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选择理论之霍兰德的人格类型—职业匹配理论
2009-03-26 11:34
人格是用来描述个体心理差异的,指个体总的精神面貌,是人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由于人格差异,个体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模式。
人格包含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等成分。
其中性格为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由于后天学习和生活锻炼而形成的,是人格重要的组成部分。
气质俗称“脾气”,主要指由于先天遗传,加上后天影响,形成的特征,如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以及动作反映的敏感迟钝,就属于气质范畴。
由于人们的人格特征存在许多差异,于是就产生了人格类型的概念。
人格类型—职业匹配理论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Holland)提出的,实质在于人格与职业的相互适应。
20世纪60年代,霍兰德在帕森斯的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人格心理学概念,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的表露和延伸,即人们在工作选择和经验中表达自己的个人兴趣和价值。
他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使人产生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而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每一特殊类型人格的人,便会对相应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
基于以上观点,霍兰德提出了四项核心假设和三个辅助假设。
(一)四项核心假设
1、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延伸和表现;
2、个人的兴趣组型即人格组型;
3、同一职业团体内的人有相似的人格,因此他们对很多的情境与问题会有相类似的反应方式,从而产生类似的人际环境;
4、人可分为六种人格类型(如表2-1):现实型(简称R)、研究型(简称I)、艺术型(简称A)、社会型(简称S)、企业型(简称E)和事务型(简称C),个人的人格属于其中的一种。
人所处的环境也可以相应分为六种类型(如表2-2),即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和事务型(C),
这六种类型按照一个固定的顺序可排成一个六边形(RIASEC),如图2-1所示:图2-1 人格类型六边形
(二)三个辅助假设
1、一致性:指类型之间在心理上一致的程度。
如,现实型(R)和研究型(I)存在某些有共通的地方,表现为不善交际、喜欢做事而不善与人接触等,我们称这两种类型的一致性高。
反之,事务型(C)与艺术型(A)的一致性偏低,因为两者所具有的特点完全不同的,如前者顺从性大,后者独创性强。
各类型的一致性程度可以用它们在六边形上的距离表示:一致性高的,它们在六边形模型上的位置是相邻的,如R-I、R-C等;一致性中等的,它们在六边形模型上的相间的,如R-E、R-A等;一致性低的,它们在六边形模型上的位置是相对的,如R-S等。
2、区分性:某些人或某些职业环境的界定较为清晰,较为接近某一类型,而与其他类型相似甚少,这种情况表示区分性良好;若某些人与多种类型相近,则表示他们区分性较低。
3、适配性:指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匹配程度。
适配性的高低,可以预测个人的职业满意程度、稳定性及职业成就。
如研究型的人需要有研究型的职业环境,只有这种职业环境才能给他所需要的机会与奖励。
适配性是霍兰德三个辅助假设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假设。
(三)亲子关系与职业选择
罗伊非常形象地将亲子关系和职业选择的关系用图2-2表示出来。
图2-2 亲子关系与职业选择的关系(罗伊,1957)
从图2-2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亲子交互反应的形态与人际倾向之间的关系,而此两者的关系又取决于需求满足的方式与程度。
第一型“关心子女型”中的“过度保护型”父母,会毫无保留地满足子女的生理需求,却不见得能满足子女对爱与自尊的需求,即使这些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子女的行为未必表现出社会认可的行为。
所以,在这类氛围下长大的子女,日后显示出较多的人际倾向,而且不是出自防御的心理机制。
而“过度要
求型”的父母,对于子女需求的满足往往附加某些条件,也就是当子女表现出顺从的行为,或表现出父母认可的成就行为时,其生理需求或爱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所以,在这种氛围下成长的儿童,虽然也有强烈的人际倾向,但有时出自一种潜意识的防卫作用――害怕无法从人群里得到较高层次需求的满足。
在第二型“逃避型”父母的教养态度下,无论是受到拒绝或忽视,儿童的需求满足的经验都是痛苦的,即不论生理或安全的满足都会有所欠缺,更谈不上高层次的满足。
所以,这类儿童日后会害怕和他人相处,宁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靠自己的努力得到高层次需求的满足。
第三型“接纳型”家庭的氛围大体上是温暖的。
在温暖、民主气氛下长大的孩子,各类层次的需求不会缺乏,长大之后也能独立地选择。
由上可知,童年的经验与职业选择有极大的相关。
每一个家庭对于子女的养育方式都不尽相同,由于养育方式上的差异,致使个人各种心理需求的满足方式与程度也有层次上的不同。
因此,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孩子的职业选择有重要的影响力,应该让孩子从小去发展自己的能力倾向及职业的兴趣,这样他们对终身的择业及志向才有正确的观念及选择的能力,也愿意承担选择后的责任。
前面已经提到家庭环境影响个人职业活动的形态,但仍难超过遗传与其社会背景的限制,即使属于同一类型的家庭,个人的发展仍有许多差异。
因此,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要考虑自己曾经生活的家庭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要看自己现实的心理需求状况,因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职业选择更应该立足于个人的现实心理需求和兴趣、特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摘自谢守成主编,郎东鹏等副主编《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