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曲霉( Asp.oryzae) 属于真菌菌落生长快,10d直径达5~6cm,质地疏松,初白色、黄色,后变为褐色至淡绿褐色。
背面无色。
分生孢子头放射状,一直径150~300μm,也有少数为疏松柱状。
分生孢子梗2mm左右。
近顶囊处直径可达12~25μm,壁薄,粗糙。
顶囊近球形或烧瓶形,通常40~50μm。
上覆小梗,小梗一般为单层,12~15μm,偶尔有双层,也有单、双层小梗同时存在于一个顶囊上。
分生孢子幼时洋梨形或卵圆形,长大后多变为球形或近球形,一般4.5μm,粗糙或近于光滑。
(半知菌亚门丝孢钢丝孢目从梗孢科曲霉属真菌中的一个常见种)。
菌落生长较快,质地疏松。
初呈白色、黄色,后转黄褐色至淡绿褐色,背面无色,分布甚广,主要在粮食、发酵食品、腐败有机物和土壤等处。
是我国传统酿造食品酱和酱油的生产菌种。
也可生产淀粉酶、蛋白酶、果胶酶和曲酸等。
会引起粮食等工农业产品霉变。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具有丰富的蛋白酶系,能产生酸性、中性和碱性蛋白酶,其稳定性高,能耐受较高的温度,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医药及饲料等工业中。
米曲霉也是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和美国饲料公司协会1989年公布的40余种安全微生物菌种之一。
米曲霉是一类产复合酶的菌株,除产蛋白酶外,还可产淀粉酶、糖化酶、纤维素酶、植酸酶等。
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将原料中的直链、支链淀粉降解为糊精及各种低分子糖类,如麦芽糖、葡萄糖等;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将不易消化的大分子蛋白质降解为蛋白胨、多肽及各种氨基酸,而且可以使辅料中粗纤维、植酸等难吸收的物质降解,提
高营养价值、保健功效和消化率,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生产曲酸、酿酒等发酵工业,并已被安全地应用了1000多年。
米曲霉是理想的生产大肠杆菌不能表达的真核生物活性蛋白的载体。
米曲霉基因组所包含的信息可以用来寻找最适合米曲霉发酵的条件,这将有助于提高食品酿造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米曲霉基因组的破译,也为研究由曲霉属真菌引起的曲霉病提供了线索。
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具有丰富的蛋白酶系,能产生酸性、中性和碱性蛋白酶,其稳定性高,能耐受较高的温度,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医药及饲料等工业1.1影响米曲霉系的因素
影响米曲霉酶系形成、作用的因素主要有:
1.曲料:曲料米曲霉的菌丝由多细胞组成,具有产酶功能,菌丝体在曲料上生长好坏直接关系到其酶系的形成和酶活性的强弱。
酱油制曲过程的实质就是要创造米曲霉生长的最适宜条件,保证米曲霉充分发育繁殖,分泌出酿造酱油所需的各种酶类。
所以制曲原料的选择、处理和配比要严格把关。
曲料要以蛋白质含量较高、碳水化合物适量为原则进行选择配比。
曲料的处理要注意以下几点:1。
粉碎要适度。
颗粒太粗,会减少米曲霉生长繁殖的总面积,降低酶活力;颗粒太细,润水后容易结块,蒸料时会产生夹心,导致制曲通风不畅,不利于米曲霉的生长。
2.蒸煮要适度。
控制蛋白质的适度变性,蛋白质的变性过程对米曲霉生长极其重要。
3.温度酱油发酵的过程就是各种酶促反应的过程,温度越高,酶
促反应越快,发酵周期越短。
然而,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它具有蛋白质的结构和特性,一般在低温时就开始受到破坏,并随着温度的升高,酶受到的破坏程度变大。
4. PH 值: PH对酶的影响主要有:(1)影响酶的稳定性;(2)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以及酶催化底物转化成产物。
在一定的条件下,各种酶都有其特定的最适PH值。
偏离这个值,酶的活性都会降低,甚至会引起酶蛋白质的变性而失去活性。
5.食盐:食盐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酱油发酵过程中,添加适量的食盐能够有效地抑制一些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对酱培起着防腐作用。
食盐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低质量浓度的食盐对蛋白酶有激活作用,反之对蛋白酶产生抑制作用,所以发酵状态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采用低盐固态发酵工艺,由于酱醅内部粘性大、流动性差,保温时底部和周壁的温度较高,酶的失活加速,很不利于酶作用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