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行系统简介
1.1.3 现行航行系统的状 况及存在的弊端
一、现行航行系统情况 一、现行航行系统情况
(一)通信系统(地空通信系统) 通信系统(地空通信系统) VHF(甚高频) VHF(甚高频)话音通信 HF(高频) HF(高频)话音通信
低速数据通信
(二)导航系统
航路导航系统 NDB(无方向信标系统) NDB(无方向信标系统) VOR/DME(全向信标系统/测距仪系统) VOR/DME(全向信标系统/测距仪系统) INS/IRS(惯性导航系统/惯性基准系统) INS/IRS(惯性导航系统/惯性基准系统) GPS(全球定位系统) GPS(全球定位系统) 终端导航系统 NDB、VOR/DME、ILS、MLS、 NDB、VOR/DME、ILS、MLS、GPS
(三)监视系统
A/C模式或S模式的二次雷达(SSR)用作终 A/C模式或S模式的二次雷达(SSR)用作终 端区和高交通密度陆地空域的监视; 自动相关监视(ADS)用在其他空域,最终 自动相关监视(ADS)用在其他空域,最终 将普遍使用自动相关监视,并且可以和 二次雷达重叠使用。
(四)空中交通管理(ATM) 空中交通管理(ATM)
仪表着陆系统 微波着陆系统
(三)监视系统
人工相关监视(话音报告位置) 人工相关监视(话音报告位置) 雷达监视(雷达显示器监测飞机位置) 雷达监视(雷达显示器监测飞机位置)
•当前航行系统存在的缺点
1、精度低,可靠性差; 2、全球难以以统一方式运作; 3、通信采用话音而缺少空地数字数据交换 系统: (1)传输速度慢 (1)传输速度慢 (2)多信宿的限制 (2)多信宿的限制 (3)易出错 (3)易出错 (4)业务种类的限制 (4)业务种类的限制 4、现行的CNS难以适应飞机架次及流量的 、现行的CNS难以适应飞机架次及流量的 增加
1.1.4 新航行系统
概念的由来
1983年,ICAO提出FANS(Future 1983年,ICAO提出FANS(Future Air Navigation System); System); 1988年 1988年5月FANS第四次会议,建议采纳主要 FANS第四次会议,建议采纳主要 基于卫星技术的全球新CNS/ATM系统,即 基于卫星技术的全球新CNS/ATM系统,即 FANS系统; FANS系统; 1990年成立FANS-II委员会,负责制定FANS 1990年成立FANS-II委员会,负责制定FANS 系统的实施计划和过渡安排; 1991年FANS的概念和基本方案在ICAO第十 1991年FANS的概念和基本方案在ICAO第十 次航行会议上通过,并于1992年10月得到 次航行会议上通过,并于1992年10月得到 ICAO第29届大会批准; ICAO第29届大会批准; 1993年FANS/II委员会完成历史使命,转入 1993年FANS/II委员会完成历史使命,转入 实施阶段,同时改称为CNS/ATM系统,简称 实施阶段,同时改称为CNS/ATM系统,简称 新航行系统
新航行系统:
是一个以星基为主的全球通信、导航、 监视加上自动化的空中交通管理的系统。 从新技术上利用上说,主要是卫星 技术+数据链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 应用。 全球CNS系统的关键问题是 全球CNS系统的关键问题是卫星应 用问题,ATM系统的关键问题是数据化、 问题,ATM系统的关键问题是数据化、 计算机处理及联网问题。
绪论
飞机如何实现飞行? 飞机如何实现飞行?
机组人员的操纵 机组人员的操纵 地面的维护、监控、指挥 地面的维护、监控、指挥
完成飞行使用的设施? 完成飞行使用的设施?
