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思想、理论、学派一、产业革命后管理思想:亚当·斯密:《国富论》中阐述“劳动分工”,简化工作方法,简单操作,节约时间罗伯特·欧文:主张投资“人力资源”查尔斯巴·贝奇:较早将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实践。
《机械与制造业经济学》论述专业化分工、机械与工具使用时间、批量生产、均衡生产、成本记录等亨利·普尔:强调“管理专业化”,为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系统管理等管理理论打下了基础。
二、古典管理理论:1、科学管理理论代表人物:需求[美]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创始人):《科学管理原理》(1911)《科学管理》;作业方面:制定科学作业方法,挑选培训工人,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组织管理方面:计划的职能和执行的职能相分离,“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
[美]卡尔·乔治·巴斯:是泰勒最早、最亲密的合作者,他研究的数学方法和公式为泰勒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美]亨利·福特:福特汽车创始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流水装配线。
[美]亨利·甘特:《工业领导》《工作的组织》《工作、工资和利润》,与泰勒共事14年,提:“计件奖励工资制”(超额完成,发奖;完不成,基本工资日工资照发);甘特图(控制关键点)。
亨利·福特:福特汽车公司的建立者,第一位使用流水线(人不动,让机器动)大批量生产汽车的人。
《我的人生和工作(1919)》《今天和明天(1926)》《前进(1930》吉尔布雷斯夫妇(动作专家):改进了泰勒的方法,发明“动素”概念,研究、简化和规范动作。
2、古典组织理论:[法]亨利·法约尔(古典组织理论代表;经营管理、管理过程之父):《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提出:“一般管理理论”“管理的一般原则,又叫管理的14条原则(包含:法约尔跳板)”。
[德]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提出高度结构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经济与社会》《社会与经济组织理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人际关系理论[澳大利亚]乔治·埃尔顿·梅奥:参与“霍桑实验”;《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1933)《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1945);提出:“社会人”、“霍桑效应”、企业存在非正式组织、新型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度。
四、社会系统理论:[美]切斯特·巴纳德(现代管理理论之父):《经理的职能》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研究组织问题,提出: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管理者的权威来自下级的认可,组织存在的基本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信息交流)五、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八大学派1、管理过程学派:[美]哈罗德·孔茨《管理学》,《管理学原理》、《管理理论丛林》、《再论管理理论丛林》,《经营的实践入门》西里尔·奥唐奈和 [美]哈罗德·孔茨合著《管理学》2、行为科学学派(1)马斯洛:《激励与个人》《人的动机理论》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人类激励理论》(2)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工作的推动力》、《工作的激励因素》、《工作与人性》、《管理的选择:是更有效还是更有人性》。
与他人的关系和工作稳定性被概括为保健因素,如:政策、行政管理和监督、基层人员管理的质量、与主管人员的关系、工作的环境与工作条件、薪金、人际关系、个人生活、与下级关系、地位安全等。
激励因素是指与工作内容紧密相连的因素。
如:工作富有挑战性、工作成就、得到赏识、增加责任,成长和发展机会等。
(3)布莱克和穆顿合作的《管理方格图》发散:麦克莱兰的成就需求(成功)、权力需求(控制他人自己不被控制)、亲和需求(友好人际关系)3、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特里司特:认为: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确保社会协作系统同技术系统结合起来、相互协调;《长壁采煤法的某些社会学的和心理学的意义》、《社会技术系统的特性》4、决策理论学派[美]赫伯特·西蒙(1978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管理决策新科学》《行政管理行为》《管理行为》5、系统管理理论学派卡斯特与理查德·约翰逊、詹姆斯·罗森茨韦格合著《系统理论与管理》,综合的一体化系统,子母系统,内外信息传递和反馈,不断自我调节、适应发展。
6、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理学派)[美]埃尔伍德·斯潘赛·伯法(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现代生产管理》《生产管理基础》。
建立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以实际经济效果为平价依据,广泛应用计算机。
7、权变管理理论学派卢桑斯:《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提出了用权变理论可以统一各种管理理论的观点;《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8、经验学派(1)彼得·德鲁克。
(2)欧内斯特·戴尔:《伟大的组织者》《管理:理论与实践》、《组织中的参谋工作》(1960年,与林德尔·厄威克合著);在1960年出版的《伟大的组织者》一书中断然反对存在着有关组织和管理的“普遍原则”,主张用比较的方法对大企业的管理经验进行研究。
