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

《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

《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

第一节《黄帝内经》揭示疾病的起源刘先银书法作品题写书名刘先银2017年著作《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

第一句:百病皆生于气《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指出气病的广泛性,不论外感内伤,最先波及的便是气,导致气的异常,由此再影响到血、津液、脏腑、经络。

所以气病也就最广泛。

气病临床常见的证候,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怒则气上,容易脑溢血,眼睛充血,咽喉上火,口臭,鼻炎中耳炎。

思则气结,思虑太过,气机就容易板结,不是长包块,就是生癌肿,所谓的甲状腺肿,肝囊肿,肠息肉,子宫肌瘤,脂肪瘤,只不过是气结在不同脏腑部位的产物而已,名虽不同,气凝其痰血,使血水结聚不散的本质是相同的。

学中医是重本质,而不重名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家不要被病名吓到。

所以一切包块结聚,都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思虑过度啊!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无私也,无为也,岿然不动,感而遂通。

恐则气下,人容易害怕担忧,不好的事情总会来,这叫怕什么来什么。

人一恐惧,腿脚就无力,一牵挂担忧,心被绊住了,腿都迈不动,所以腰脚以下的疾病,比如尿频尿急,遗精滑精,抽筋,腿脚酸软无力,肿痛等,都离不开恐则气下,因为肾主腰脚,恐伤肾。

人多思则多病,寡思则寡疾,清心寡欲,即是延年益寿。

1)气过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候。

临床以肺胃、肝胆之气上逆的证候较为多见。

主要临床表现: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渭气上逆测见呃逆、暧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病机分析:不同脏腑之气上逆证,其病因以及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肺气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浊阻肺所致,使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上逆而致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多因寒饮,痰浊,食积停滞于胃,阻碍气机所致,胃气上逆,则见呃逆、暧气、恶心、呕吐等症;肝气上逆多因郁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血随气逆而上涌,可导致呕血。

2)气滞证:是指人体某一部分,某一脏腑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情志不舒,邪气内阻,阳气虚弱、温运无力等因素造成。

主要临床表现:以问胀、疼痛,疼痛攻窜或阵阵发作为主症。

病机分析:本证以闷胀、疼痛为辨证要点。

人体气机以畅顺为贵,如有郁滞,轻则问胀,重则疼痛,且常呈攻窜发作。

无论脏腑经络肌肉关节,都能反映这一特点。

引起气滞的原因很多,胀、痛出现的部位状态也不同。

因此必须辨因辨位相结合。

如食积胃院,以致胃气郁滞,故引起院腹胀问疼痛;肝气郁滞则以胁肋窜痛;胸痛以心肺病变为多;四肢关节痛,大多见于经络病,等等。

3)气陷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而反致下陷的证候,常由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来,或者劳动用力过猛,过久损伤某一脏气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气虚证加上下陷证。

即头晕眼花,少气倦怠,久泄久痢,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

舌淡苔白,脉弱。

病机分析:本证以内脏下垂为审证关键。

本证多由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来,故见头晕眼花,少气倦怠;脾气不升,清阳下陷,则久泄久痢;正气不足,升举无力,则导致内脏下垂,临床常见脱肛,子宫脱垂等症;舌淡苔白,脉弱皆为气虚之象。

4)气虚证:是指全身或局部气的减少,而导致脏腑组织功能减退的证候。

多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营养不足等原因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其中乏力、无力是其主要症状。

病机分析:气是人生命活动的动力,气盛则脏腑功能旺盛,气衰则脏腑功能减退。

所以,气虚以全身功能活动低下的表现为辨证要点。

元气不足,脏腑组织功能减退,故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头目失养,故头晕目眩;气虚则毛窍疏松,肌表不固故自汗;劳则气耗,使气更衰,故活动时诸症加剧;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血不上荣于舌,故见舌淡苔白;运血无力,故脉虚无力。

第二句:生病起于过用。

现在天底下疾病种类越来越多,病人头疼,医生也头疼。

为什么呢?现代研究认为,我们这时代,绝大部分病,癌症肿瘤三高等,大都是生活方式病,是心理思想病。

生活方式太快了,我们看什么叫疾病?疾者快速也,疾风知劲草,疾病就是病在快字上,快餐文化,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处于透支状态,身体过用状态,身体就出问题了。

所以病人有千百个疑惑问题,老问医生我该忌什么,你只要懂得一句话,原则性的一句话,就是忌过度过用过快,那身体会变得越来越好用。

现代人用心用眼的频率程度,是古人的几十几百倍,你想一下,心意识静不下,身体怎么会好呢?苏东坡看到这里,感叹地说,安心之外无他方。

第三句:德全不危。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篇就把养生最高境界讲出来,道德日全,就没有危险,道德不全,身体四处就容易有危险,人们一直以为道德只是一个人的修养标准,不知道也是一个严格的健康的科学概念。

德者寿,大德者必得其寿,必得其禄,必得其位。

古书上讲,亡德而富贵者,谓之不幸。

一个人没有道德,却空有富贵,这样堕落起来,就像箭一样快,还不如清苦生活,少造业。

所以我们要懂得建立自己道德,有好道德不是别人的需要,是我们自身健康的需要,我们大家严重低估了道德的价值,德全不危,德危不全啊!那些上古之人,能够活得绘声绘色,有滋有味,过了百岁,还动作不衰,是什么原因呢?他们道德淳朴啊!所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他们不惧于物,不为物役,所以形与神俱,所以尽终其天年年,度百岁乃去。

