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代文学2

明代文学2

第五章历史演义:《三国演义》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 沈伯俊、谭良啸:《三国演义大辞典》,中华书局丘振声:《三国演义纵横谈》,漓江出版社陈其欣选编:《名家解读三国演义》,山东人民出版社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的特点是分章叙事、标明回目、故事连贯、首尾完整。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一)本事的起源晋陈寿《三国志》;六朝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二)故事的流传与演变:(三)文本的修订:宋代的讲史话本,对《三国演义》小说的产生有直接的影响。

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三国故事的话本,是元代至治年间《全相三国志平话》(见文学史第三卷第一章话本小说p247),从内容和结构上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

元末明初,罗贯中整理提炼,创作出了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

二、《三国演义》的版本1、现存此书的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2、万历以后的多种翻刻本:3、毛氏修订评刻本《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清初康熙年间,苏州人毛纶、毛宗岗父子加工、整理、评点,是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关于拥刘反曹倾向1、明君贤相的理想。

《三国演义》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霸道”的代表,形成了全书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2、“正统观”及其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意识的影响。

3、此倾向经过毛氏父子的改定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四、《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1、歌颂统一,反对分裂2、歌颂仁政,反对奸伪3、重视智谋,歌颂英勇五、《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1、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

2、类型化的塑造人物形象方法。

《读三国志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

历稽载籍,贤相林立,而名高万古者莫如孔明。

其处而弹琴抱膝,居然隐士风流,出而羽扇纶巾,不改雅人深致。

在草庐之中,而识三分天下,则达乎天时;承顾命之重,而至六出祁山,则尽乎人事。

七擒八阵,木牛流马,既已疑鬼疑神之不测,鞠躬尽瘁,志决身歼,仍是为臣为子之用心。

比管、乐则过之,比伊,吕则兼之,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

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

秉烛达旦,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

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醐恩之谊重。

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

心则赵忭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过之;意则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严正过之: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历稽载籍,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

听荀或勤王之说而自比周文,则有似乎忠;黜袁术僭号之非而愿为曹侯,则有似乎顺;不杀陈琳而爱其才,则有似乎宽;不追关公以全其志,则有似乎义。

王敦不能用郭璞,而操之得士过之;桓温不能识王猛,而操之知人过之。

李林甫虽能制禄山,不如操之击乌桓于塞外;韩惋胄虽能贬秦桧,不若操之讨董卓于生前。

窃国家之柄而姑存其号,异于王莽之显然弑君;留改革之事以俟其儿,胜于刘裕之急欲篡晋: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3、历史演义的独特叙事结构,宏伟而严密完整。

4、波澜壮阔的全景战争描写。

5、文白相杂的语言。

六、地位和影响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古代历史演义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

2、《三国演义》中波澜壮阔的全景战争描写,直接为后世战争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从而成为战争特别是农民战争的教科书。

3、对民间信仰的影响。

第六章英雄传奇:《水浒传》朱一玄、刘毓忱:《水浒资料汇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汪远平:《水浒艺术探胜》,山东人民出版社萨孟武:《水浒与中国社会》,岳麓书社丘振声:《水浒传纵横谈》,广西教育出版社竺青选编:《名家解读水浒传》,山东人民出版社一、《水浒传》的成书(一)本事的起源史实:北宋宋江起义(二)故事的流传与演变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基本具备《水浒传》的雏形。

(三)文本的修订二、《水浒传》的版本1、繁本系统(文繁事简本)万历十七年(1589)天都外臣序《忠义水浒传》万历三十八年(1610)容与堂刊《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繁简综合本):明末袁无涯刊《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全传》(百廿回本)(腰斩本):崇祯年间贯华堂刊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七十回)2、简本系统(文简事繁本):多出征田虎、王庆的情节。

万历二十二年(1594)双峰堂刊《水浒志传评林》三、《水浒传》的内容与主题《水浒传》是一部描写社会政治动乱的小說,在皇权至上的时代,它以鲜明的倾向显示了民众对社会公正的愿望。

主题:忠义说;为豪杰立传说;诲盗说;农民革命战争的史诗说;为市井细民写心说等。

四、《水浒传》的艺术成就1、人物性格从类型化向性格化过渡。

2、串珠式的结构方式。

3、活泼灵动、惟妙惟肖的白话语言。

五、《水浒传》与江湖文化六、地位和影响《水浒》与《三国》同为元末明初产生的中国长篇小说的双子星座,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通俗长篇小说的艺术形式和民族风格。

1、英雄传奇的范本,对后世的英雄传奇和侠义公案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其他文艺样式如戏剧、曲艺、绘画、电影等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2、后世农民起义以及绿林豪杰起义,往往以“替天行道”标榜,学习其战术战略,乃至借用其绰号等。

第七章神魔小说《西游记》•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中华书局•刘荫柏编:《西游记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刘勇强:《奇特的精神漫游——〈西游记〉新说》,三联书店•张锦池:《西游记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陆钦选编:《名家解读西游记》,山东人民出版社一、《西游记》成书过程(一)本事的起源唐僧西行(二)故事的流传与演变南宋时刊印的“讲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最迟在元明之际出现了一部《西游记平话》(三)文本的修订二、《西游记》的版本现存最早刊本是明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的《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

