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的分类】■按加工方法分类,宣纸分为一般可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种。
生宣的品类则有夹贡、玉版、净皮、单宣、棉连等。
生宣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章、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
写意山水多用它。
生宣作画虽多墨趣,但落笔即定,水墨渗沁迅速,不易掌握。
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
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画。
其缺点是久藏会出现“漏矾”或脆裂。
熟宣可再加工,珊瑚、云母笺、冷金、酒金、蜡生金花罗纹、桃红虎皮等皆为由熟宣再加工的花色纸。
生宣则吸水力强。
用淡墨水写时,墨水容易渗入,化开。
用浓墨水写则相对容易。
故创作书画时,需要掌握好墨的浓淡程度,方可得心应手。
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玉版宣”即属此一类。
■宣纸品种按原料配比可分为棉料、净皮、特净三大类;按规格可分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尺多种;按厚薄可分为扎花、绵连、单宣、夹宣等;按纸纹可分为单丝路、双丝路、罗纹、龟纹、白鹿等;此外还有生熟之分,如矾宣、蝉衣、彩色洒金、仿古色宣、水印瓦当等,共约六十多种。
一般来说,棉料是指原材料檀皮含量在40%左右的纸,较薄、较轻;净皮是指檀皮含量达到60%以上的;而特皮原材料檀皮的含量达到80%以上。
皮料成分越重,纸张更能经受拉力,质量也越好;对应使用效果上就是:檀皮比例越高的纸,更能体现丰富的墨迹层次和更好的润墨效果,越能经受笔力反复搓揉而纸面不会破。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书法用棉料宣纸的居多、画画用皮类纸居多的原因之一——并不是不能用净皮、特皮纸写字,而是棉料宣纸已经基本能够满足书法的需要了(除非您的书法风格是需要在同一个地方用笔反复涂抹)。
附:简单区分生宣和熟宣的方法就是看纸面有无反光的银色矾结晶,有就是熟宣,无一般为生宣。
宋代苏易简曾说:“一方好石砚就如同一方好石田,留给后代子孙,可以让他们世代耕耘,耘之不绝。
”所谓好砚,虽然目的、用途有差异,但其基本条件“石质优良”是必备的,唯有建立在石质优良基础上的才可能是好。
-V"\-[ L)F \0 我最近因为喜欢上歙砚,从网上搜集整理了一些关于鉴别选择砚台的资料,整理出来与朋友们分享。
这些资料来源于网上,实在无法确定准确的作者是谁,所以只在此注明以下文字为转载辑录。
J k x L s LU U*X0 d:V#V.l t-h'@4E AA&C一、砚的种类砚即砚台,为研墨的工具,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
历代文人对名砚的鉴赏归纳起来有八条标准,即“纹斑绮丽,玉德金声,坚劲发墨,下墨如风;经久不乏,停墨浮艳;贮水不耗,历寒不冰;涩不留笔,护毫佳秀;滑不拒墨,磨墨无声;瓜肤彀理,涤之即净;池润容墨,文作天工”。
z&S h P ^7w/t砚台主要由石、泥、玉,、青瓷、紫砂等材质制成,其中石砚最为常见,据考证,西晋期间的砚台,多为青瓷砚,端砚出现于唐代。
宋元明清则以端砚和歙砚为主,清代还有少量玉砚和紫砂砚。
多数砚台为石砚,石砚的种类较多,其中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为中国的四大名砚,而端砚和歙砚又为其中之上品,宋代的文人雅仕最喜此两种砚台。
