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力荐中国文化研究图书三十种

力荐中国文化研究图书三十种

力荐中国文化研究图书三十种(A)(2007-10-11 22:27:07)一文化学理论与方法覃光广冯利陈朴主编:文化学辞典中央民族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深入研究文化学理论方法的最捷近办法是阅读文化学辞典,本书二千余条词目广泛涉及文化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常用术语、学说、学派、重要学者著作。

附录中备有中外部分世界著名百科全书中有关文化辞条,尤有参考价值。

初学者可以先读以“文化”两字开头的词条。

)陈国强主编简明文化人类学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本书收入近二千条文化学常用词目与相关学科词目,广泛涉及文化的本质,文化的起源、类型、功能、人类组织与生活方式、宗教习俗信仰、社会结构、文化的变迁等众多理论与概念,这是一部浓缩的文化百科全书,从这些概念中可以举一反三,例如“有限可能性原理”,(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满足人类需要的方法是有限的,这就会使无限的变异性变得实际上十分有限。

)可以有助于理解同质条件下多元个体之间,何以在在文化发明方面出现相似性。

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黄河流域中多个摇篮会产生相似的文化村落与组织与相似的器物。

)夏建中:文化研究的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本书分别介绍了英国功能主义、传播学派、人格学派、新进化论、结构主义、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等十种文化人类学学派,以及这些学派的主要代表学者、理论观点、方法与主要研究成果。

)(美)S.南达:文化人类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一个研究文化学的初学者要系统地获得有关文化研究的基本知识、理论与方法,本书是最为理想的入门书之一。

)(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作者是美国文化心理学派的代表学者,本书是文化学研究的世界名著。

文字生动,被认为是深入浅出,发人深省的文化人类学入门书。

自三十年代出版以来,已经被译成十四种文字。

作者在本书中对美洲与南太平洋三个民族的文化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把三种民族性格分别概括为“酒神型”、“日神型”、与“妄想型”,提出“文化模式”论。

即认为每一个民族心理中一些稳定因素相结合,而形成的关系结构,就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这种文化心理结构或模式。

就成为该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基本文化态度。

它往往潜意识中支配并影响了一个民族适应社会挑战的方式。

“文化模式”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文化研究与结构主义方法的结合。

这一方法是否也可以帮助人们尝试从理论上来概括中国人的心理特点?)王铭铭: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本书作者是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本书有很强的学院派风格,一个文化学研究者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文化人类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对文化学有深远影响的学者及其思想,那么,这本书所收入的这些论文无疑是有用的。

但作者在文风方面有颇大缺点,有时简单的道理就说得过于复杂,例如其中有这样一句:“社会科学研究人存在的基质与方式以及两者的糅合形态。

”。

尽管如此,本书对于研究者了解国际文化学理论最新动态,仍然有其价值。

)(美)罗伯逊:现代西方社会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有关文化的基本概念的系统介绍,一般可参考西方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教科书,本书是通行的社会学教科书中的一种。

其中第三章至第十一章均值得一读。

由于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制度与习俗本身是文化适应的最重要方式,故社会学教科书是文化研究的最佳入门。

本书已经有几种译本。

)二世界文明史与文明比较(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中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本书是世界名著。

作者运用文明是人类对环境挑战的回应这一观点,对世界上各大文明的起源、发展、变迁与衰落进行了解释。

规模宏大,视野宽广。

但作者对中国文明的研究则颇有些削足适履。

尽管如此,本书是国际文化史研究的最为重要的成果。

)《汤因比论汤因比》,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出版(本书译者的话对汤因比的文明史观有简要的概括介绍,本书是汤因比的在英国BBC的讲演稿,较通俗地介绍了汤因比本人的历史思想及文明研究的方法的五个基本特点。

)(美)P.K.博克: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本书文字通俗,语言流畅,运用文化人类学比较方法来论证这样一个观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共存,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而且为社会的更新与适应性,提供了多种选择与资源。

运用这一观点来比较中国传统文明的大一统形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可以得到若干启示。

)(美)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3年出版。

(任何一个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学生都有必要专门读一本西方文明史的通史性著作,并在阅读中时时以西方文明史与中国文明史进行比较。

这种比较所产生的问题意识,是进一步从事文化研究的出发点,例如,在读到有关希伯来人的宗教观念时,你就应进一步思考,中国古代宗教与希伯来宗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中国为什么没有希腊城邦?从城邦走向世界帝国,与从同质性的战国走向大一统,其间有什么不同?对中西文化各有什么影响?欧洲中世纪的蛮族入侵与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国的五胡乱华相比,有什么不同,等等。

举一反三,不一而足。

这种比较给予学者的开阔视野与宏观角度,将使学者可以避免“章句”式的文化研究倾向。

)(美)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再版(作者是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学者,本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中国文明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秦汉知识分子问题,均有独到的见解。

)三中国文化通史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再版。

(作者是三十年代学衡派著名学者,本书分上中下三篇,分别阐述上古至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各时期中国文化的特点,引用大量直接史料,内容丰富,时有创见,但理论性不强,属拼盘式结构。

