇1、未成年犯罪的刑事处遇(1)从宽处理原则第17条第三款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不适用死刑原则第49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3)不成立累犯原则第六十五条 【一般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前款规定的期限,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