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间阶层”理论新发展黨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
在新的历史时代下,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关键点在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中间阶层”理论,使其具有当代价值,更好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标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间阶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体人民团结奋斗,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是中华儿女勤力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
在新的历史时代下,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关键点在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中间阶层”理论,使其具有当代价值,更好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与阶层理论马克思不是最早研究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却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最深刻的人。
马克思认为阶级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因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而形成了社会的不同等级。
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在生产不发达以及没有剩余产品的时代,人们生活大多自给自足,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因而不存在阶级。
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确立,占有生产资料与不占有生产资料的人相分离,出现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阶级也随之产生。
阶级的出现是生产相对发展而又不够发达的产物。
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准,由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他们在劳动中发挥的作用不同,获得财富的方式也不同。
马克思从阶级的角度来分析阶层。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与阶层是相互区分的,社会按占有生产资料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阶级,而阶级内部又分为很多阶层,由阶级和阶层共同组成了社会的阶级结构。
二、马克思主义早期对中间阶层的判断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曾多次提到中等阶级、过渡阶级、小资产阶级、中间阶层、中产阶层等名称,这些名称具有相同的含义,都是指既不同于资产阶级也不同于无产阶级的中间过渡阶层。
马克思认为中间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没有统一的意识,在政治、经济、思想上各不相同,他们可以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与资产阶级作斗争,也可以为了他们将来的利益,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
因此中间阶层不能被看作一个独立的阶级,只能当作一个阶层来看待。
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中恩格斯对中间阶层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当封建制或君主制强盛时,中间阶层对统治者百依百顺,当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时,他们又迅速转入到资产阶级的队伍中,陷入民主主义狂热,但当无产阶级企图推翻资产阶级进行独立运动时,他们却表现得意气消沉、忧虑重重。
在德国,中间阶层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力量变化中变来变去。
恩格斯认为中间阶层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始终处于摇摆状态,他们既希望上升为资产阶级,又怕落入无产阶级的境地,既想要增加自己的利益,又怕对抗行为会触怒资产阶级政府。
从这一点来看中间阶层是极端动摇的。
通过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早年的著作,我们可以分析出中间阶层的基本特点。
他们介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他们与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别,又比无产阶级生活条件好些,而社会地位则更接近于无产阶级。
马克思认为中间阶层只能是一个过渡的阶层,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
中间阶层要么通过自身努力进入资产阶级的队伍,要么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日趋灭亡。
三、马克思主义对中问阶层变动趋势的分析长期以来,中间阶层的行为表现出他们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中,他们不是依附于资产阶级就是投靠于无产阶级,他们没有崇高的理想与境界,为了生存进行不断选择。
但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到来,机器不断改进,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创造出了比过去一切时代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的价值。
由此产生了一些具有新思想和新利益诉求的中间阶层,他们是新兴小资产阶级的代表。
特别是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主的经理阶层的出现,改变了资本主义传统结构中两个阶级对立的情况,形成了“资产阶级一中间阶层一无产阶级”的新型社会结构。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和革命形势的变化,马克思对中间阶层的基本走向提出了新的判断。
他认为中间阶层已经由手工业者、小商人、农民之类的小资产阶级,逐渐发展成为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技术人员,会计师、统计师、银行职员、中介人员以及一大批经理阶层人员等。
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指出,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占有股份的人越来越少的参与管理工作,而是把这一劳动分配给专业的管理人员,因此管理劳动越来越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也指出,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家越来越多的雇佣非生产性劳动人员,造成的结果是仆人和靠非生产性劳动的劳动者不断增加,因此,一部分无产阶级会变成仆人,一部分无产阶级会上升为中等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间阶层的分析是基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抗性方面来分析的,无论是早期中间阶层消亡理论,还是晚期中间阶层扩大理论,都是为了阐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大影响,想要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充实和补充无产阶级革命力量。
有些学者刻意强调马克思的中间阶层消亡论,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已经不符合今天的情况,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纵观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中间阶层不断壮大理论的分析是十分正确的。
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人们获取资源的方式多种多样,社会资源再分配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因此,中间阶层的壮大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关于中间阶层正反两方面的思考马克思、恩格斯对中间阶层的思考与判断是基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形势提出的。
然而,一个人的思想必定要受历史和时代局限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看到中间阶层不断壮大的发展趋势已然不易,这一课题留给我们当代人思考具有重大意义。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提出的中间阶层不断壮大的理论,但他们的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前我们的社会分层状况和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间阶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基础上,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具体表现为由改革开放以前的“两阶级一阶层即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分层结构转变为除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以外,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兴阶层,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创业人员、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
他们的工作变动性较大,且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
首先,中间阶层是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
中间阶层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改革开放和政治稳定是其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中间阶层更关心国家改革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
中间阶层在社会结构中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位置,這就决定了他们在主观上更加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希望通过改革开放为自我发展提供更加良好宽松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其次,中间阶层可以成为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最重要的是如何扩大和培育中间阶层,使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下层人数逐渐减少,这时中间阶层起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随着中间阶层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就由传统的金字塔型转变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现代化社会结构形态,这样,社会就呈现了一种更加稳定、更加可持续发展态势。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中间阶层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中间阶层来自不同的群体和个人,他们的职业与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利益诉求千差万别,难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亨廷顿对中间阶层有深刻的理解,一方面,亨廷顿认为中间阶层对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另一方面,又强调了中间阶层有其革命性的特征。
这就提醒我们,中间阶层对政治的积极作用需要引导和规范,如何壮大和培育中间阶层成为了极其重要的问题。
五、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间阶层中间阶层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和“推动器”若要实现,不仅取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是否能形成强大的中间阶层,而且取决于如何规范和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间阶层。
首先,要营造和完善有利于中间阶层发展的生存空间和制度环境。
充分满足中间阶层的多元利益表达诉求,使其诉求通过正确的方式表达出来,关注和满足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需求,完善中间阶层的有序政治参与,拓宽其参加政治和社会事务的渠道,凝聚中间阶层的共识。
其次,要尊重新时代中间阶层的劳动精神和创业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引导他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建立公平、合理、开放、共享的市场环境。
鼓励新时代中间阶层获取财富的同时对其赋予更多的承认和认可,不断鼓励、支持、引导新时代中间阶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发展壮大。
总之,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衡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我们要加强对中间阶层的培育,不仅鼓励、支持、引导中间阶层的发展,尊重中间阶层的利益表达诉求,使其逐渐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地调动各社会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使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