端砚石产于广东肇庆市(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斧柯山的端溪水一带,歙砚石产于江西省婺源县和安徽省歙县之间,其特点是质地细腻、光滑、高密度,受气即能凝聚成水,极适宜研墨,上佳的砚石中可见“罗纹眉纹”“金星金晕”,“白眉龟甲”及各种“眼”,加上在巧妙的构思和雕刻下,更显神韵。
I s t M ? { L4` N o0端砚:歙砚和端砚并称,而端砚又较歙砚更佳,据说历代皆采端溪,到南唐李主时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采用次之的歙。
A K%I vPs T.N Z f0端砚为砚之上品,亦可再分等级。
它出产自广东肇庆市斧柯山,唐之前名端州,故得名。
山下端溪水水,距江滨三、四里处,逐渐升高分下岩、中岩、上岩、龙岩、蚌坑等采石之所;下岩洞在山底,终年浸水,而砚石贵润,所以下岩之品质最佳。
但浸在水里的下岩想开采可不容易,只有每年秋冬河水降低之时才可进入,潭水无出口,须七十个人排座,一个个将装水的瓮往上传至岩口,如此做个月余,潭水始得涸,才能进入取石。
明年春天水涨,则又得重新来过了。
但下岩到北宋时已开采净尽,明后另辟的新坑或中、上岩,品质就没有那好了。
v$_ N }!nE m S H1Z0m0端砚有一个特征为“有眼”。
如“鹦哥眼”、“了哥眼”等,据说是石嫩则眼多,石老则眼少,也有以眼来评品质优劣的,最上为活眼,再下是泪眼、死眼等。
其实所谓“眼”便是砚上石纹,倒不一定和品质相关。
另外端石的颜色也被视为和品质有关,有紫、青、白等颜色,而以白色最佳,紫色最下。
y E!m,q"n G.E端砚的优点,一是下墨,二是发墨,三是不损亳。
歙砚:与端砚并称,因产于古歙州今江西婺源县而得名。
歙砚因为南唐李后主而扬名天下,名声甚至大过了端砚。
歙砚的正式开采至南唐才开始,它的地点也是浸在水中,质地也因此而润泽。
l-N3H V9P9TB4w歙砚有“纹”,如同其砚之眼,所谓的罗纹面,即称其石纹如罗纹者。
纹有粗细之分,而细纹为砚之奇才,粗粗罗纹亦为上品,皆足以和端溪下岩媲美。
而眉子砚,则是石纹如人眉而得名,与罗纹砚无异。
~/^ j h o x S [ y Y歙砚之特性亦如端砚,而歙重于发墨,做大字,端重于细润停水,写小字。
二、如何鉴砚 n h b l T D B8T砚材种类繁多,铜、玉、砖、瓦、陶、石皆是,另以碧玉为砚,堪称上品。
而切合实用且兼具各种特别造型者当推石砚。
@ R U)q v g石砚的鉴赏标准,一是它的实用价值,首先取决于石质;二是它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雕琢。
砚的实用价值首先取决于石质。
砚石不论是“板岩”还是“灰岩”类,都是隐晶质的岩石,内眼鉴别只能凭经验观察石质是否细腻,纹理妍丽如何,但矿物成份和粒度,以及结构构造等,必须在显微镜下鉴别。
1h D$H'T | R Q#p H e @0润泽有光:砚石贵于润泽,端、歙俱以此著称,因若不润则墨中水分易被吸收,导致浓度太高,滞笔难运。
端、歙石长年浸于溪中,故润泽有光,润泽与否可以目光辨之。
优质的石材,滴上一滴水,如果不吸水,说明石质均细致密。
7^ l A!Z9? p Th0肌理细腻:砚石纹理精细,则表面平滑,易于磨墨,磨出来的墨亦匀细可佳;这种砚不但发墨,且不损笔亳,端、歙二两种皆为此中之最。
若表面不平,上砚有声,墨必粗劣不匀,且损笔锋。
这可从视觉、触觉、见查得知,并不难明白。
手指触面,有汗印者佳,说明吸水性差。
无汗印者差,说明易吸水。
冰凉者佳,暖者差。
用手摸砚面润滑,说明砚佳。
古人称:“孩儿面,美人肤”。
G k#{"X-d"R%^ I }质坚而差软:硬度是鉴别砚石的主要依据之一。
石质以坚硬为上,而石若过坚,敲之声响者亦较坚而差软,敲之声低者为差。
故砚石宜润,润则无刚硬之性,即所谓“差软”,石坚而差软,乃有温润之性,故能发墨久不乏。
选砚时敲之声高者质坚较劣,低而有韵者,石差软较优。
