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政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市政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Envir nmental Economy
Environmental Economy2006.4
32

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不
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城市水环境保护工作。

但随着城市污水排放量和处理量的不断增长,市政污水处理中所产生的大量污泥给城市的环境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利用污泥资源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方面。

为此,在国家环保总局/德国GTZ“政策咨询服务与企业环境管理”中德环境合作项目支持下,国家环
吴玉萍 任 勇/文
市政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和无害化处理
境保护总局政研中心循环经济课题组针对我国市政污泥处理现状在哈尔滨、大
庆、贵阳、苏州、南京等地开展了深入的调研,并实地考察了近20多家城市污水处理企业,重点围绕我国污泥产生和利用现状、地方政府以及企业污泥防治管理经验以及政策需求进行了广泛的调研。

 一、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现状
我国自1999年以来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了空前发展,但随着城市污水排放量和处理量的增长,市政污水处理中所产生的大量污泥给城市环境保护带来了新的压力。

目前全国每年湿污泥
产生量高达450万吨,并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如果城市污水全部得到处理,则将产生污泥量(干重)为840万吨,占我国总固体废弃物的3.2%。

污泥除了含有大量水分外,还含有难降解的有机物、重金属和盐类,以及少量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等,污泥复杂而有毒成分的含量成为污泥资源化循环利用的主要障碍之一。

目前我国污泥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技术包括农用、堆肥燃烧、制水泥等建筑材料以及填埋等,初步估计全国污泥农用约占44.8%、填埋约占31%、其
Envir nmental Economy
Environmental Economy2006.4
33
环境经济杂志 2006年4月 总第28期
他处置约占10.5%、没有处置约13.7%。

这些所谓的“处理”和“处置”基本上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估算的,严格来说以上数字不十分准确。

据统计,我国用于污泥处理处置的投资约占污水处理厂总投资的20~50%,而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污泥处理处置投资约占污水处理厂总投资的50~70%。

可以看出,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处于严重滞后状态。

二、我国市政污泥环境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受城市污水处理建设发展水平和认识程度的限制,我国对污泥污染的防治始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污泥污染问题已经在大城市中显现出来。

早期的污水处理厂,由于没有严格的污泥排放监管,普遍将污水和污泥处理分离开来,为了追求简单的污水处理率,而忽略了污泥处理处置问题;有的为了节省运行费用将已建成的污泥处理设施长期闲置,甚至将未做任何处理的湿污泥随意外运、简单填埋或堆放,致使许多大城市出现了污泥围城的现象并已开始向中小城市蔓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不安全的隐患。

——污泥环境管理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我国污泥的污染问题严峻
首先重污水处理轻污泥污染防治。

受城市污水处理发展水平以及认识程度的限制,我国在城市环境管理中高度重视污水处理,而对污泥污染防治始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污水处理厂出来的湿污泥随意外运、简单填埋或堆放,造成了严重的环
境污染问题。

其次,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又过分夸大了污泥资源化的经济效益,尤其面对国际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产品的片面促销,过高评估了污泥资源化的经济效益,从而导致污泥污染防治认识上误区:污泥防治不需要政府投入和建立收费体系来支撑,否定了污泥处理处置的社会公益性。

污泥处理处置不是以经济效益和赢利为主,而是以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为目的,因此污泥处理处置是社会公益事业。

——污染防治责任主体不明确,缺乏专门的收费支撑体系,导致污泥环境管理绩效低劣
污泥处理处置责任主体不明确,是制约污泥处理处置管理体制得以理顺的关键因素。

首先,传统的污水处理厂并非一个民事法人主体,而是事业单位,是为政府义务服务的附属实施机
构,无法独立承担有关责任;其次,由于我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改革刚刚起步,有些厂刚刚改制成企业性质,但市场化运营机制不健全,污泥处理缺乏专门收费支撑体系,现在一些城市污水处理收费尚不到位,污泥处理费更无着落,使得责任被旁置;再者,过分强调“资源化”的经济效益,误导了企业和政府只看到污泥处理处置的经济效益,而没有重视其环境保护目标,从而忽略了企业和政府的社会责任。

——缺乏污泥资源化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政策和相应的环境管理标准体系,导致污泥环境管理无据可依
因地制宜采取污泥资源化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路线是我国污泥防治以及资源化技术路线选择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但目前我国缺乏相应的污泥资源化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政策和相应的环境管理标准体系。

Envir nmental Economy
34
Environmental Economy2006.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