可供有一定基础的研究者使用。

)钱穆:国史大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2年修订本。

(本书是从大文化角度写的中国通史。

作者是国学大师级学者,本书自四十年代出版以来,至今已经出版十八版,是最具影响的中国文化史与中国通史专著。

作者主张对本国历史文化须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可抱偏激的虚无主义,不可把当前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归诿于古人。

本书自成宏观体系,颇具独创与慧识,但长期以来,本书在国内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本书写作于三十年代,充满当时时代的民族主义的文化意识,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意识不足。

)陈登原中国文化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本书出版于1935年,代表了当时中国文化史研究的较高水准。

建国后没有重版过,故在学术界影响不大。

本书实际上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中国通史。

上册从先秦到唐代,下册从宋代到近代。

作者力求勾勒出中国文化从上古到近代发展演变的全部历程。

如果说,钱穆的《国史大纲》过于简要,那么本书则由于内容繁富,而使初读者不易把握重点。

但本书史料丰富,不少观点颇具启示。

本书可以与《国史大纲》结合起来读。

可以举一反三。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本书采用政治学观点,用历史方法,对先秦到近代政治思想的主要脉络与各派政治思想家的思想观点进行阐述分析。

体系严谨,内容详实。

由于政治思想是针对各代所面临的环境挑战作出的政治选择与回应,因此,本书也可以作为文化思想史来读。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著作之一,本书与侯外卢氏颇负盛名并至今还不断再版的《中国思想通史》相比,优劣立见。

学习者如认真研读此书,并详记札记,则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大趋势可以了然于心。

本书在国际学术界影响很大,有英文版问世。

但国内学术界对此书却没有充分重视,至今尚没有在国内正式再版过。

)(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作者费正清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学学者,本书虽是一部中国通史,但对历史叙述颇为简略,但着力于概述中国文化的发展脉胳。

这种时有创见的大刀阔斧,高屋见翎的叙述风格以及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的概括,体现了外国学者的长处。

这种思维路向对中国学者应有诸多启示。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本书上篇分析中国文化的地理、经济与社会背景与中国文化的宏观特点,下篇分析从上古到近代的文化发展历程。

是一本较为详尽的文化通史的综述性著作,可供初学者参考。

但本书体系原创性不强。

)四中国文化通论(台)刘岱主编:中国文化新论(多卷本),北京三联书店根据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3年版于1992年再版。

(本书由近百位台湾学者分别就中国文化的根源、学术、思想、制度、社会、经济、文学、艺术、科技、宗教礼俗等各个方面专题,分多卷本进行阐述。

内容丰富,流畅可读。

由于大陆五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化研究形成断裂,而台湾则续承了三十年代以来文化学研究的基本传统,因而本书对于大陆学者颇有启发意义。

但本书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内容较多,不免有浮泛庞杂的缺点,由于是集体写作,故缺乏体系性的判识,由于受新儒家思想主流的影响,本书对中国文化的缺点与消极面缺乏足够的批判意识。

尽管如此,本书仍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史研究参考书,尤其对于从事文化专题研究的研究生从事研究论文写作,用处颇大,每章未的注解所引书目,对于研究者很有参考价值。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4年重印。

(本书第一部分从中原地理环境入手,来分析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有相当的独创性,如中国文明的地域相对广大,多处发源地并存,又如中国人之所以容易接受佛教因为儒家与佛学都具有“返观内心”的特点,又如道家消极悲观而不严肃厌世,因而导致玩世的游戏态度而不能成为真正的宗教,等等。

但本书与《国史大纲》相比,欠缺文化的自我批判精神,故使人会觉得作者立论过于武断或空泛。

尽管如此,作者是迄今最具原创性的中国文化史学者之一。

其观点颇具启示性。

)钱穆:国史新论,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钱穆是最具原创力的前辈学者之一,也是最具宏观概括中国大历史的学者之一,本书又是他的著作中最为通俗的一种,本书对中国文化的演变,中国文化的特质,症结,以及对中国当代的影响均提出自己深入的见解。

(英)莱芒.道逊:中华帝国的文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这是一本深入浅出、文字生动而又具体入微地介绍中国文明各个方面的著作,内容包括皇帝、官僚政治、京城、儒学、诸子百家、社会经济与艺术美学等各个方面。

其中介绍的许多具体知识,甚至连当代中国人也语焉不详,作者却能娓娓道来。

)潘光旦:中国人的特性海南出版社1998年再版(国民性或民族性研究,是文化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作者在本书中对三十年代的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特性概括为十五个方面,序言作者把这些特性例举“活易死难”、“没有神经”、耐性太好、不求准确、不重视时间、、勤劳、俭节、知足常乐、、有私无公、言而无信、爱面子、婉转、客气等等。

作者则从优生学角度提出,中国人的劣根性主要与北方荒年的反选择有关,这就涉及到一个民族生存环境(北方荒年的淘汰作用)与民族性的关系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