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首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根据感情需要用抒情的,连贯的声音或热情激动的声音演唱歌曲《同一首歌》的一声部。
2.用竖笛演奏《同一首歌》一.二声部旋律
3.通过听,看,唱等活动能够知道《同一首歌》的词曲作者,歌曲创作的背景,以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够有感情的演唱《同一首歌》。
教学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歌曲的演唱形式。
尝试用二声部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钢琴课件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上课起立问好
二、导入: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严老师的课堂。
首先呢请同学们聆听一段音频。
播放课件音频,《同一首歌》
同学们通过刚播放的音乐,知道了那些信息。
1、歌曲名,作曲是谁,曲子的创作背景。
2、点题:通过信息点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就是《同一首歌》
三、介绍:歌曲及创作背景。
1、歌曲介绍:
歌曲《同一首歌》由陈哲、胡迎节作词,孟卫东作曲,创作于1990年。
中央电视台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之前首次播出,并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向全国推出,受到热烈欢迎。
歌曲以诗一般的语言、抒情的旋律和优美的合唱,表达了胜利、欢乐、团结、友谊的美好主题。
2、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图片)
孟卫东(1955—)作曲家。
北京人。
198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主要作品有歌曲《同一首歌》,歌剧《雷雨》,舞剧《长城魂》等。
作曲家孟卫东的名字是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始曲一起载入史册的。
这首短短十六秒的乐曲自从一九八八年三月从孟卫东的手中诞生并被《新闻联播》启用为
开始曲之后,便以每天一遍的高播出频率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间、金牌栏目里播放,至今没有更换过,孟卫东所以被人们誉作“你每天都能听到他的作品”的作曲家。
四、歌曲分析:
歌曲为E大调,4/4拍。
歌曲结构为两段体(带再现的二部曲式)。
A段由4个乐句构成,第一、二乐句(第1~8小节)音乐流畅、平和,主题深沉、亲切、凝重,第三乐句(第9~16小节)是这个乐段的小高潮,接着连接第四乐句结束。
A段音乐抒发人们经过辛勤劳动获得丰硕成果、欢聚一堂亲切交流时的真挚感情。
B段也由4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第17~20小节)以下属和弦的分解形式,从高音开始,造成柔和的色彩和热烈的气氛,力度逐渐增强的处理,形成全曲高潮,抒发了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并与A乐段形成对比。
第二乐句(第21~24小节)是第一乐句的的变化重复,并有“”音的出现,形成暂时的离调,力度逐渐减弱的处理,使感情进一步深化,体现发自内心的倾诉。
第三乐句(第25~28小节)是A段音乐主题的变化再现,第四乐句中的九度大跳,再次抒发出人们兴高彩烈的喜悦心情。
歌曲最后的结束句是一个典型的由下属功能转到主功能的补充终止形式,使歌曲在祥和、喜庆的气氛中结束。
B段音乐揭示了歌曲的主题思想——我们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唱着“同一首歌”去迎接新的辉煌。
五、歌曲教学:
一、首先我们来看看歌词。
请2位同学把歌词读一遍(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1、鲜花。
大地。
甜蜜的梦。
和阳光灿烂等词语,表达了我国人民在新时代里,意气风发,欢聚一堂,唱着“同一首歌”,畅叙衷肠,展望未来,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目标(把祖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共同奋斗的心愿。
2、每一次相逢和笑脸都彼此铭刻,我们手拉手啊想说的太多,春天把友好的故事传说,等深情的话语,表达了在改革开放年代全国各族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真诚愿望。
倾诉了人民对和平,友谊的渴望,表达了人们美好,纯洁,憧憬幸福未来的思想感情。
六、歌唱教学:
1、听录音范唱,调查学生对歌曲的熟悉水准。
2、学习第一声部:
1)放录音,学生轻声随着歌唱。
2)找出随唱中有错误或困难的地方订正、练习。
3、再听录音或随伴奏唱。
1)分析乐段,学生自己实行乐段和乐句的区分,用彩色笔或铅笔标画出来。
2)师生交流。
3)跟琴唱第一乐段歌谱,体会旋律的感觉。
4)学生指出难点,跟琴唱。
5)跟琴加词试唱。
个别检查、订正。
6)加词试唱,个别检查、订正。
4、歌曲处理
1)听录音范唱,体会旋律感情。
2)师生讨论,采用轻声、抒情、连贯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感情。
3)歌曲使你最激动的乐句在哪里?用什么样的力度来演唱、表达歌曲的感情?
5、竖笛吹奏
1)准确演奏一声部的旋律.
2)找出二声部和一声部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加以练习.
3)教师示范难点.
6、表演
1)小组讨论表演方式。
2)汇报讨论结果,可用独唱、独奏、合唱、合奏的形式表演.
3)分组用不同形式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