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1、目标管理理论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1954年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首提“目标管理”,并在《有效的管理者》、《效果管理》、《管理——任务、责任、实践》等书中多次进行阐述。
与以往管理方式的区别:只给管理者确定一个目标,不要求管理者怎样和怎么干(黑猫白猫);把“以作业为中心”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相结合;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
目标管理三个步骤:制定目标、实施目标、评价目标2、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菲根堡姆博士的《全面质量管理》(1961)核心是“全面”,包括:A、管理体系的所有方面、B、整个过程的管理、C、全员参加实施步骤: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教育→使全员充分了解市场→建立质量基准、评测制度、激励机制→改变质检人员挑问题形象,消除隔阂→建立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把质量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建立质量小组,加强团队工作培训3、绩效管理理论KPI关键业绩指标法(较早),弱点:虽有一套与战略紧密联系的关键业绩指标,但没有将绩效目标分解到基层管理及操作人员;没有提供一套完整的对操作有具体指导意义的指标框架体系。
BSC平衡计分卡法(20世纪90年代):由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诺顿共同创立。
BSC明确提出:绩效管理就是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每天的行动都与企业的战略挂钩。
BSC体系包括四部分:学习与成长性的;内部管理性的;客户价值的;财务的。
BSC具有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且便于操作。
绩效管理一般包括四个环节:绩效计划→管理绩效→绩效考核→奖励绩效(如:绩效工资、表扬、晋升、个人奖金、团队奖金、奖品、特殊津贴等)4、知识管理理论20世纪30年代,科特·卢因使管理从机械工程学概念变为社会心理学概念20世纪70年代,克里斯·阿吉里斯和唐纳德·斯科恩对知识管理做出更深层次的研究。
知识被应用于改变我们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知识在管理中的价值开始显现。
20世纪80年代,彼得·德鲁克创造“知识工作者”一词,提出知识管理的规则;并认为:世界正处在向知识的社会巨大转变之中,知识上的收益正逐渐成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领导行为和领导风格理论1、[美]道格拉斯·麦格雷戈:X/Y理论(根据自我实现人理论提出),《企业中人的方面》又称:《企业的人性面》《企业的人性方面》。
比较:沙因总结出四种人:经济人、社会人(梅奥)、自我实现人(马斯洛)、复杂人(沙因)。
2、坦南鲍姆和沃伦·施密特:领导行为的连续统一体(图1)属于领导风格理论。
3、[美]弗雷德·菲德勒(权变管理创始人):权变理论,《让工作适应管理者》《一种领导效能理论》《权变模型一领导效用的新方向》《领导游戏:人与环境的匹配》(图2)(图3)4、斯托根梯,沙特尔:领导行为理论(俄亥俄州立大学:关怀维度、规定维度)领导风格四分图(图4)5、赫塞和布兰查德:领导者风格曲线图(图5)6、罗伯特·布莱克和简·穆顿:管理方格理论《管理方格》(图6)7、罗伯特·豪斯认为:高关系、高工作不一定最有效,须将情景因素与下属个性特点综合考虑。
他提出途径—目标理论;《管理过程及组织行为》(与艾伦·菲利、斯蒂芬·克尔合著) (图7)8、勒温(德国)的“领导风格理论”中,领导方式类型包括:专制型、民主型、自由放任型。
(图1)领导行为的连续统一体解析:领导风格的连续统一体理论包含7种领导行为:①自行做出并宣布决策;②强行推销自己所做的决策;③做出决定并允许提出问题;④提出可修改的讨论计划;⑤提出问题、征求意见并作出决策;⑥规定界限但由集体作出决策;⑦允许下属在上级规定的界限内行使决策权。
对这7种领导行为的最适当分类是:其中:①②属于专制式,③④⑤属于参与式,⑥⑦属于民主式(图3)菲德勒的领导模型(图4)领导风格四分图(图5)领导者风格曲线图(图6)管理方格理论《管理方格》途径—目标理论(图7)激励理论与技巧一、需求理论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人类激励理论》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工作的激励因素》《工作与人性》《管理的选择:是更有效还是更有人性》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激励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栖身之地)有关,激励因素通常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领导与办事员不同)有关二、激励理论1、期望理论:维克多·维鲁姆,或称维克托?弗鲁姆《工作与激励》(1964)一书提出了激励的期望理论,被认为是管理领域的里程碑;《领导与决策》一书创立了著名的领导规范模型。
期望公式:激发力量=目标价值(效价)×期望值 {期望理论公式三要素:激励水平、期望值、效价}期望模式: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绩效)—→组织奖励(报酬)—→个人需要2、公平理论:斯塔西·亚当斯《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与雅各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工人关于工资公司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3、强化理论: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强化的四种具体方式:正强化、惩罚、负强化、自然消退 (又叫:忽视,即“冷处理”,达到“无为而治”)。
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