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下第二十一课治天下以仁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译解: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的自力,公输子那样精巧的手艺,不靠圆规和直尺,也不能够画出标准的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的耳力,不靠六律的协调,也不能够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之道,如果不行仁政,也不能够治理好天下。
”身正天下归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译解:关爱别人,别人却不来亲近,就要反思自己为仁的程度;治理人民,却达不到治理的效果,就要反思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礼待人而得不到回敬,就要反思自己恭敬的方式。
行为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人自然会来归附。
第二十二课吾何为不豫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译解:上天不想使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当今之世,除了我还有谁能够担当呢?我为什么不愉悦呢?人各有所长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上》译解:有为官者的事务,有为民者的事务。
况且一个人生活所需要的物品,有赖于百工之制作,才能具备。
如果一定要自己亲自制作然后再使用,那是带领天下人疲于奔命。
所以说:“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有人从事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治理人,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被人治理。
被人治理的人养活人,治理人的人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第二十三课仁德者无敌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译解:孟子说:“仗恃实力而后假借仁义之名号召征伐的可以称霸诸侯,称霸一定要凭借国力的强大。
依靠道德来实行仁义的可以使天下归服,这样做不必以强大国家为基础。
商汤凭借纵横七十里的土地统一天下,周文王凭借纵横百里的土地统一天下。
凭借武力使人服从的,那些人并不是从心里服从你,只是因为他们的力量不足;凭借德行使人服从的,那些人是从心里归服你,就像七十多位弟子归服孔子一样。
”仁为君之本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译解:大王您如果能对百姓实施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使百姓深耕细作,及时除掉田里的杂草;让年轻人在闲暇时学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能够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在外面能做到尊长敬上,这样,即使让他们拿着棍棒也足以抵抗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秦、楚军队了。
第二十四课老吾老,幼吾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孟子·梁惠王上》译解:尊敬自己的父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父兄长辈;爱护自己的子弟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弟晚辈。
那么,治理天下就像在手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诗经》说:“文王能修身给自己的妻子作为楷模,再推广到兄弟身上,更推广到治理国家。
”这样是说把这样的仁心推广到其他人身上罢了。
亲民民亲之孟子对曰:“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焉。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梁惠王上》译解:曾子曾经说:“警惕啊!警惕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
”现在,您的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您不要怪罪他们吧。
您如果施行仁政,您的百姓自然就会爱护他们的上级,情愿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
第二十五课功不及百姓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梁惠王上》译解:孟子说:“假若有一个人向大王禀告说:‘我的力量足以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能够把秋天鸟兽新生的细毛看得分明,却看不见整车的木柴’,大王您能相信他的话吗?”齐宣王回答说:“不相信。
”孟子说:“如今,大王您的恩德足以普及禽兽,而功德却不能泽及百姓,这是什么原因呢?”功倍宜乘势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孟子·公孙丑上》译解:(当时)没有一寸土地不是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是纣王的子民。
然而,文王还是凭借方圆百里的小国创立了基业,所以是很困难的。
齐国有句俗语:“即使有智慧,还得趁形式;即使有锄头,还得待农时。
”第二十六课权方知轻重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孟子·梁惠王上》译解: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
什么东西都是这样,人心更需要这样。
缘木求鱼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 ——《孟子·梁惠王上》译解:孟子说:“那么,大王的最大心愿可以知道了,就是想扩张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拜,君临中原、安抚四周的民族。
(不过,)凭您的做法去追求实现您的心愿,真好比是爬上树去捉鱼一样。
” 宣王说:“像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只怕比这还严重呢!上树捉鱼,虽然捉不到鱼,不会有后患。
按您的做法去实现您的心愿,费尽心力去做了,到头来必定有灾祸。
”第二十七课择仁居者智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
巫匠亦然。
故术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孟子·公孙丑上》译解: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比造盔甲的人残忍吗?造箭的人唯恐自己造的箭不能够伤害人,造盔甲的人生怕他造的盔甲不能抵御弓箭。
医生和棺材匠之间也是这样。
所以,一个人选择谋生职业不可以不谨慎。
孔子说:‘邻里以仁相处是美好的事情。
如果你选择没有仁德的地方居住,哪能算得上明智呢?’仁,是上天给予的最尊贵的爵位,是人间最安逸的住宅。
没有人阻挡却不选择仁,是不明智。
”与齐王言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孟子·梁惠王下》译解:孟子说:“自己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哪一种比较快乐?”齐宣王说:“不如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孟子说:“与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齐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第二十八课贼仁义者可诛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译解:齐宣王问孟子:“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齐宣王说:“做臣子的杀害他的君主,这可以吗?”孟子说:“破坏仁爱的人叫作‘贼’,破坏道义的叫作‘残’,残贼俱全的人叫作‘独夫’。
我只听说周武王伐纣‘独夫’商纣,没有听说以臣弑君这回事。
”山河不足恃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译解:使百姓安定下来,不能靠国家的疆界,保护国家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威震天下不能靠兵器铠甲的锐利坚固。
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要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天下人都会顺从他。
凭借全天下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要背叛了他的人,所以除非君子不作战,一旦作战必获胜利。
第二十九课王道由此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译解:在农忙的时节,如果不去征兵抽丁妨碍生产,那么粮食就吃不完;如果不用细密的渔网到水池扑鱼,那鱼鳖就吃不尽了;如果在合适的时候去山林砍伐,那木材就用不尽了。
粮食与鱼鳖吃不尽,木材用不完,百姓对奉养生者、安葬死者就没有什么不满的了。
百姓对养生丧死没有不满的,这就是实现王道的开端。
率兽食人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译解:孟子说:“用木棍杀人和用刀杀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不同。
”“用刀子杀人与用政治杀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不同。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健壮的马,人民却面有饥饿之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禽兽来吃人!禽兽相互残食,人们尚且厌恶它。
做百姓的父母官,推行政事,却不能避免禽兽来吃人,那又怎能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第三十课养足驱善易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译解:因此,贤明的君主要制定百姓的产业政策,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育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即使坏年成也不致饿死。
然后,再引导他们一心向善,这样,百姓也就容易听从了。
罔民不可为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梁惠王上》译解: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就会违法乱纪、为非作歹,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出来的。
等他们犯了罪,然后便对他们施加刑法,这就像布下落网来陷害百姓。
哪里会有仁爱的君主在位却做出张网陷害百姓的事呢?第三十一课民贵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