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在你身边
2014国考地市级申论真题
【给定资料2】
近年来频发的地震不仅使震区经济发展受挫,人民生命财产受损,而且还严重影响了灾区民众的精神健康。
相关调查发现,灾区许多人有与焦虑有关的不良情绪和身体、行为反应。
在被调查者中,有恐惧感者接近总数的60%,有分离焦虑感者接近65%,超过60%的人为自己及家人的未来担忧。
不仅如此,大约25%的被调查者还感到无法面对未来,近70%的人希望获得社会各界的心理援助。
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人民从巨大的内心伤痛中走出来,以积极良好而坚强的心态面对灾后的生活,需要行之有效的心理援助。
但是心理专家数量是有限的,如何以有限的心理专家力量帮助更多的人迅速调整心态呢?
由一个健康公益网络组织的心理援助专家团,结合心理救援的实际经验,提议开展一项温馨的灾区心理安抚活动,即通过代表“心理救援在进行”含义的火红绸带在灾区广泛传播,将心理关怀迅速传播到灾区的每一个角落。
专家团把这一活动命名为“火红绸带心理救援行动”。
飞扬的火红绸带,能带给人以温暖、安全、激情、希望的感受。
心理学家经常以火红色对经受灾难重创需要安抚的对象进行心理激励暗示。
当人们回到废墟看望自己坍塌的家园时,一条废墟上飘扬的火红绸带能给他们悲伤的心灵带来充满希望的激情;当人们在各大医院公告栏前寻找自己失散或失踪的亲人时,公告栏上飞扬的火红绸带能给焦急的人们带来温馨的慰藉和安抚;当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抬出生还者时,为其系上一条火红的绸带,能从心理意义上给他们一份坚定而积极的暗示;从事心理援助的专家和志愿者手臂上轻系的火红绸带,能够给每一位接受心理安抚的百姓安全和乐观的喻示;幸免受创的人们主动系上意味着心理援助的火红绸带,能够向不幸的同胞传达自己衷心的祝福。
火红的“心理援助”绸带飘扬在坍塌的废墟上,轻系在实施心理救援的专家手臂上和受灾地区老百姓的手腕上,悬挂在每一辆过往车辆的车镜上,可以向整个灾区的人民传递爱的温暖。
心理援助到哪里,代表“心理援助在进行”的火红绸带就系到哪里,可以让灾区人民在跳动的国旗红中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关怀无处不在,从火红的绸带上感受到未来生活的召唤和重建家园的信心。
当火红的绸带遍布灾区,成为心理援助的某种象征符号时,心理援助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美好的心理安抚无处不在,人们的恐惧和焦虑就会渐渐衰减。
【作答要求】
四、“给定资料2”中心理援助专家团提议开展“火红绸带心理援助行动”,假定在某次救灾工作中,救灾指挥部决定采纳这个提议,请你结合“给定资料2”,以专家团的名义给参与救灾的各界人士写一份倡议书。
(15分)
要求:(1)内容具体,指向明确;(2)语言生动,有感染力;(3)不超过400字。
2014年8月新闻摘要
【材料1】
“冰桶挑战”是在美国兴起的公益活动,在全球名人圈迅速流行开来。
挑战者需要将一桶冰水浇在自己头上,然后将视频上传到网上,每个人可以点名3个人接受挑战,被点名的人必须在24小时内接受挑战或选择浇冰水或向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渐冻症)慈善基金会捐赠100美元,或两者同时进行。
渐冻人的绝望是这样的:即便在美国这样一个发达国家,患上这种病的人,在头脑清醒的情况下,也只能眼看着自己的身体渐渐失去知觉。
它是一个不治之症。
功成名就的科学家霍金,已经因为这个病症,在轮椅上几十年了。
但是,一桶冰水浇身体验所带来的麻木感,可能让人真切地感受ASL患者所深陷的痛苦,对参与者来说这种痛苦只是几秒钟,对患者来说却是一生的承受。
正如作家狠狠红所说,“慈善不仅是捐钱,不仅是苦大仇深——我人生里有1秒钟的时间,接近过你1/100的痛苦,这也是一种慰藉。
”有了这种境遇相似的感受,才会真正产生“同病相怜”的同理心与同情心,捐款才会心甘情愿。
而很多慈善活动常常缺少让捐款人亲身体验捐款对象所处的困境、痛苦的设计,无法产生“同病相怜”的心灵触动,慈善效果大打折扣。
【材料2】
有人通过简单的算术得出:统一按20升一桶计算,13亿中国人每人参加一遍,总用水量将高达260亿升,即2600万吨水,相当于可供1.73亿人全天的生活用水。
如果是每人每天1升饮用水量,则相当于全国13亿人20天的饮用水量。
2600万吨自来水,按照人民币5元一吨的价格,也就是这些白白泼掉的水费将高达1.3亿元。
按照每桶里只有10%的冰即2升计算,13亿人参与就等于需要26亿升水制成的冰块,26亿升水乘上0.048度电/升水,等于1.248亿度电。
按照0.5元/度电的价格计算,折合电费共6240万元。
水电费合计,约2亿元。
结论是,拿这2亿元做什么公益事业不好?全给泼地上了,不心痛么?
