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教材高一地理必修一之 土壤(讲义)

新教材高一地理必修一之 土壤(讲义)

土壤一、考向讲解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土壤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及土壤剖面分层2.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及土壤特征。

3.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分析土壤剖面结构和土壤特征。

4.认识土壤的重要性及养护措施,保护和改良土壤,促进土壤生产力的持续利用。

二、知识体系三、考点精讲1.土壤的概况(1)含义: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土壤≠土地,土壤只是构成土地的重要要素之一,而土地则是指陆地的表层部分,除土壤外还包括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成土母质)。

(2)土壤肥力: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肥力则由其构成所决定。

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

(3)野外对土壤的观察1)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2)土壤质地: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砾、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黏土。

3)土壤剖面构造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这些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

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以森林土壤为例)土壤层特点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坚硬的岩石土壤剖面一方面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表明土层发育程度低。

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

土壤层特点耕作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犁底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腐殖质含量多时,使土壤颜色呈黑色。

含量少时,使土壤颜色呈暗灰色。

氧化铁在土壤中的氧化铁一般多为含水氧化铁,如褐铁矿,针铁矿等,这些矿物使土壤呈铁锈色和黄色。

石英,斜长石,方解石,高岭石,二氧化硅粉末,碳酸钙粉末等,它们都能使土壤呈白色。

氧化亚铁广泛出现在沼泽土,潜育土中,它使土壤具有蓝色或青灰色,如蓝铁矿,这类矿物为白色,但遇空气中的氧即很快变为青灰色。

除物质成分影响土壤颜色外,土壤的物理性状不同,也会使土色有所差别。

例如,土壤愈湿,颜色愈深,土壤愈细,颜色愈浅,光线愈暗,颜色愈深。

所以在比较土壤颜色时,必须注明条件。

(4)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成土母质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2)生物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动植物残体+腐殖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3)气候:温度高+降水多=风化强度大、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湿热环境:土壤形成速度快,风化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冷湿环境: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

如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

干冷环境:土壤形成速度较慢。

干热环境: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低。

如撒哈拉沙漠地区。

4)地貌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物质的转化。

从山顶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和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5)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至1000年。

6)人类活动除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

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不合理利用土壤引起土壤退化,如土壤肥力衰退、土壤沙化、荒漠化、次生盐渍化和土壤污染等。

(5)土壤的功能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为许多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的场所和营养;土壤是人类种植农作物的物质基础,是珍贵的自然资源。

(6)土壤的养护1)目的:优良的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2)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7)土壤分布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2)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灰棕漠土灰漠土棕漠土青藏高原高山上红黄壤棕钙土栗钙土黑钙土灰黑土漂灰土暗棕壤黑土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黄棕壤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N干旱类型土壤带湿润类型土壤带E中国土壤水平地带分布模式3)土壤的垂直分布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随山体海拔的增高,热量递减,降水在一定高度(最大降水高度)内递增而在超出该高程后递减,并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出现有规律更替,呈垂直分带的特性。

小结土壤的概况土壤分布:水平+垂直土壤养护:休、种、轮、施土壤的功能:生存空间、物质基础、自然资源野外对土壤的观察:颜色、质地、剖面构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6个土壤肥力:取决于水肥气热的协调土壤的含义:具有肥力典例(2020·江苏省高三期末)频繁的旱涝变化,强烈地影响着土壤中盐分的水迁移,称为水盐运动。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和土壤表层相对含盐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区域最有可能位于( )A .河北B .新疆C .青海D .广东 2.该地土壤表层含盐量变化( )A .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B .与蒸发量呈正相关C .与气温呈负相关D .与降水量呈正相关 【答案】1.A 2.A 【解析】1.据图可知,该区域的降水主要在7、8月份,故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故为河北,A 对。

