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笔记
细胞名称
DNA 染 色 染 色 单 基因的规律
减数 间 第一 期 次分 前
体体
2N/4N 2N/2 0/4N DNA 复制,蛋 精原细胞/初
N
白质合成 级精母细胞
4N 联会,四分体, 初 级 精 母 细
2N 4N
同源染色体
裂 Ⅰ 交叉互换 胞
的非姐妹染
色单体的等
位基因互换
10
中 四分体排在
4N 2N 4N
3
7.特殊原因导致不出现典型的比例 a 子代数目较少时,不一定复合预期的比例 b 出现致死基因或某类型合子不能发育 c 不完全显性
8.等位基因不一定只有 2 个 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产生的
9.正确书写遗传图解 种子、果实的结构
注意: a 胚将来发育成幼苗,胚乳为胚的发育提供营养 b 胚乳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来(1 极核+1 极核+1 精子) c 极核=卵细胞,且融合的两个极核基因型完全相同 四、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1. 甲、乙两个小桶代表 F1 的雌蕊、雄蕊(动:性腺) 2. 两种彩色小球代表两种类型的配子 3. 实验过程模拟的过程: 遗传因子的分离、配子的随机结合 4. 实验过程中要求: 混匀、数量相等、及时放回、样本量足够大 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2)比较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
性状
一对
两对以上
基因与染色体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 分别位于两对以上同源染色体(独立
关系
色体
遗传)
细胞学基础 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 减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分离
实质
等位基因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基因重组)
联系
形自交比 3:1;测交比 1:1 2.特殊情况下的比例 2/3 3.概率计算时的相乘与相加 4.区别自交和自由交配 自由交配时,利用配子概率(基因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 5.遗传病系谱图的分析
a 首先判断显、隐性关系 b 利用正推法、逆推法判断个体基因型 c 注意同卵双生、异卵双生的区别 6.子代某些特殊性状与母本一致 种子的种皮、果实的果皮等与母本的基因型一致
1
B 什么是人工授粉 C 为什么要去雄、套袋 D 实验现象和数据处理 2.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推测) 孟德尔提出了哪些假设 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为什么测交实验能证明 F1 的基因型? 4.总结出分离定律 1)孟德尔发现了什么问题?哪些属于假说?演绎? 假说-演绎法 1.发现问题 2.提出假设 3.验证假设 4.发现规律 类比推理法 演绎推理是结论从叫做前提的已知事实“必然的”的得出的推理 ;演绎推理是由普通性的前提 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 孟德尔提出如下假设: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4.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是随机的 A 分离定律: 在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9 黄圆:1YYRR 2YyRR 2YYRr 4 YyRr
3 黄皱:1YYrr 2 Yyrr
3 绿圆:1yyRR 2yyRr
1 绿皱:1yyrr
结合方式有 16 种;遗传因子组合 9 种;性状表现 4 种 (1)孟德尔提出的假设 1、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遗传因子 Y、y、R、r 控制。 2、F1 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3、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三、区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细胞图
染色体为奇数的细胞(无同源)通常不能进行减数分裂;但是可以进行有丝分裂
四、区分精原细胞、卵原细胞减数分裂的细胞图
1)细胞质不均等分配
2)产生子细胞数量不同
3)精细胞还需要一个变形过程,形成精子
4)形成的场所不同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第一次分裂 第二次分裂
前期
中期
后期
注意: A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Ⅰ减半? B DNA 数目减Ⅰ和减Ⅱ连续两次减半 C 能识别、并绘制染色体、DNA 数量变化曲线,柱形图
5
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
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 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对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认识 A 基因自由组合时期: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B 自由组合时期: 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减Ⅰ后期)。 C 自由组合原因: 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 D 属于的变异形式:
2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 子遗传给后代。 B 分离定律的实质? C 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 D 分离定律适用的范畴? 真核生物的核基因,有性生殖产生配子的过程 2)你认为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恰当的实验材料——豌豆 2.从简单到复杂的分析方法 3.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实验数据(3:1) 4.科学的思维方法——假说演绎法 三、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1.牢记两个典型比例
2)实验原理: 3)过程和现象——4 个小实验 思考: 1)为什么第 4 组小鼠死亡 2)小鼠体内的 S 菌从何处而来 4)结论: 1)S 菌体内有“转化因子”, 这种性状转化是可遗传的 2)未证明“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
13
3)四个实验组相互对比
5)实验设计思路:
结论:
(1)格里菲思(F. Griffith)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没
B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基因在染色体上
C 记住四个步骤
D 演绎推理是指:根据假说提出推论(预测测交结果)
2. 关于无性繁殖
3、
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关系
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1)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分裂的细胞
分生组织细
原始生殖细胞
胞
分裂的次数
分裂一次
连续分裂两次
分裂后的细胞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 遗传因子发现 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有关概念
1.性状、相对性状 2.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3.基因型、表现型(关系) 4.纯合子、杂合子
1)判断某生物基因型是纯合子、杂合子 动物:常采用测交法; 植物:自交法与测交法均可,但自交法较简便 5.自交、杂交、测交(作用) 6.正交、反交 7.性状分离 8.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 等位基因: 1)存在:存在于杂合子的所有的体细胞中 2)位置:位于 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 3)特点:控制 一对相对性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4)分离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5)遗传行为: 随着 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A 几种符号的含义
8
2.无性繁殖
a 通常原核生物是无性繁殖
b 无性繁殖过程只有有丝分裂
c 主要方式:扦插、嫁接、营养繁殖、组织培养
3.在育种中的应用
A 杂交育种——基因重组
B 单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C 最合理想的基因型——纯合子
4.假说—演绎法的应用
A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果
C.曲线 ab 段下降的原因是 R 型细菌被小鼠免疫系统
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与 R 型活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
内,体内 S 型、R 型活细菌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在死亡小鼠体内存在 S 型、 R 型两种类型的细菌
B.小鼠体内出现 S 型细菌是 R 型细菌基因突变的结
注意纵坐标“每条染色体的 DNA 含量”“细胞内的 DNA 含量” D 细胞内 DNA=染色体 DNA+细胞质 DNA
12
EDNA 分子与脱氧核苷酸链的数量关系 F 精原细胞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相同,是特殊的体细胞 G 染色体组的数量变化 a 一个基因型 AaBb 的精原细胞,A 和 a 基因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A 和 A 基因有丝分 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离 b 一个基因型 AaBb 的精原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基因组成是 AABB、aabb, 或 AAbb、aaBB c 一个基因型 AaBb 的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的基因组成是 AAaaBBbb 2、 第三章、 基因本质 1、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 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 1)
注意:减数分裂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A 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B 重要的结构和行为: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四分体;联会、交叉互换
C 细胞名称的变化(与时期相对应)
D 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染色体组的数目变化规律
E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中,基因的有关规律(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主要特点
4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a 过程和结果 bF2 中哪些属于杂合子?双杂合?双显性?单显性 注意:稳定遗传的个体就是指纯合子 cF2 中哪些属于亲本型?重组型? 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设) 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4.总结出自由组合定律 二、假说-演绎法的应用
B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吗
C 形态大小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能联会
D 二倍体生物有同源染色体细胞:所有的体细胞(不联会)、性母细胞、初级性母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