问题是,这只是推算出来的结果,生活总有意外,不会像算术题那样呈现,正好比我们同样不能因为美国ALS协会宣布近三周内已经收到来自25万人的1330万美元的善款,而去年同一时间这一数字是170万美元,然后计算出平均每周收入善款443万美元,一年就是2.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4亿元。
因为,虽然这个活动有其规则,却并非法律,肯定有人会违背游戏规则。
也许有人会说它把公众参与慈善活动变相成了胁迫行为,但这个活动是基于个人的人脉进行的,是亲近关系的善意传递,所谓“亲亲相惜”、“亲亲相瘾”,既是亲近关系,就不会轻易搞道德绑架、胁迫行为,说到底还是纯属个人选择,没有逼捐。
何况,按照这个规则,有些人可能会重复被点名,他不可能重复玩这个游戏,这个看似传销的活动最终会搁浅进行不下去。
这个活动不会产生“算术家”所推算出的惊人浪费,就算有所浪费,也是做慈善应有的成本,我们不能苛求零成本的慈善,就算是搞一场慈善晚宴,也要花费不菲,这个成本可视为对捐款人的一种“回报”。
“冰桶挑战”的慈善成本是低廉的,但对名流们来说,“回报”并不低,因为“慈善+娱乐+视频分享+微博社交”的传播模式,让他们大秀真人,获得乐趣的同时,收获了更多的名望。
譬如自称“中国首善”的陈光标,已经不是给自己浇一桶冰水了事,又是“胸口碎大冰”、又是在大冰桶里蹲泡30分钟,大有拿命博出位的意思,赚足了眼球,或许这就是陈光标最为看重的“回报”。
据官方统计,8月12日以来每天收到捐款暴增。
7月19日-8月12日 400万美元,去年同期112万美元
7月19日-8月13日 570万美元,去年同期120万美元
7月19日-8月14日 760万美元,去年同期140万美元
7月19日-8月15日 950万美元,去年同期160万美元
7月19日-8月17日 1330万美元,去年同期170万美元
【材料3】
如果说“冰桶挑战”激起了人们“同病相怜”的同情心,出于人善的本性进行慈善捐款,那么,获得自我满足的作秀则是“冰桶挑战”者慈善捐款的又一原动力——“利己主义”。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激发每个人的同理心和同情心需要很多条件,同样的条件对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感受,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创造一些条件,用市场规律、娱乐方式来满足捐款人的“利己主义”则容易得多。
正如张维迎教授所言,“全世界慈善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一定是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相反,越是市场经济极不发达,道德喊破天的国家,慈善事业越不发达。
何以如此?除了经济不发达本身的制约外,就是因为不善于用市场的办法搞慈善,不能够明白,市场正是符合“利己主义”的,市场是促进人类道德而不是相反的制度。
在“利己主义”下,个人会追求财富使用过程中对个人效用的最大满足,其慈善行为仍是消费以满足效用的行为,只不过,“他所购买的不是实际消费商品,而是作为购买用于满足精神需要的一种服务产品,以获得良好声望、减少负罪感、避免社会指责及精神慰藉等。
”
【材料4】
无论是马航失联事件,还是某报社门前有人能集体服毒,在互联网上都有人从中找到“娱乐视角”,加以调侃。
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种娱乐式关注,是关注的一部分,照样会对“问题”的责任方产生压力。
相信,近来,因为冰桶挑战活动的娱乐化,会导致网上对“渐冻人”等关键词的搜索增多。
搜索之后大家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
这个罕见病,因为发病率不高,医药企业没有研发相关药品和治疗方法的动力。
感冒不足以致命,但无数的药企研制生产治疗感冒的药物,渐冻症足以致命,却因无利可图,不足以调动相关方面的积极性。
为渐冻人募捐的冰桶挑战活动,因其高度的娱乐性,难得地引发了对渐冻症的举世关注。
那么,冰桶挑战活动,到底在挑战谁呢?最后,我们会想到政府。
似乎只有政府既具备巨大的力量,又“不以赚钱为目的”。
但罕见病患者,由于只是极小的一群不幸者,他们掌握的“选票”,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政府完全看不到或假装看不到他们的绝望。
任何一个政府施政的姿态,总是倾向于讨好多数人的。
冰桶挑战活动,是一个少数人的悲剧以一种特殊方式,激发出的多数人的狂欢。
这种狂欢持续越久,越能映照出某些方面的冰冷,这些冰冷者的姿态,就是看不见或假装没看见。
从进化论的角度说,如果没有政府“兜底”,那些占人口极小比例的绝症患者,已经陷入了被“淘汰”的命运。
冰桶挑战活动,作为一个策划,已经成功到完美无瑕,但市场和政府对于渐冻症的态度,仍然不值得乐观。
这个活动给我们展示的就是这样一个图景:有些人绝望,有些人娱乐,有些人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