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专业尿常规实验

临床专业尿常规实验


物理学检查
1 颜色:
正常尿液:一般呈淡黄色至深黄色;清澈透明
尿色:取决于尿色素、尿胆原、尿胆素及卟啉等, 还受酸碱度、摄入食物或药物的影响。
• ①红色尿:肉眼血尿,浅红至红色,颜色深浅和出 血量成比例 。 • ②茶色或酱油色尿 :血红蛋白尿,透明 • ③乳糜尿 :牛奶状,不透明 • ④脓尿:混浊,放置后脓细胞下沉,上层变清 • ⑤深黄色尿:胆红素尿,泡沫亦呈黄色 • ⑥黑色尿:
• 观察尿有形成分: • 细胞: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 • 管型 • 结晶 • 其他:真菌孢子,细菌
操作
• 1、混匀尿液后取一滴在干净玻片上 • 2、显微镜观察:先用低倍镜观察有形成分分布 情况,再用高倍镜确认。 • 计数:至少观察十个视野。
镜检报告方式
• 细胞成分:每高倍镜视野所见的最低值至最高值 正常参考:红细胞0-3/HP,白细胞0-5/HP 上皮细胞:少量 • 管形(透明):每低倍镜视野平均值 正常参考:0-1/LP • 尿结晶:无结晶为(-),以所占每一高倍视野面积 +(1/4),2+(1/2),3+(3/4),4+(满)报
4、尿中(KET)酮体检验
• Rothera氏尿酮体检验法 • 原理:亚硝基铁氰化钠溶解于尿中时,被分解为 亚铁氰化钠Na4Fe(CN)6、亚硝酸钠NaNO2、氢氧 化铁Fe(OH)3和[Fe(CN)5]3-。如尿中有可检出量的 酮体(丙酮、乙酰乙酸),在碱性环境中即与试 剂作用生成异硝基(HOON=)或异硝基胺 (N2HOON=),再与[Fe(CN)5]3-生成紫红色复合 物。
报告方式
阴性(-) 弱阳性(+) 阳性(+ +) 强阳性(+ + + ~ ++++)
[临床意义]
• 阳性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感染性疾病(肺 炎、伤寒、结核等发热期)、严重呕吐、腹泻、 长期饥饿、禁食、全身麻醉(氯仿、乙醚)后, 磷中毒,服用降糖灵等。
其他化学检查
• NIT(亚硝酸盐) • URO(尿胆原) • BIL(胆红素) • OB (隐血) • Leu(白细胞)
显微镜下的上皮细胞
表层移行上皮细胞,多圆形或不规则圆形,核较小, 居中,体积为为白细胞4-6倍左右 主要来自于膀胱。
显微镜下的上皮细胞
鳞状上皮细胞,扁平而薄,胞体最大,圆形或卵圆 形,胞核很小。
显微镜下的上皮细胞
中层移行上皮细胞,呈鱼形、梨形、纺锤形,也 称尾形上皮细胞。主要来自于肾盂。
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呈圆形,体积为白细胞1-2倍, 也称小圆上皮细胞。来自输尿管、膀胱、尿道
显微镜下的管型
白细胞管型,以中性粒为主,白细胞数量占据管 型腔1/3以上。
显微镜下的管型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多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
显微镜下的管型
腊样管型,管型宽大,两端不整齐可略弯曲,常有切迹, 表面光滑、质地厚、折光度高,有些管型明显扭曲折叠。 提示严重肾小管变性坏死,预后不良
三 尿液结晶 常见结晶大部分为生理性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 如大量或持续性出现,常作为尿路结石的诊断依 据之一。 (1)酸性尿结晶:尿酸盐、草酸钙、磺胺结晶、 胆红素、亮氨酸、酪氨酸、胆固醇结晶等。 (2)碱性尿结晶:磷酸钙、碳酸钙和尿酸钙结晶 等。
操作
• 1)试管中加入新鲜尿液3~5ml。 • 2)将亚硝基铁氰化钠混合试剂约2.0g加至上述 试管中,振摇助溶。 • 3)用滴管慢慢加入浓氨水约2ml,使之复盖尿 液面。 • 4)静置2min后观察结果。如两液交界面呈现红 紫色环,则为阳性。
结果判断
反应结果
5min内无紫色环 缓慢出现淡紫色环 接触时立即显淡紫色环而后 转深紫色 立即出现深紫色环
• ①原理:加热使蛋白质变性凝固,加稀醋酸pH 下降,约达蛋白质等电点,有利于已变性蛋白进 一步沉淀,同时可消除加热析出的磷酸盐或碳酸 盐所致的混浊。 • ②器材:酒精灯、大号试管、试管夹、滴管 • ③试剂:5%醋酸
操作
• 1)加尿液 取大号试管一支,加清晰尿液至试管 2/3处。 • 2)加热 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下端,将试管中尿液 上1/3段斜置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至沸腾即止,轻轻 直立试管,在黑色背景下观察煮沸部分有无混浊。 • 3)加酸 滴加5%醋酸3~4滴。 • 4)再加热 继续加热再煮沸,立即观察结果。 • 5)判断结果
显微镜下的管型
透明管型,呈圆柱体状,长短粗细不一,两边平 行,两端钝圆,可有少许颗粒和细胞粘附在管型 外。
显微镜下的管型
颗粒管型,颗粒总量超过管型的1/3,可分粗颗粒 管型和细颗粒管型
显微镜下的管型
红细胞管型,管型内充满红细胞。
显微镜下的管型
血红蛋白管型,溶血时或红细胞管型在尿路中停 留时间较长时,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被释放。
• 正常为1.015~1.025
• 随机尿:1.00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030 • 首次晨尿:>1.020
