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节市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研究

毕节市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研究

毕节市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研究本文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论证了推进该市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必要性、可行性、面临的障碍,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区域旅游协调管理体制;科学规划指导,制定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创新投融资模式,多方位筹集旅游开发资金;创新区域旅游产品与线路,提升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

标签:毕节;欠发达地区;旅游;区域一体化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旅游市场的竞争已从景区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发展到目前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联合竞争阶段。

区域旅游一体化,是指地域上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建立紧密的旅游联合,实行统一的旅游政策,合理高效配置旅游资源,以利于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共同增长。

毕节市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原本具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未能转变为现实的市场竞争优势,旅游业的发展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依然很大。

在这种形势下,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走联合竞争之路,对提高毕节市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毕节市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必要性目前,毕节市的旅游业整体竞争力较弱,除百里杜鹃、织金洞等少数景区外,其余各景区景点在国内、国际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并不高。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由政府主导,对区域内各种相关资源要素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开发,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有效提高整体竞争力,在未来发展的旅游市场中赢得更多发展机会。

1、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各景区形成利益联盟,减少内部竞争消耗通过一体化建设,可以推动各景区加强相互交流学习,增进彼此了解,增加合作机会,同时还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利益关切,对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达成共识,形成利益联盟体。

特别是在毕节市旅游业建设发展初期,建立统一的利益联盟有助于培育和规范旅游市场,避免盲目竞争,减少内部竞争消耗。

2、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各景区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毕节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对市场具有较强的冲击力。

通过一体化建设,在整合各方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各景区产品特点,在信息互通、人才交流、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可以在各自区域内为其他各方提供宣传平台,采取互相代售门票,互送游客等方式实现客源共享。

这样有利于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对各景区景点的发展进行整体设计,合理分工,实施差别化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利益双赢。

3、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共同开拓市场通过一体化建设,可以合作进行宣传营销,共同设计开发旅游线路,创造巨大的宣传声势和良好的旅游氛围,打造统一鲜明的特色旅游品牌,形成能够满足国内外不同客源需要的旅游产品体系。

这样不仅有利于毕节市旅游整体形象的形成和整体优势的发挥,更有利于提高旅游品牌知名度,从而提升毕节市的整体形象。

近年来,通过毕节市政府和人民的努力,“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的整体旅游形象已经逐渐深入人心。

4、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有利于降低各景区发展成本,分担市场风险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景区在营销成本控制上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知名度较低的景区的共生营销旅游的要求更为迫切。

通过一体化建设,分担营销费用,可以以同样的资金与人力投入,吸引更多客源,有助于各景区降低开发成本、提高营销效率。

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的作用如图1所示。

二、毕节市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可行性1、资源数量较丰富,类型较齐全,资源互补性强毕节市旅游业虽然起步晚,发展慢,但资源保存度好,开发潜力大,具有资源开发的后发优势。

毕节市旅游资源大类组合较好,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生态旅游资源特色突出。

毕节市拥有国家5A级景区1个,4A 级景区1个,3A级景区8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个。

人文旅游资源底蕴深厚。

据统计,毕节市共有古文化遗址5处,古墓33处,古建筑、历史纪念建筑66处,彝汉文石刻181处,夜郎文明、水西文化、红色文化等一大批人文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开发价值。

民族风情浓郁醇厚,彝、苗等民族村寨原始古朴,“撮泰吉”、“滚山珠”等民族风情多姿多彩。

此外,毕节市还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无论是发展人文旅游,还是发展度假、生态、探险旅游都有充分的资源支持。

现代旅游的季节性非常突出。

一般来说,主要依赖自然旅游资源吸引游客的景区,旅游接待量的季节性波动较大;主要依靠人文旅游资源吸引游客的景区,旅游接待量的季节性波动较小。

目前,毕节市主要依靠自然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但这些景区的显著缺点在于季节性突出,最佳旅游时间较短,不利于旅游企业的经营发展。

旅游的季节性是客观存在的,单靠任何一个旅游景区都难以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我们从表2可以看出毕节市各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旺季期正好交错排开,这种时间上的互补性恰恰变成了旅游区域一体化建设的动力。

通过跨景区开发旅游资源和开辟旅游项目,实现最佳的旅游资源配置,有利于各地发挥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

2、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为分散,但成片区又相对集中毕节试验区各个旅游景区之间的距离较远,旅游景点分布较为分散,各景区景点之间缺乏有效的旅游线路连接,无形之中降低了旅游景点的集聚效应,降低了地区旅游的吸引力。

但各个旅游景区之间成片区且又相对集中。

要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首先要打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

近年来,毕节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目前遵毕高速、毕威高速、贵阳至织金铁路、贵阳至威宁铁路、毕节飞雄机场已经相继开通。

