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班级:四(3)班姓名:罗欢《三顾茅庐》说课稿一、说教材《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成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赞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第四节通过“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短短一句话,诸葛亮的奇才便可略见一斑。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

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二、说教学目标《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我们农村的孩子对里面的一些小故事也能略知一、二,但毕竟只是支离破碎的知道一点,不够全面,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了解得更是不够透彻。

根据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结合我们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第一课时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中年级段学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的特点,我将目标3、4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思路以上教学目标,我将通过如下教学过逐一落实:(一)、谈话导入,投石问路为了了解孩子课外知识面,我先以“知道中国有哪四大名著吗?”这一问题引出《三国演义》,从而引入我的课题。

这样,既了解了孩子课外知识的接收信息,又使本课的导入水到渠成。

四年级孩子处在中年级的末尾阶段,识字教学上强调的是自主识字,所以为落实课标的这一教学目标,我在识字环节上采用的是放手识字:即课题中的“顾”与“茅”是一类生字,板书课题时随机就完成写字教学,在检查读文中就可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这样,生字教学板块在老师的扶与放相结合中巧妙完成。

(二)、质疑导读,理清文意提纲挈领,百毛皆顺。

文题是文章的眼,紧扣这个文题,展开教学,课堂教学流程就会有一条明晰的流线。

故此,我先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并要引导学生清楚知道“是谁‘三顾茅庐’?怎么‘顾’的?”由此,为下面刘备诚邀诸葛亮出山的教学埋下伏笔。

而且,第二个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由对课题的理解上引入到正文的教学中来。

课文中的第一节“诚心诚意”一词便是回答这一问题的。

下面的教学就紧扣“诚心诚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自读的基础上自己感悟刘备的这份“诚意”。

课文的第二、三节内容都是写刘备邀请诸葛亮“诚意”,尤其是第三段后半部分,我把这一部分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来品味、感悟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这一环节,要注重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

在本节的重点词句的品读中,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体会,落实课标中“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

”正因语文的学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以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我们语文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教学要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提供一个语文实践的场,让学生有锻炼语言运用的平台。

那么写体会、写感受是学生对语言实践的最好的锻炼,所以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把对重点的词句的理解写出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哪怕是一句话都行。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课文的第四节是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的,第五节写的是刘备得到诸葛亮这一旷世奇才真是如鱼得水,本节教学中只一笔带过,只要通过这两节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的是军事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就行,不必做过多的解释。

本课词语很多,特别是一串又一串的四字词组,有些词语可在第一课时解决,如“三顾茅庐”、“蜿蜒起伏”、“秀丽宜人”;而有些词语必须得结合课文仔细深入理解如“恭恭敬敬”“茅塞顿开”、“如鱼得水”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切不可一带而过,需放到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了(为了突出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于是我把“恭恭敬敬”一词的理解放在了第一课时)。

(三)、赏读拓展延伸:学完全篇课文,为了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明晰的思路,我要求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再次感觉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出辅佐自己成就立国大业诚心诚意的态度。

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重点有所巩固,我的作业布置的第一项就是描红、仿写生字各两遍;为有效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与知识积累面,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把《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的用意。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2、你喜欢《三国演义》里什么人物?为什么?3、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这些名将都是谁的手下呢?4、看来刘备这个人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刘备的历史故事。

(板书:三顾茅庐)5、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6、由这个题目你想问自己或我什么问题呢?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如果读一遍读不准的词语或句子可读二、三遍。

2、检查读书情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讲述:这段讲了刘备前两次去拜访诸葛亮,第一次,他听说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大才,于是在一个秋天,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去拜访诸葛亮,但是没有见到,便给童子留个口信:“刘备来拜访过诸葛亮。

”第二次到了隆冬腊月,刘备又决定去拜访诸葛亮,他俩兄弟不愿意:“这个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的,充其量一介村夫,还劳大哥亲自去吗?”刘备仍然亲自前前去,但仍没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课文中就写他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理解“结拜”师简述《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刘备、张飞、关羽在桃园结拜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所以称为“结拜兄弟”。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前半部分(卧龙冈景色)结合理解“蜿蜒”、“秀丽宜人”、“青翠欲滴”、“卧龙”等。

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后半部分(刘备是怎样拜访诸葛亮的)结合理解“恭恭敬敬”、“时辰”、“半晌”等词语。

(5)指名读第四自然段理解“群雄纷争”、“茅塞顿开”雄,是乱世英雄,两汉末年,你还知道有哪些乱世英雄?孙权、曹操、吕布、董卓……茅塞顿开你是怎样理解的呢?像瓶盖一样一下被打开了,人的思想解放了,叫“顿开”。

茅塞:堵在人们心里的、堵塞人们思想的茅草一下子打开了,心里豁然开朗。

文中讲谁茅塞顿开?再读一读词语(6)指名读最后一段,理解“如鱼得水”像诸葛亮这样的人肯定有许多人去请他,曹操有没有找过,孙权,天下的群雄有没有请过,为什么他在刘备请他时出山呢?刘备哪一点打动了诸葛亮呢?“诚心诚意”三、练习复述课文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找找体现刘备诚心诚意,打动诸葛亮的关键词或句子。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3、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过渡:哪些地方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板书:诚心诚意二、精读感悟根据学生交流相应出示句子:★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

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比较朗读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让学生通过刘备的语言,理解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对贤才的渴求。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引导学生读读,找出关键词语,反复诵读。

体验刘备为了见到诸葛亮既急切又不得不等待的内心,从而领悟刘备对诸葛亮态度认真,恭恭敬敬,体会他尊重人才、呵护人才,求贤若渴的品质。

刘备真是求贤若渴,那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去请呢?谁来说说见面以后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拨云见日)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如鱼得水)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

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那就是——(雄才大略)我们也有过“茅塞顿开”的时候吗?三、说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山以后的一些故事。

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这些以少胜多的办法,都是诸葛亮设计的,可见诸葛亮对刘备有多么重要,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再读读最后一段。

四、迁移练习1、课后练习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读一读,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最想写生活中哪一处景色?学生交流,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