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低压就地动态无功补偿

低压就地动态无功补偿

2005.07.14 14
该装置应用的补偿技术不需附加缓冲电感,可控硅以10ms速率直 接将电容器投入电网,降低了补偿装置成本。而且,在电网电压高低 不同时可采用不同的补偿算法,以确保不发生欠补偿和过补偿产生的 电网电压升高。 因此,低压用户就地补偿从降低线路损耗和用户变压器增容方面来 看,都比高压补偿效益明显。
3.3 TSC补偿原理
微机控制无功补偿装置主要由控制器、触发器和投切电容器电路组成 (见控制原理图二)。微机控制器将电压、电流功率信号采集,并通过模数 转换电路经微机接口输入,微机经过数据运算处理后输出驱动触发器。 补偿装置由若干路三角形连接的L-C串联谐波滤波器组成,谐波滤波 器对50Hz基波呈容性,用来抵销负载产生的感性无功功率;谐波滤波器对 要滤除的谐波呈很小的感抗(一般为变压器谐波漏抗的10%以下),使负载 产生的谐波90%以上流入滤波器,而不通过变压器流入电网。反并联的两 只晶闸管作为电子开关控制滤波器投入或退出电网。
2005.07.14
15
4.无功补偿方案的选择
由于主厂房吊车负载存在功率因素低的特点,主要按以下几点确定 选择方案: 能采用就地补偿的地方尽量选用就地补偿方案、就地平衡负载无功 功率,以消除无功功率对供电系统的影响,使整个供配电设施都以较 小电流供电,从而损耗最小; 选用动态补偿方式补偿无功功率,动态 跟随负载无功功率变化,不仅可以使供电电流减小,获得较大的经济 效益,而且从根本上消除了静态滤波器补偿时网压过高和过低对设备 损坏问题。 选用TSC(晶闸管投切电容器)补偿方式,吊车供电负载属于感性负 载,采用可变的容性无功直接进行补偿。基于以上几点,具有谐波治 理功能的TSC就地动态无功补偿方案是本工程无功补偿方案的理想选 择。
2005.07.14 7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将晶闸管的静止无 功补偿装置推上了无功补偿的舞台。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成了专指 使用晶闸管的静止无功补偿装置,包括晶闸管控制电抗(Thyristor ontrolled Reactor--TCR)和晶闸管投切电容(Thyistor Switched Capactor--TSC),以及这两者的混合装置(TCR+TSC),或者TCR与固定 电容器(Fixed Capacitor--FC)或机械投切电容(Mechanically Switched Capacitor--MSC)混合使用的装置(即TCR+FC、TCR+MS等。 TCR+FC型SVC全称如下:
公司
徽标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自动化室 齐春玲 2005.07.14
低压就地动态无功补偿 在吊车群供电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对某钢厂扩建改造工程有关吊车供 电系统改造方 案展开 讨论,为使改造工程量降到最小,节省投资,供电变压器满足增容需 要,提高电网功率因素,提出在滑触线供电处采用就地动态无功补偿 装置,TSC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TSC就地动态无功补偿
2005.07.14
8
SVC的调节器自动跟踪负荷(具有严重冲击无功功率)的工作状态, 发出与冲击负荷相关的TCR晶闸阀的触发脉冲。不同的触发角,改变 了TCR主抗器的电流量,从而改变了TCR回路的感性无功率量。通 过TCR回路的感性无功功率的跟随作用,使用户流入电网的无功功率 趋于零(或一定值)由于晶闸管阀及电子设备的动态响应很快,即实 现了动态补偿的功能。
表二
2005.07.14
5
根据表二可知 ,原供电方案已完全不能满足要求。主要存在的问题为: 由于扩容,变压器容量不够;由于变压器供电线路电流增大,引起有功和 无功损耗增加。 由上述数据可知,扩容后原供电变压器3X2500kVA及配电开关及下级配 电开关和滑触线均不能满足扩容后供电要求。 照此,原供电变压器及低压配电柜及滑触线全部要改造,重新设计,而 且变压器容量要加大到4000kVA以上,这样,开关的短路容量要求更高,供 电电缆更多,滑触线全部更换,施工难度更大,从而改造费用巨大,停产 时间长。 根据负荷计算结果,也曾考虑过在电气室采用低压侧无功补偿方 案,由于电气室空间限制和投资的限制,也曾考虑加大变压器容量的方案。 但变压器容量已选最大,无法再扩容。 为了既保证变压器总输出容量不增加,又解决新增设备的供电需要,经 过多方比较、论证,最后决定采用低压就地动态无功补偿方案。 2.无功补偿的作用及性能 提高功率因素,减少供电线路的输入的无功功率,充分发挥现有变压器 容量。 3.无功功率补偿技术的现状 目前,国内电网采用的电容补偿技术主要是集中补偿与就地补偿技术。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补偿装置。
Pjs (kW)
总负荷计算 钢水接收跨 2612 1193
Qjs (kvar)