临床意义
• 尿比重高低取决于肾脏浓缩功能,与尿内所含溶 质量成正比,与尿量成反比,与尿颜色深浅平行。 • 在非水代谢紊乱情况下,高比重可见于脱水、蛋 白尿、糖尿、急性肾炎、高热等。 • 尿比重<1.010时为低渗尿,见于肾浓缩功能受损, 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多尿期、尿毒症多 尿期等。 • 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出现等张尿,比重常固定于 1.010士0.003。
草酸钙结晶
胆红素结晶
见于黄疸患者尿中和肝癌、肝硬化和 有机磷中毒患者尿中
尿中大量出现胱氨 酸结晶时多为肾或 膀胱结石的征兆。
胱氨酸结晶
磺胺药物结晶
与治疗期间磺 胺药物用量过 多或代谢有关。
尿常规检查实验
目的要求
• 掌握尿液一般检验的原理和操作。 • 掌握尿蛋白、尿糖、尿酮检验的原理和 操作。 • 掌握尿沉渣的镜下形态。 • 掌握尿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查原理 和操作
尿理学化学试验
• 颜色 • 透明度 • 比重(SG)1.0151.025 • 酸碱度(PH)4.5-8.0 • 葡萄糖(GLU)阴性 • 蛋白质(PRO)阴性 • 酮体(KET)阴性 • 尿胆原(URO)阴性/ 弱阳性 • 尿胆红素(BIL)阴性 • 亚硝酸盐(NIT)阴性 • 潜血(BLO)阴性 • 白细胞反应(LEU)阴性
[临床意义]
• 1.生理性蛋白尿:功能性(暂时、轻度):见于 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交感 神经兴奋。 • 2.病理性蛋白尿:分肾小球性、肾小管性、混合 性、溢出性、组织性蛋白尿,并按尿中蛋白含 量分轻、中、重三类。
临床意义
• l 轻度( Pro<0.5g/24h):见于肾小管、肾小球病 变非活动期,肾盂肾炎,体位性蛋白尿。 • l 中度(Pro0.5~4.0g/24h):见于肾炎、高血压 肾动脉硬化、多发性骨髓瘤。 • l 重度(Pro>4.0g/24h):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红斑狼疮肾,肾病综合征。
[临床意义]
• 1.了解体内酸碱平行情况。
• 强酸性尿:见于代谢性酸中毒,痛风症、糖尿病、 肾结石、白血病、坏血病等。
• 碱性尿:见于碱中毒、肾小管酸中毒,泌尿道变 形杆菌感染、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 2.通过尿pH值动态观察,指导临床用药,预防泌 尿道结石形成和复发,减轻泌尿道微生物的感染。
2 尿蛋白(PRO)定性试验(加热醋酸 法)
显微镜下的红细胞(正常)
浅黄色双凹圆盘状, 直径7-8um
显微镜下的红细胞(异形)
大红细胞,部分呈锯齿样改变
显微镜下的红细胞(异形)
棘形红细胞,也称芽孢状红细胞或肾小球性红细 胞(G1细胞)
目前认为棘形红细胞>5%是肾小球性血尿的特征 性标志。
显微镜下的红细胞(异形)
泡状突起,部分呈哑铃状,可能与患者尿中红细 胞膜改变、比密、渗透压、放置时间有关。
化学检查
1 pH值(广泛试带法) • 原理:PH试纸是多种指示剂混合的试带,其pH范 围在1~14之间,试带遇酸呈现红色,遇碱呈现蓝 色,试带显色后与标准比色板比色即可得pH近似 值。 • 参考值: • 在正常饮食条件下 ,晨尿多偏弱酸性: pH5.5~ 6.5,平均pH6.0 • 随机尿 pH4.5~8.0
操作
• 操作:将试带浸入尿中,1秒钟后取出,准确 1min时在自然光下与标准色板比较并报告。 • 结果判断 :参照标准色板,最接近的颜色即为测 定结果。
[临床意义]
• 1.生理性糖尿(一过性、暂时性):见于食饵性糖 尿、应激性糖尿(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情绪激 动)、妊娠性糖尿(妊娠末期、哺乳期)。 • 2.病理性糖尿:见于真性糖尿(胰岛素分泌不足, 血糖浓度超过肾阈值而致)、肾性糖尿(肾小管对 Glu重吸收功能减退,肾糖阈降低所致),其他糖尿 (生长激素、肾上腺素、皮质醇、胰高血糖素都可 使血糖浓度升高引致糖尿)。
• 当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肾小管时,高分子量、 低分子量蛋白质均增多,此时,应进行24h尿蛋白 定量动态观察将有助于病程观察和疗效判断。
3 尿糖(GLU)定性试验 (葡萄糖氧化酶试带法)
原理:本法有两个连续的酶反应系统。葡萄糖氧化酶-过 氧化物酶 首先,葡萄糖在试带中葡萄糖氧化酶的作用下,失 去两个氢离子,形成葡萄糖酸内脂,再经水化形成葡萄 糖酸。氢离子与空气中的氧结合形成过氧化氢。在过氧 化氢酶的作用下,受体邻联甲苯胺脱氢,过氧化氢被催 化放出新生态氧,受体被氧化成蓝色氧化型邻联甲苯胺。
2 比重(SG )(浮标法)
• 尿比重是指在4℃条件下尿液与同体 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取决于尿中溶解 物质的浓度,与固体总量成正比,常 用来衡量肾脏浓缩与稀释功能。
器材与操作
• ①器材 比密计1支、比密筒1个 。 • 比密计刻度、结果读数介绍。 • ②方法 充分混匀尿液,斜持比密筒,将尿液沿壁 倒入,若有气泡可用吸水纸吸去。将比密计放入 加以捻转使其游离悬浮于尿中,待比密计停稳后 读取与尿液凹液面相切的刻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