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作业4
单项选择题
第1题鲁迅在写《灯下漫笔》这篇文章时,认为当时中国正处在
A、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B、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C、人民想做主人而不得的时代
D、人民暂时做稳了主人的时代
答案:A
第2题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梁启超所"看透"的志摩的追求是
A、良心之安顿
B、人格之确立
C、灵魂之救度
D、梦想的神圣境界
答案:D
第3题《论气节》阐释了"气"与"节"的内涵,下列不是文中所言“气”的特点的一项是
A、敢作敢为
B、集体行动
C、有所不为
D、积极战斗
答案:C
第4题朱光潜《文学的趣味》中,谈到“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是由于在知上有欠缺”,并罗列了三种人,其中没有谈到的是
A、有些人根本不知
B、有些人知得不正确
C、有些人知得不清楚
D、有些人知得不周全
答案:C
第5题在《爱尔克的灯光》中,“爱尔克的灯光”的象征意义是
A、封建家庭和礼教的没落和崩溃
B、美好希望的破灭和生活的悲剧
C、对旧家庭的憎恶和对财富的鄙弃
D、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答案:B
第6题鲁迅的《灯下漫笔》中多有“古人的良法美意”、“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就叫作天下太平”、“人们便要心悦诚服”等用语,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A、讽刺
B、反语
C、暗示
D、象征
答案:B
第7题在《追悼志摩》中,胡适用志摩“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的诗句比喻
A、志摩生命的短暂
B、志摩为人的可爱
C、志摩的理想
D、志摩的信心
答案:B
第8题在《论气节》中,用来论述“节是有所不为,是消极的”这一观点的事例是
A、东汉末年党锢之祸
B、宋朝太学生罢免奸臣
C、明朝东林党攻击宦官
D、陶渊明躬耕农田
答案:D
第9题在朱光潜《文学的趣味》中,谈到造成人们文学趣味分歧的重要因素不包括
A、资秉性情
B、世风时尚
C、身世经历
D、传统习尚
答案:B
第10题在《爱尔克的灯光》中,作者关于人生道路的思索的主要触发物是
A、故居的大门
B、爱尔克的灯光
C、亡姐的悲剧
D、“长宜子孙”四个字
答案:D
多项选择题
第11题下列《灯下漫笔》中的句子,采用反语修辞法的有
A、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
B、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
C、“复古家”尽可不必悲观。
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
D、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E、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
答案:B|C|D
第12题《论气节》阐释了“气”与“节”的内涵,认为“节”的特点有
A、节是有所不为
B、不愿与在朝的人合作
C、节是有气节,是积极的
D、节是消极的、静止不变的
E、做人应该有高风亮节
答案:A|B|D
第13题胡适《追悼志摩》的主要内容有
A、抒写对志摩遇难的悲痛心情
B、追述与志摩多年的亲密交往
C、为志摩遭受的不公正指责辩解
D、赞佩志摩在苦痛中坚持理想、继续歌唱的精神
E、颂扬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观
答案:A|C|D|E
第14题朱光潜《文学的趣味》谈到“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是由于在知上有欠缺”,其罗列的三种人是
A、有些人根本不知
B、有些人知得不正确
C、有些人知得不清楚
D、有些人知得不周全
E、有些人知得不客观
答案:A|B|D
第15题贯串《爱尔克的灯光》全文的象征性灯光有
A、故居大门内亮起的“一线微光”
B、哈立希岛上姐姐爱尔克的灯光
C、照亮船只海上航行路线的灯塔
D、指引作者走了十八年的“心灵的灯”
E、指引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灯光
答案:A|B|D
判断题
第16题胡适在《追悼志摩》中紧扣爱、自由与美等关键词,强调徐志摩的爱是一种真实的爱,体现为对自由的执着追求。
爱、自由和美构成了徐志摩精神世界的核心,并成为徐志摩追求自己理想和自由的生活的动力。
答案:正确
第17题朱光潜认为趣味既传达着个人评判水准的高低,也是文学创作风格的表达。
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是影响一个人趣味高低及倾向的三个重要因素。
这些因素既可以成为促进个体不断提
高自己文学趣味的重要动力,也可以成为个体趣味偏见形成的原因。
答案:正确
第18题鲁迅在《灯下漫笔》的第一部分侧重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对当时中国的现状进行振聋发聩的揭露,指出“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
答案:错误
第19题《追悼志摩》一文中大量引用徐志摩的诗句来抒情表意,将对徐志摩的为人和为文的论述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诗文互证,人文统一。
答案:正确
第20题朱自清认为传统的气节观是以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礼”为道德标准的,他提倡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应该以“正义感”为新的道德标准,树立以“节”为主的新的气节观。
答案: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