4520 2064
Sjs (kVA)
5220 2383
CosØ
0.5 0.5
Ijs (A)
7941 3626
加料跨
784
1356
1566
0.5
2382
表一
2005.07.14
3
由上表负荷计算结果和负荷性质,考虑到主厂房吊车供电要求的 高可靠性,采用了变压器相互备用的方案,具体见下图一。
2005.07.14 6
3.1
同步调相机
早期的无功功率补偿装置主要为同步调相机,多为高压侧集中补偿。 它是专门用来产生无功功率的同步电机,在过励磁或欠励磁的情况下, 能够分别发出不同大小的容性或感性无功功率。自20世纪2、30年代以来 的几十年中,同步调相机在电力系统中作为有源的无功补偿曾一度发挥 着主要作用,所以被称为传统的无功动态补偿装置。然而,由于它是旋响应速度 慢,难以满足快速动态补偿的要求。
2005.07.14
11
控制原理图二
2005.07.14
12
当负荷运行时,在电网和负荷之间就有无功电流流过,这时补 偿装置的无功计算单元将电流互感器检测到的电网的感性无功电流进 行计算,得到相间投入的单位电容数nab
2005.07.14
13
式中Uab、Ubc、Uca为电网线电压有效值;I”ab、I”bc、I”ca为三 相补偿电流有效值;Xc为每个电容器50Hz时的容抗。 无功计算单元计算 出需要投入的电容量后立即向微机控制单元发出相应补偿投入命令;微机 控制单元根据投切管理单元发出的投入命令;在电压过零点时将相应补偿 单元的晶闸管导通,投入相应的容性无功电流,抵销感性无功,减少感性 无功对电网的占用,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同时,为了滤除谐波电流,补偿 装置设计为滤波器电路。(即LC电路),有针对性地消除各高次谐波。 TSC装置主要特点: 1)补偿装置动态响应时间为15ms,投切时间10ms。 2)TSC控制,电流过零点投切,补偿电容入网、退网时电流均为正 弦变化,对电网无冲击。 3)可靠性提高。 TSC低压就地无功动态补偿装置的微机控制单元(结构如图四)采用按 无功功率投切电容器组的补偿原理,只需一次到位,大大减少了开关动作 次数。这种控制克服了按功率因素投切电容器组所带来的不利因素。通常 按功率因素投切电容器组需要多次投切才能找到合适的补偿容量,开关动 作次数多,影响了电容器的使用寿命,同时还不能保证电压合格率。
3.2. 静止补偿装置
静止补偿器的基本作用是连续而迅速地控制无功功率,即以快速的响 应,通过发出或吸收无功功率来控制它所连接的输电系统的节点电压。 静止补偿器由于其价格较低、维护简单、工作可靠,在国内仍是主流补 偿装置。静止补偿器(SVC)先后出现过不少类型,目前来看,有发展前途 的主要有直流助磁饱和电抗器型、可控硅控制电抗器型和自饱和电抗器 型3种。饱和电抗器比之同步调相机具有静止、响应速度快等优点;但其 铁芯需磁化到饱和状态,因而损耗和噪声还是很大,而且存在非线性电 路的一些特殊问题,又不能分相调节以补偿负荷的不平衡,所以未能占 据主流。
图1:TCR+FC型 SVC主回路接线图
2005.07.14
9
实际上,由断路器(电磁型交流接触器)操作的电容器和电抗器在电网 中正在大量使用,可以说这种补偿技术是静态的,因为它不能及时响应 无功功率的波动。这种装置以电磁型交流接触器为投切开关,由于受电 容器承受涌流能力、放电时间及电容器分级以及接触器操作频率、使用 寿命等因素制约,因而无法避免以下不足: (1)补偿是有级的、定时的,因而补偿精度差,跟随性不强,不能适应负 荷变化快的场合;受交流接触器操作频率及寿命的限制,静态补偿装置 一般均设有投切延时功能,其延时时间一般为30s。对一般稳定负荷,即 负荷变化周期大于30s的负荷,这类补偿装置是有效的,但对一些变化较 快的负荷,如电梯、起重、电焊等,这类补偿装置就无法进行跟踪补偿。 (2)对波动负载不能及时响应,易产生过补和欠补,例如对大型电动机启 动过程无法补偿,造成网压动态下降。 (3)不能做到无涌流投入电容器,对于接触器加电抗器方案,增加损耗较 大,对于容性接触器方案,事故率较大,对金属化电容器的使用寿命影 响很大;目前,低压电力电容器以金属化自愈式电容器为主,这种电容 器的引线喷金属端面对涌流承受能力有限,因此,涌流的大小及次数是 影响电容器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
2005.07.14
17
2005.07.14
18
上述用户侧就地补偿方式可以使补偿在以前的整个线路的电流下降, 补偿点越接近用电负载,其节电效果就越显著。 因此无功功率补偿不应仅仅局限于高压侧进行补偿,同时应在用 户侧进行就地补偿。
吊车供配电图 图一
2005.07.14 4
新建的二期工程,引起加料跨及钢水接收跨吊车台数和容量增加 很多,根据厂家提供的参考资料,我们对吊车供电系统进行了计算:见 表二:
二期工程负荷计算
Pjs (kW) 总负荷计算 钢水接收跨 加料跨 3853 1497 1722 Qjs (kvar) 6664 2589 2979 Sjs (kVA) 7697 2990 3441 CosØ 0.5 0.5 0.5 Ijs (A) 11709 4549 523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