va a { h7H将砚用五指托空,用小笔杆或手指弹砚,听其声,如金属者为佳砚,说明石质结构致密。
闷声首差,多为泥质或有暗节理和裂隙。
用萤石在砚的背面砚边轻轻一划,有白色条,易刻动,说明硬度适中,在4度左右。
将砚放在手中掂掂分量,重者好,轻者差。
比如歙砚中的眉纹砚,它的重量就比其它砚重而且比其它砚细构细密。
三、如何用砚+Y*x t1A e,P D.W一个真正懂得用砚的人、爱砚的人都知道,砚是有生命、有活力的,也需要关爱和养护。
一方有生命活力的砚台,其锋芒必然锐利,发墨性一定很好。
明朝屠隆在《砚笺》中提到:为永保砚面的莹润光滑,就得跟养茶壶一样,日常应给予砚台适当的保养。
一方好砚能否长保活力,那便要看使用者是否爱护、保养它了,若保养的好,它将愈磨愈光润、发墨。
但若是保养方法不正确,反而会导致发墨不佳、损其锋芒的后果。
/Z o1] a-S*}砚的养护工作一般分为两部分,即新砚的处理和日常保养。
z/@p \1w8G @新砚的处理:曾经买过、用过砚台的人们都应该碰到过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当您高兴地拿出一方砚台磨墨时,开始磨起来很光滑而不发墨,其实这是由于新砚在雕刻完毕后,都会涂上一层蜜蜡的因素,涂抹蜜蜡并非今创而是古人流传下来的护砚方式。
d6k @)A,r0 《文房四谱》修斫第五节“砚所初成,先以蜡涂内外尽与石相益,须借此则温润光洁……初使以姜汁涂研处,即著墨,今人多不知此。
云是假病,以墨蜡尽灭痕,又云不发墨光,始初磨墨,兼带少蜡,滞暗墨色故也,使三五度则无此病矣……故人多用蜡尽免此患也。
”因此,刚买回来的新砚,使用前最好先做一番处理,古人是用姜汁涂抹磨处,而我们现在则可以用高粒度水砂纸轻轻研磨墨堂,除去墨堂上的薄蜡便可。
其它部分则保留,以便日后清洗与保养。
磨好后,将石砚放在清水中使用海绵将污垢清洗干净。
如果不经上述处理而直接研墨可能要使用三五次之后才会逐渐好磨。
G c&C D.e3]#z:Fg ?-t0 储水:砚也需要滋润,平时需要每日换清水贮之,砚池不宜缺水,古人叫做“养研”。
《砚笺》有一段叙述是“墨池水不可让它干枯,每日要用清水浸湿,以使砚石保持滑润莹洁。
磨墨处不可蓄水,用过则干之,墨堂若长时间浸水则不能发墨。
《岩栖幽事》记载:“砚用则蓄水,毕则干之。
久浸不干则不发墨,水宜取新护尘,禁用煎煮之水。
”砚的本性是爱水而不畏水,需水而不吸水。
为了使砚长保湿润,莹洁,除了磨墨处不宜长时间浸水外,砚堂则时时保持湿润状态。
-c1z n S e m0 旧砚放在柜子里,也应该经常用手去抚摸或在墨堂、墨海处滴几滴水,只要有水的滋润,砚就可以永远洋溢生机和活力,充满无限生命。
1A"W e | t/a!f I使用须换清水:别直接以养砚研水磨墨,而热水伤润损墨,切记避免。
_ S | V b用后刷洗:有人会认为砚台用过以后不用清洗,阴干即可,以便下次发墨更快。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古砚考》记载:“昔日云:宁可三日不沐面,不可一日不洗砚甚矣。
砚之必当勤洗也,多洗则不竭燥,多洗且得神气,三日不涤,宿墨胶凝,书写滞笔,墨色尘灰,不能清鲜矣……”因此,砚石使用之后,必须将余墨涤去,不可使之凝于砚上。
不然残墨干则结成渣,第一妨碍研磨,第二伤笔亳,且会损害砚面。
若与新墨相混,则无下墨或发墨之利。
洗的时侯可以用丝瓜穰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坚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伤害光滑的砚面。
;Cu q1e,c#@6d s u0新墨轻磨:新墨棱角分明,若用力磨易损伤砚面,使用时轻磨就可以了。
,aq s1Y.s-A0将墨取出:研墨之后,即须将墨取出,不要放在泡中,否则墨与砚胶黏难脱,易损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