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三类需求的三位一体”的考评方式与标准
一.课程简介与特点
操作系统课程重点讲述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技术,是理解计算机系统工作原理、用户界面接口技术、应用系统设计开发方法等基本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其内容涉及理论、算法、技术、实现和应用等方面。
二.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目标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操作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系统的开发模式、开发方法和操作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从深层次了解操作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增强学生大型系统软件的开发能力,并注重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为学生以后参与系统软件分析和开发奠定基础。
三.课程考评方式与标准
1.考评形式
针对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自身特点与培养目标,制定了“面向三类需求的三位一体”操作系统课程考评形式:面向社会需求、学术需求以及学生个人需求,建立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考试模式改革。
2.考核内容
三类需求包括社会需求、学术需求和学生需求。
社会需求是社会及产业界对学生知识运用、工程实践、团队协作等实际应用能力的需求,强调学生知识能力技术并重;学术需求是高校及高校学者对学生缜密学术思维、学习态度、科学研究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需求,强调学生知识能力系统化;学生需求是学生个体根据自身的兴趣专长和优势潜能,在自身综合发展上对学习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个人需求。
因此,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一体化考核即涵盖了以上三类需求中的具体要求。
3.考核内容比重与评分标准
面向三类需求的三位一体考试改革即是面向社会需求、学术需求和学生需求的三类综合需求,采用60%闭卷考试成绩+20%实践环节成绩+10%总结报告学术交流成绩+10%平时考核成绩的综合评定,建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体化综
合考试模式。
(1) 60%闭卷考试
60%闭卷考试主要通过试卷来考核学生对操作系统课程关键概念、重要理论及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评分标准:采用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考试试卷参考答案中给出的评分标准。
(2) 20%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和考核学生知识运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保证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保持个性发展、彰显本色。
操作系统课程48个课时中有8个课时的课内实验,16个课时的课外实验。
并提供给学生“操作系统虚拟实验室平台”账号做相关实验,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实验课内按照《操作系统原理实验指导书》完成8个课时的课内实验,课外完成16个课时的课外实验。
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与实践情况来评定学生的实践成绩,包括:理解掌握实践关联的理论原理程度、实验设计实现的功能完整性与合理性、实验设计实现的创新性、操作的易用性、界面的美观性以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
(3) 10%总结报告
操作系统课程专门设置了总结报告交流活动,总结报告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生通过研究操作系统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进展,学习分析Windows操作系统设计、Unix操作系统内核或者Linux操作系统内核,研究嵌入式操作系统或手机操作系统,在总结报告交流活动中为大家做专题报告。
另外学生还可以利用“操作系统虚拟实验室平台”,团队设计实现大型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在学术交流活动中为大家讲述和演示实验成果。
评分标准:根据学生做总结报告的情况来判定学生的实践成绩,包括:掌握报告内容的熟练程度、报告内容的知识性和创新性、报告形式新颖性和效果、报告结构的合理性与知识连贯性、报告的互动性等。
(3) 10%平时考核
平时考核的目的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平时上课的表现。
评分标准:
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态度、上课参与程度以及作业完成情况来判定学生的平时成绩。
包括:上课考勤、课堂授课Muddy卡的完成情况、课堂与老师互动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