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新人教版


文本探究
• 2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 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 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 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 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 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 背“义”的原则。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 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 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 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 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 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 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通“避”,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
假如,假使,下文“使”同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
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
因此
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
这是因为
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
• 在面临生死考验时,在利益面前,要经受住考验, 要舍生取义,要有羞恶廉耻之心,不要丧失了人 的天性,本心。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 不为所动,慷慨就义;谭嗣同在变法维新失败后, 不肯逃亡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刘胡兰面对敌人 的铡刀宁死也不肯泄露党的机密,献出了年轻的 生命。这些民族英雄正是从孔孟的学说里汲取了 巨大的精神力量,才为民族、为祖国、为人民而 舍生取义的。
第二课时 深入鉴赏悟内涵
预习与交流
• 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 (1)不为苟得也 • wéi,动词,做,干。 • (2)所恶有甚于死者 • wù,动词,厌恶。 • (3)为宫室之美 • wèi,介词,为了。 • (4)一箪食 • dān 名词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 • (5) 蹴尔而与之 • cù 动词 用脚踢。 • (6)乞人不屑也 • xiè 动词 认为值得,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整体感知
2.课文第二段使用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和对 比论证,先举正面事例,再举 反面事例,告诉人们“本心”的 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 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主旨探究
• 孟子的“舍生取义”和孔子的“杀身成仁”观点 是一致的,请结合历史事实谈谈孔孟的观点对后 世仁人志士的影响。
预习•与结交合课流文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 事情?
• 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祖国 的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 (2)“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 事情?
• 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 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
• (3)“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不仅仅 这样的秉性
者能勿丧耳。
不丢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
古代盛饭用的 古代盛肉或
圆形竹器
其他食品的器皿
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
意思是说,没有礼貌地吆喝 着给他(吃)。尔,助词
用脚踢
与之,乞人不屑也。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这里指高官厚禄。钟, 古代的一种量器。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
停止,放弃
之谓失其本心。
天性,天良。
“所欲有甚于生者”中“所欲”指哪 些事情? “所恶有甚于死者”中的“所恶”指 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人民安危,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建 设,为民族复兴等。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 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 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 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 义的人。
整体感知
1.第一段可分为几个层次?使用什么论证方 法?
•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 有甚于死者”):正反论证。
•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故患有所不辟”中的“患”指什么?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非独贤者有是心”中的“是心”什 么?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 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 之心、是非之心等善心。孟子主张 人性是善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 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 (天性、天良)。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 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拓展延伸
嗟来之食
• 语出《礼记·檀弓上》:齐大饥,黔敖 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 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 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 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 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拓展延伸
美味“鱼”
• 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古代的北方人,鱼 是上等佳肴,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 相提并论。北方少河流,当然鱼也不多, 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 的生活。《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 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 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
所想要的 熊的脚掌,为一种珍贵的食品
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同时得到
表判断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正义
舍生而疏通文意
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
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
苟且求得(生存),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憎恶,厌恶
•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 (4)“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
•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 这些善心。
文本探究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 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 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 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 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 的论题来。
通“辨”,辨别
有什么益处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
侍奉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
感激的意思。与,通“欤”,
语气助词。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从前
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