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司法公信力观点综述

司法公信力观点综述

司法公信力观点综述
一、司法公信理论研究综述
当前,国内专家学者对司法公信力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

研究范畴包含司法公信力的概念、类型、特征、性质、价值、现状、影响司法公信力的主要因素、司法公信力不高的原因分析、司法公信力与司法权威、司法公开等相互作用关系及如何提升我国司法公信力的对策和建议。

从经济、文化、和谐社会不同角度对司法公信力进行理论研究。

目前,对司法公信力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关玫、毕玉谦、郭卫华等人。

关于司法公信力概念的主要观点是:司法公信力是司法与公众之间动态、均衡的信任交往和相互评价。

司法公信力在现实社会中的发生体现为司法行为所产生的司法机关与公众间的信用关系。

从其载体上看,司法公信力是通过法院和法官的公信力来实现的。

司法裁判的公信力是司法公信力的最终载体和结果。

司法公信力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司法对公众的信用和公众对司法的信任。

司法是否具有信用最终通过公众的评价的得到实现。

司法公信力反映社会公众对司法机关的主观评价、心理反映及价值判断。

一般认为,当前司法公信力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司法公开力度不够。

二是司法独立受到干扰。

三是法院生效裁判执行不到位。

四是法官个人素质不足。

五是社会公众法律素养缺乏。

六是媒体对个别案件的不当宣传。

当前研究学者从不同方面,提出了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具体对策:一是进一步加强司法公开,保障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二是进行司法体制改革,杜绝司法地方化和行政化;三是切实解决执行难和涉诉信访问题;四是提高法官素质和监管力度;五是努力培养尊重法律、尊重司法的社会氛围。

学者关玫2008年出版《司法公信力研究》一书,对司法公信力产生的社会基础和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

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司法公信力的理论基础。

她认为,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权的内在规定性之一,而且司法公信力所带来的巨大功用和收益以及不讲信用所承担的风险既是司法的成本,也是社会的巨大成本,而这种成本是不值得付出的;同时对司法公信力的构成进行了分析,认为司法公信力至少包括司法判断力、司法自律力、裁判说服力、司法约束力四个必备的内在构成要件,这四个方面都离不开司法独立这一制度前提,离不开公众对司法公正与司法满意度的理解与认同。

还对当代中国司法公信力的缺失及其成因和司法公信力的制度建构进行考察与研究,这对我国司法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
价值。

学者毕玉谦2009年出版的《司法公信力研究》一书,较为全面地对司法公信力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的主要观点:司法公信力,在英美法系被称为public credibility 0f the judi_ciary,是指社会公众对司法制度以及司法裁判的信任程度。

①以陪审团审判为特征的英美法系向来重视对司法公信力的培育,并将司法制度是否具有公信力作为衡量其司法制度正当性与合理性的重要指标。

②对司法公信力的研究,主要的目的是要提升司法公信力,增强社会公众对司法制度以及司法裁判的信任度。

对司法公信力理念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在设计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具体制度之时所确定的基本制度目标,即为了增加社会公众对于司法制度以及司法裁判的信任,我们的司法制度应当实现何种目标。

郭卫华著《正义的呼唤:法官品质与司法公信力》2011年出版,从法官品质的视角,探讨如何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下建构法官品质与司法公信力的良性互动关系,提出法官品质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原动力。

二、司法公信实践综述
(一)法院在法官队伍建设、司法公开、司法独立、司法权威、涉诉信访、提高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和认可度时提到司法公信力。

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2010年7月27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法院宣传工作会议上表示,全国
法院将立足工作实践,不断拓宽民意沟通渠道,回应社会关切,着力提升司法公信力。

在重大问题上不缺位,在关键时刻不失语,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需求,着力避免因为沟通不够、信息不对称导致对司法公信的猜疑指责,甚至损害司法权威的问题,引导人民群众正确看待法治热点、理性表达合理诉求。

最高法院副院长江必新于2011年8月25日在全国法院审判监督工作座谈会暨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审判监督理论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讲话时提到:要充分认识搞好审判监督工作对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极端重要性。

审判监督制度是增强当事人和社会对司法裁判信心的制度保障,是提升司法裁判公正率的最后机会,是弥补裁判缺失、恢复和重塑法院和法官公正形象的重要机制。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田成有在《人民法院报》发表题为《司法公信力的文化反思与现实矛盾》的文章中指出,造成公信力不足的原因,除了我们经常谈到的司法体制问题、法官素质问题、裁判不公问题外,还有着更深刻的文化背景与现实环境,之处司法公信力不高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在接受采访时讲到“没有公正就没有司法公信力”。

他认为,要想提高司法公信力,就必须推行司法的大众化、司法的民主化。

“公正不仅是公平正义,也是公众认可的正义”。

为此,河南省高级人民法
院近年为提高司法公信力推行的主要措施有:裁判文书上网,判决结果向公众公开,接受公众的审查、监督、评判;开辟“网评法院”栏目,与公众互动;推行庭审视频网络直播,实现审判过程的公开;此外,通过微博这一新兴媒体,多形式多维度将司法审判的全过程呈现在群众面前。

还探索了一种群众直接参与司法的新机制——人民陪审团制度。

目前还在试点阶段,主要是在基层法院、中级法院审理的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中适用。

从实践的情况看,让普通民众参与到司法审判的过程中来,发表他们的意见,对提高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具有特殊的意义。

全国各地法院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让人民群众走进法院,亲身感受司法,旨在在消除社会公众对法院工作的神秘感,增进对法院工作的了解,也对提升司法公信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人大、政协、政府在评价法院工作成效时提到了司法公信力。

他们对司法公信力的认识主要是:提升司法公信力,可以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解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

司法公信力高低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司法的尊重和认可程度,是法院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