通信设施(Communication) 通信设施(Communication) 导航设施(Navigation) 导航设施(Navigation) 监视设施(Surveillance) 监视设施(Surveillance)
2、国家空管系统向全球一体化空管体 系转变 3、空中交通管制向自动化方式转变
八、新航行系统的发展
1983年 ICAO提出FANS的概念; 1983年,ICAO提出FANS的概念; 1993~2000年 1993~2000年,新旧系统并存; 2000 ~2005年,新航行系统广泛使 2005年 用; 2005 ~2010年,旧系统退出使用; 2010年 2010年后,新航行系统成为唯一的 2010年后,新航行系统成为唯一的 系统。
技术政策: 技术政策:
确立了以卫星为基础的通信系统和确定 了VHF数据链通信网络的技术政策; VHF数据链通信网络的技术政策; 确立了采用和发展 GNSS 的技术政策, 包括逐步发展 WAAS 广域增强系统和引 入RNP概念; RNP概念; 确立了境内航路和越洋航路上ADS工程 确立了境内航路和越洋航路上ADS工程 实施的技术政策; 确立了自动化和系统集成研究方向,并 制定了新的ATS程序。 制定了新的ATS程序。
2 、2001~2005年,改造空管系统阶段 2001~2005年,改造空管系统阶段
① 建立ADS/GNSS航路。 建立ADS/GNSS航路。 ② 采用RNP/RNAV概念进行空管系统的规划和建 采用RNP/RNAV概念进行空管系统的规划和建 设。 ③ 建立航空GES站和航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建立航空GES站和航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④ 建立我国航空电信网(ATN)。 建立我国航空电信网(ATN) ⑤ 制定我国新航行系统建设和运行的认证许可和 审定制度。 审定制度。 ⑥ 建立空域结构优化管理和计算机设计系统。 建立空域结构优化管理和计算机设计系统。 ⑦ 建立全国流量管理及运行系统。
2、先易后难
新系统先在对陆基设备影响小的地方或环 境实现应用,那些对陆基系统产生较大影响的 场合迟后慎重解决
五、新航行系统的实施措施
1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1
2
3
六、新航行系统的优点
1
2
3
4
七、新航行系统对空管体系的变革 1、陆基航行系统向星基航行系统转变
通信:AMSS;导航:GNSS 通信:AMSS;导航:GNSS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一九八三年
返回
返回
ATM
返回
返回
返回
区域导航(RNAV): 区域导航(RNAV):
区域导航是一种导航方法,允许 飞机在台基导航设备的基准台覆盖 飞机在台基导航设备的基准台覆盖 范围内或在自主导航设备能力限度 范围内或在自主导航设备能力限度 内或者两者配合下按如何希望的飞 内或者两者配合下按如何希望的飞 行路径运行。 VOR/DME、 VOR/DME、GPS INS/IRS
1.1 空中交通服务系统 的结构及服务区域
1.1.1 空中交通服务系统的结构
空中交通管理系统 通信系统 导航系统 监视系统 气象系统 航行情报系统
1.1.2 空中交通服务系统 的服务区域
民航空管系统分为 总局空管局 地区空管局 航站空管部门 飞行情报区 高空管制区 中低空管制区 终端区 机场塔台管制区
实施政策: 实施政策:
采用全球一体化的空地和地地网络通信系统, 提供基本低速数据到高速数据以及话音的多功 能能力; 采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NSS,逐步要求飞机 GNSS,逐步要求飞机 在一定空域内具备 RNP 能力; 采用自动相关监视技术,利用空地数据和仿真 雷达技术或作为备份; 灵活有效地利用空域,增强飞行安全和预测性, 增大空中交通流量,减少航班延误。
3 、2006~2010年,现行系统向CNS/ATM过渡 2006~2010年,现行系统向CNS/ATM过渡
① 采用新航行系统的标准和规范,逐步更 采用新航行系统的标准和规范, 新通信、导航和监视设施。 新通信、导航和监视设施。 ② 建立区域导航和所需导航性能、所需通 建立区域导航和所需导航性能、 信性能环境, 应用星基设施和技术, 信性能环境 , 应用星基设施和技术 , 逐 步采用新航行系统航路和空域运作。 步采用新航行系统航路和空域运作。 ③ 完善和健全新航行系统各子系统的建设 和集成。 和集成。 ④ 逐步走上规划、建设、服务和用户相 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四、新航行系统的特点
(一)系统特点
1、新航行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新航行系统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系统 3、新航行系统是一个以滚动方式发展的系 统
设备的使用、选择转变到制定所需性能标 准(RNP、RCP、RMP、RATMP) 准(RNP、RCP、RMP、RATMP)
(二)技术方面的特点
卫星技术 + 数据链 + 计算机网 络 + 自动化
九、我国对CNS/ATM的实施简介 九、我国对CNS/ATM的实施简介
1 、 1996~2000年,规划及初始试验阶段 1996~2000年,规划及初始试验阶段
① 分阶段建立和逐步完善全国数据通信网络。 分阶段建立和逐步完善全国数据通信网络。 ② 利用现有卫星导航系统,在我国东北和西北航路进行 利用现有卫星导航系统, ADS/GNSS试验工程。 ADS/GNSS试验工程。 ③ 制定相关新航行系统的技术规范、标准、程序,加强 制定相关新航行系统的技术规范、标准、程序, 人员培训, 人员培训 , 使系统软件逐步达到新航行系统初始运行 的条件。 的条件。 ④ 研究和论证在我国建立航空卫星移动系统的可行性和 前期工程。 前期工程。 ⑤ 开发和建立我国航路卫星导航初始监视监测系统。 开发和建立我国航路卫星导航初始监视监测系统。 ⑥ 在中、小型机场进行DGNSS非精密进近和着陆的试验 在中、小型机场进行DGNSS非精密进近和着陆的试验 工程。
逐步引入区域导航(RNAV)能力,并使其 逐步引入区域导航(RNAV)能力,并使其 符合所需导航性能(RNP); 符合所需导航性能(RNP);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将提供全球覆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将提供全球覆 盖,作飞机航路导航和非精密进近; NDB、VOR和DME逐渐退出; NDB、VOR和DME逐渐退出; 惯性导航保留并发展,发展组合导航; 采用差分技术实现精密进近。 采用差分技术实现精密进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