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措施

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措施

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措施及效果。

方法对36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经过入院病情评估、急救治疗和良好的护理,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显效和好转率达91.7%。

结论及时准确的入院病情评估、急救治疗和良好的护理是抢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包括胃、食管、十二指肠、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出现的空肠出血。

上消化道大出血通常出血急、出血量大,数小时内失血量可超过1000 ml,患者多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1]。

若不及时抢救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有效的急救和护理措施是保证短时间内迅速抢救患者生命安全、改善病情、减少后遗症和并发症的关键。

本文对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高港人民医院近年来3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急救和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将本院2011~2012年住院的上消化道出血的36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35~74岁,其中男21例,女15例。

其中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出血17例,肝硬化引起的出血5例,食管静脉曲张引起的出血9例,胃癌引起的出血1例,急性胃粘膜损伤1例,空肠上段肿瘤2例,其他原因1例。

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患者5例,以头晕为主要症状的患者13例,以皮肤黏膜
苍白为主要症状的患者8例,以发绀为主要症状的患者6例。

从出血量看:出血量1000 ml为大量出血,共5例。

1. 2 急救措施
1. 2. 1 病情评估①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发病原因、既往病史等,结合临床表现作出病因的初步估计。

②根据出血量、出血的时间、出血引起的症状,如:是否有呼吸衰竭或休克等,作出心肺功能的初步评估并迅速安排患者进行心肺功能测定。

③根据不同出血量引起的临床症状和表现初步估计出血量的大小。

通常,轻度出血患者仅有乏力、头晕的表现;中度出血患者可表现为口渴、心悸、烦躁、尿少以及血压(收缩压在90~110 mmhg)、脉搏(100次/min)、血红蛋白(70~100g/l)的改变;重度出血患者则表现出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速(>120次/min)、无尿、血压(收缩压<80 mmhg)、血红蛋白(<70 g/l)的改变[2]。

④迅速做出患者是否继续出血的评估。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认为患者有继续出血:①呕血频繁,黑粪次数和量增多,颜色变为暗红色,血液转为鲜红色;②血容量检测正常,但仍有外周循环衰竭的表现;
③网织红细胞计数继续上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继续下降;④尿量与补液量足够,患者肾功能也正常,但血尿素氮可持续升高。

1. 2. 2 急救治疗措施①恢复血容量: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路并保持通畅,迅速输液、输血。

②止血:应用生长抑素、血管加压素、细胞h2受体拮抗剂等止血药物进行止血处理;使用三腔
二囊管压迫止血。

③胃镜检查:急诊胃镜检查能够确定是否有出血病灶,以及出血是否为活动性出血或近期出血。

胃镜检查有助于查明病因。

1. 3 护理方法①基本护理:叮嘱患者多卧床休息,中度以上出血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将下肢抬高;指导患者手术后少量多餐,吃饭定时定量,避免刺激辛辣的食物;②严密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的改变,每天早中晚监测心率、呼吸、血压和尿量等;③为减轻患者烦躁和恐惧可给予适量镇静剂;④定期复查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比容;⑤查验血型积极补充血容量。

配合医生进行止血处理;⑥观察有无再出血迹象,若患者反复呕血、黑便颜色转为暗红色、呕吐物变为鲜红色、脉搏血压不稳定则提示有再出血的可能。

1. 4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72 h内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没有呕血和黑便,大便潜血实验阴性;有效:72 h内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仍有呕血和黑便,但次数和量均减少,胃镜检查出血量减少;无效:72 h后患者临床症状没有好转,仍有呕血和黑便,生命体征不稳定,胃镜检查仍有活动性出血。

2 结果
经积极的急救治疗和护理,显效21例(58.3%),好转12例(33.3%),转科3例(8.3%)均转至外科进行手术治疗。

3 讨论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的急腹症,病死率高。

及时的抢
救治疗和护理非常关键。

本研究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通过入院病情评估、急救治疗和良好的护理,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显效和好转率达91.7%。

可见,及时准确的入院病情评估、急救治疗和良好的护理是抢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锦华,庄剑波,缪连生,等. 127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诊内镜分析. 当代医学, 2010, 16(22):103.
[2] 尤黎明. 内科护理学. 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41.
作者单位:225321 江苏省泰州市高港人民医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