今后几年,随着厦蓉高速、杭瑞高速在毕节境内的全面贯通,毕节至织金铁路、成都至贵阳快速铁路等的建成,毕节将建成“三横三纵”高速公路网和“三纵两横”铁路综合枢纽,毕节的交通将会变得四通八达。

旅游交通的改善可以加强各景区间的联系,缩短景区间通行距离,为旅客游览提供方便,也为景区的连片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3、发展势态良好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近年来,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毕节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先导产业。

如表3所示,2008 年~2012 年毕节市旅游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2.37%,而同期地区GDP 和第三产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4.66% 和15.34%,旅游业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全省GDP 和第三产业。

2008 年~2012 年毕节市旅游收入占全市GDP 的平均比重为17.35%,占第三产业产值的平均比重为48.1%。

一般认为,某个产业的产值占本地区GDP 的5% 以上,就可认为该产业是个支柱产业。

显然,旅游业已经成为带动毕节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并连续多年保持了健康发展的态势,为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政府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毕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大力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将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进行培育,提出要突出发展旅游经济,着力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国家旅游局于2014年3月11日正式出台了《关于支持毕节试验区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旅发〔2014〕46号),为把旅游业培育成毕节市开发扶贫重要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撑。

区域内各县区都把发展旅游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纷纷提出诸如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旅游活县等发展战略,整合县域内各种优势资源,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力图促进县域旅游的长足发展。

这种谋求旅游业大发展的趋势,为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毕节市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障碍1、旅游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毕节市没有建立可以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旅游统一管理体制,旅游资源管理开发长期处于权力分散、职能交叉的状态,难以进行全方位管理和有效配置。

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所属县区、乡镇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地方保护主义及各种行政障碍的存在,限制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政策协调缺乏有效整合,旅游空间结构雷同和旅游产业结构低下等现象部分存在,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现象较为突出。

2、旅游规划指导不力由于历史和认识原因,在建设之初,毕节市没有对本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整体规划,各县区在规划上多是各自为政,体现不出旅游业的规模化整体效益。

市县各级旅游规划常与本地经济和旅游市场脱节,政府对规划干预过多,甚至为迎合领导意志,不顾本地实际,过分夸大项目的市场前景和预期效益,得不到投资者的信任。

近年来虽然在市级层面对宏观规划有了一定认识,但其详细性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还比较薄弱。

目前,毕节市完成县区级旅游规划22个,景区景点旅游规划76个,其中完成详细性规划的有29个,正在编制的旅游景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4个。

虽然部分景区已编制完成旅游发展规划,但发展规划没有突出中长期发展目标,起点较低、线条过粗,空间一体化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根据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和游客偏好来规划项目的建设规模、特色定位等还不够。

3、旅游开发资金短缺旅游资源开发投入大、见效慢,毕节市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难以投入大量财政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无法进行有效的广告宣传、新项目的开发及景区建设和服务的完善,必须尽可能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旅游资源开发。

但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滞后,投资环境较差、效益较低,潜在投资者往往望而却步。

因此,要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本地旅游开发领域,首先必须投入大量资金以改善投资环境,这无疑增加了预算投资量,使资金筹措难度更大。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

毕节市位置偏远,经济落后,交通网络尚处于建设之中,与区外各重要客源市场之间、区内各县区之间的交通不畅。

铁路仅开通贵阳至织金、贵阳至威宁段,远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本地虽有民航,现仅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昆明、重庆、贵阳六条航线,且密度较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长线客源市场的拓展;县乡公路受山区地形影响,弯道众多、坡度太陡、道路狭窄,等级较低,交通不方便;各景区景点之间缺乏有效的旅游线路连接,现有的几条旅游交通干线不能提供快捷、方便、安全、舒适的旅游交通服务。

二是旅游接待能力较低,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毕节市现有星级酒店37家,大多数集中于市区和各县县城,位于旅游景区景点附近的屈指可数,各景区景点的吃、住、娱、购等配套设施仍不够完善,特别是住宿、餐饮设施严重不足,旅游者在景区景点仅能游玩,却无处消费,旅游经济的潜能发挥受到严重影响。

5、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本地多数生产经营旅游产品的企业市场意识、品牌意识较为薄弱,加之开发资金不足、科研实力较低,导致一些很好的资源难以得到开发或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品位不高。

一是难以形成具有足够吸引力的精品旅游线路;二是在旅游的吃、住、游、玩、行、购等各个环节上挖掘力度不够,能使游客多花时间、多消费的项目不多;三是旅游产品单一,文化特色不浓,多是本地的刺绣、茶叶、竹荪、核桃等民族手工艺品、土特产,档次较低,无法满足旅游者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也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