著名的清代刊本有汪象旭笺评《西游证道书》。

三、《西游记》的内容及意义《西游记》与心学“心猿”:比喻躁动心灵。

小说中用作孙悟空别称,意在表明把悟空作为人心幻相来刻画。

(一)社会意义:描写世态,批判现实(二)哲理意义(三)神话寓意四、西游人物孙悟空、猪八戒、唐僧形象五、艺术特点1、奇特的想象奇诡变幻的神话世界2、塑造形象的手法“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3、喜剧性幽默、风趣、讽刺的语言风格。

六、地位与影响1、《西游记》在我国小说史上开拓了神魔小说的新领域,确定了神魔小说在长篇小说中的独立地位。

2、它以游戏笔墨讽刺、批判封建社会的世态人情,诙谐幽默的笔调对我国讽刺小说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第八章金瓶梅与明代长篇小说•朱一玄编《金瓶梅研究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黄霖编《金瓶梅资料汇编》,中华书局•白维国编《金瓶梅词典》,中华书局•马征著《金瓶梅中的悬案》,四川人民出版社•《黄霖说金瓶梅》一、《金瓶梅》的版本词话本系统崇祯本系统张评本系统“洁本”二、《金瓶梅》作者之迷三、中国十六世纪后期社会风俗史1.全面暴露了封建末世经济腐败与政治黑暗。

小说从西门一家而写及了“天下国家”,尊者如朝廷,卑者如奴婢,雅者如士人,俗者如市井,无不登台亮相。

2.生动展示了中国十六世纪新兴商人势力的崛起和农本势力的日趋没落。

3.客观反映了当时的人性思潮。

作者直指人性的弱点,悲剧性的展示了人性的贪欲。

四、人物形象西门庆形象的文化意蕴潘金莲形象解读五、《金瓶梅》的产生及其文学史意义1、作为文人独立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极大地推动了后代作家的独创性。

2、世情小说的先河。

小说取材视角转向普通社会、琐碎家事、平凡人物,叙事的重心由情节转向人物形象。

3、《金瓶梅》的语言成就。

第九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一、明代短篇小说的繁荣明代之前话本小说没有专门的集子,只是单篇流传,嘉靖时洪楩编印的“六十家小说”(后称《清平山堂话本》),成为现存最早的话本专集。

明代文人看到话本小说受欢迎,便有人模拟话本小说的体例、风格创作白话短篇小说,这种小说成为专供案头阅读的小说,被称为“拟话本”。

二、“三言”“二拍”明代天启年间,冯梦龙整理修订、润色并创作了大批白话短篇小说,分三次出版,即《今古小说》,(后改称《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每集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总称“三言”。

崇祯时凌濛初仿“三言”而编成《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

抱瓮老人编《今古奇观》选“三言”“二拍”中优秀作品四十篇,流行极广。

此外,明人创作的拟话本小说集还有陆人龙的《型世言》,天然痴叟的《石点头》,东鲁狂生的《醉醒石》,周清源的《西湖二集》等。

明代文言小说p164三、“三言”“二拍”思想内容市民生活商品经济活动官场百态世道人心婚姻家庭文人逸事四、“三言”“二拍”艺术成就1、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故事回环曲折,引人入胜;情节丰富细致,严密完整,是“三言二拍”的最大特色。

2、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性格刻画。

3、通俗活泼的语言风格,适宜普通人案头阅读。

《三言》篇目:•《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金王奴棒打薄情郎》《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施润泽滩阙遇友》•《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灌园叟晚逢仙女》《滕大尹鬼断家私》•《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唐解元一笑姻缘》《苏小妹三难新郎》•文学史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章回体小说2、世情小说3、《三国演义》毛本4、《水浒传》腰斩本5、拟话本6、“三言二拍”7、《今古奇观》8、传奇9、《四声猿》10、《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11、台阁体12、前七子、后七子13、公安派14、“性灵说”15、唐宋派16、竟陵派17、“汤、沈之争”18、吴江派19、临川派二、问答题:1、简述明代章回体小说的主要类型及其代表作品。

2、简述明代“四大奇书”为代表的章回体小说艺术发展历程。

3、略述《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4、试谈《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5、举例分析《三国演义》类型化人物形象的塑造。

6、《三国演义》在历史小说方面的创作成就是什么?7、以“赤壁之战”为例,分析《三国演义》出色的战争描写艺术。

8、简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9、简述《水浒传》的版本情况。

10、《水浒传》到底是一部反映什么的书?“农民起义说”有无道理?11、有人说《水浒传》是一部“诲盗”之书,你的意见是什么?12、宋江是《水浒》中最受争议的人物,他是阴险奸诈,还是忠义两全?是道貌岸然,还是江湖好汉?试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13、结合作品,谈谈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

14、林冲、杨志、鲁智深同是军官出身,但三人性格不一,试作比较分析。

15、谈谈《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女性观。

梁山好汉为何“不近女色”?16、《水浒传》在艺术上有哪些成就?17、简述《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