孙思邈又叫孙真人,他看到这点后在《千金要方》上感慨地说:道德不全,纵服玉液金丹,不能长寿。

道德日全,不祈寿而寿延,不求福而福至,此养生之大经也。

所以养心,我们养什么呢?养德啊!养的就是这颗清净心。

心无动起,心无生念,无嫉妒念,无傲慢念、无自大自狂念、无骄狂念、无轻视人的念、无占便宜念、无报复念、无陷害念、无以上的等等念头,才是生慧,悟性极佳。

在老子生活的这个时代之前是周朝,周朝之前是商朝。

商朝的开国宰相叫伊尹,他也属于道家。

伊尹不仅仅只是一个厨子,他还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这就是所谓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伊尹原本是个奴隶,做厨子的。

他给汤王做了一顿饭。

吃完后非常满意的商王就问他,你怎么做得这么好。

他就说,我只不过是把五味给调和好,然后这饭就好吃了,治理天下、调养身体莫过于此。

所以,他后来被商汤王聘为了宰相,最后帮助商王得到了天下。

慧,悟性极佳把五味给调和好,然后这饭就好吃了。

上古天真论:德全不危,养生之道完备而无偏颇。

德全不危,就是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

这些修身养性的方法,具体就是:“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婬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德全不危也”“形神合一”思想是中医调养的重要指导思想,此调养方法,可以使人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形神合一呢?意思是说,在调养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黄帝内经》说:“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如何才能做到“形神兼养”呢?《黄帝内经》指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就是说,重视生活规律、调节饮食、锻炼身体,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正月:肾气受病,肺气微弱。

宜减少咸酸,增加辛辣,帮助肾补肺,安养胃气。

二月:肾气微弱,肝气旺胜。

宜戒酸而增加辛味,以帮助补肝。

三月:肾气已息,心气将临,木气正旺。

宜减少甘味而增加辛味。

补精益气。

四月:肝气已病,心火将壮。

宜增加酸味减少苦味,以补肾助肝,养胃。

五月:肝气休,心火旺。

宜减少酸味而增加苦味,益肝补肾,以固精气。

六月:肝气微弱而脾气旺。

宜节制饮食,男人最好疏远女色。

七月:肝心二脏少气,肺金初旺。

宜性情安静,增加咸味而减少辛味。

八月:心脏气微,肺金正旺。

宜减少苦味而增加辛味,养心、肝、脾胃。

九月:阳气衰,阴气盛。

宜减少苦味增加甘味,补肝益肾,养元气。

十月:心肺气弱,肾气强旺。

宜减少辛物增加苦味食物,养气帮助筋。

十一月:肾气正旺,心肺衰微。

宜增加苦味而杜绝咸食物,静养以迎初阳十二月:土气旺盛,水气不通。

宜减少甜食增加苦食物,调养肾脏。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曾提出: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

这就表明,五官的功能直接反映了五脏的健康状况,它们的一些异常变化也代表了五脏隐藏的病变。

如何保护舌头?医学研究发现,舌在搅拌食物中,能增强大脑记忆力。

细嚼慢咽和舌的搅拌运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防止胃肠疾病。

此外,可以通过唱歌健身,经常歌唱有利于舌的活动。

和舌有关的养生活动:1、赤龙搅海:先平心静气,然后将舌在口中不停地搅动(此谓赤龙搅海),使口中唾液不断增生,待唾液满口时,分三口随气徐徐咽下。

明代著名医家龚居中在他所著的《红炉点雪》中附有《却病延年十六法》,其中第一要法就是“水潮除后患”。

“水潮”指津液,晨起凝神端坐,舌舔腭,津液如水潮般而出,常吞咽津液能却病强身。

龚居中说:“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

”2、叩齿咽津:冷谦的《修龄要旨》说:“齿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

每晨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以舌搅牙龈之上,不论遍数,津液满口方可咽下。

每作三次乃止。

”此法持之以恒,永无齿疾。

心脏好坏看舌头。

中医认为,舌的形态、色泽、灵活度、味觉情况等都能反映心的功能。

若舌色红润、转动灵活、味觉灵敏说明心血充足健康;舌尖糜烂、生疮、疼痛,多为心火上炎;舌有瘀斑,多为心血瘀阻;舌色红而深暗,多为心阴不足;舌体胖嫩,多为心阳不足。

想要保养心脏,除按时休息、及时就医外,还可以配合食疗:心有实火的,可以用莲子芯代茶饮;体虚的可服党参、当归、生黄芪等。

口味唇色反映脾。

口是食物进入的门户,可以反映脾胃的问题。

若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则唇红润泽;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则唇色淡白或萎黄无光;口淡无味,多为脾气亏虚;口唇黏腻或发甜,多为脾胃湿热;口中泛酸,说明肝脾不和;唇肿或口角溃烂而痛,多为脾热或脾火。

此时,应调整饮食结构,尤其应禁食生冷、油腻的食物,还可服用健脾益气、滋阴养胃的药物,如党参、山药、薏米、百合、白扁豆等。

肺功能影响鼻子。

中医学认为,肺气通于鼻,只有肺气调和,呼吸通畅,鼻子才能发挥正常的通气和嗅觉功能。

在临床上,鼻塞流清涕,多为风寒袭肺;鼻子红,多是肺热或内火旺盛;鼻子干燥或经常出血,多是阴虚火旺。

诸如此类,嗅觉不灵敏、经常咳嗽或呼吸困难等现象,都说明肺脏功能的降低,此时应注意戒烟和防寒,加强体育锻炼,多吃新鲜瓜果蔬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