新疆位于西北地区,青海位于青藏高寒区,广东位于南方沿海地区,BCD 错。

故选A 。

2.根据上图可知,土壤表层含盐量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A 正确;地下水中的盐分随着水分的蒸发聚集在土壤表层,随着降水而淋失,因而蒸发与降水差值越大,土壤含盐量越高,所以单纯跟蒸发量和降水量不呈正相关,BD 错;跟气温不呈负相关,C 错。

故选A 。

(2020·山西省高三三模)土壤有机碳是土地利用过程中地表动植物残体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与土壤颗粒结合的化合物,泥沙沉积和农业耕作是影响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

下图示意豫东平原黄河泥沙影响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黄泛指黄河泛滥区,故道指黄河古河道,其他指除黄泛和故道以外的黄河泥沙影响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A.黄泛区土壤最肥沃B.其他区土壤有机碳垂直变幅最大C.故道土壤颗粒最大D.三个区土壤有机碳垂直变速相同4.黄泛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土壤颗粒 B.土层深度 C.农业耕作D.泥沙沉积5.提高黄泛区和故道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可行措施是()A.合理使用化肥 B.实施免耕技术 C.推广秸秆还田D.改变耕作制度【答案】3.B 4.D 5.C【解析】3.读图可知,有机碳含量为其他区>故道区>黄泛区,A错误。

有机碳垂直变幅为:其他区>故道区>黄泛区,B正确。

受黄河泛滥影响,黄泛区的土壤颗粒最大,C错误。

读图可知,三个区土壤有机碳垂直变速不同,D错误。

故选B。

4.从材料中可知,黄河泥沙是黄河下游陆地地貌类型形成的物质来源,泥沙沉积和农业耕作改变了地表土壤结构和有机碳含量水平。

黄泛区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小,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沉积层厚度薄,黄河泥沙沉积是主要因素,D正确。

ABC错误。

故选D。

5.由材料可知,黄泛区和故道区土壤有机碳含量低,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其有机碳含量,C项正确。

合理使用化肥、实施免耕技术、改变耕作制度对提高黄泛区和故道区土壤有机碳含量起作用不大,ABD错误。

故选C。

(2020·天津高三三模)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

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

完成下面小题。

6.以下我国地形区中,富铝土分布最广泛的是()A.华北平原 B.东南丘陵C.云贵高原D.塔里木盆地7.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A.砖红壤B.燥红土C.红壤D.黄壤【答案】6.B 7.A【解析】6.依据图文信息,湿热的气候促使矿物不断分解更容易形成铝土矿,我国的华北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等地形区中,东南丘陵纬度较低,降水更丰富,气候较湿热,更容易形成铝土矿,故选B。

7.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

红壤、赤红壤相对砖红壤分布区,热量较低,气候较干燥,土壤铁铝含量较少;根据热量和干湿变化规律判断,南方气温较高,东部沿海湿润,所以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燥红土虽然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干燥,黄壤分布的纬度较高,热量较低,铁铝含量较少。

故选A。

(2020·浙江省高三一模)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

完成下面小题。

8.潘帕斯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原因是()①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②地形平坦,地表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③冻土深厚,有机质淋溶作用较弱④草类茂盛,为土壤表层提供大量有机质A.①② B.②③C.②④D.①④9.潘帕斯草原的农业类型地域()A.生产规模大 B.专业化程度低 C.商品率低D.以牧羊为主【答案】8.C 9.A【解析】8.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潘帕斯草原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强,①错误;地形平坦,地表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土壤中的养分不易流失,②正确;气候温暖,地下没有冻土层分布,因为降水较少,有机质淋溶作用较弱,③错误;草类茂盛,为土壤表层提供大量有机质,④正确。

故选C。

9.潘帕斯草原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大牧场放牧业,以牧牛为主,生产规模大,专业化水平高,商品率高,A 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020·福建省高三二模)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的干重。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诱发部分区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致使土壤环境质量改变,影响区域生态恢复和农业发展。

下图示意2011~2018年间受损点(受地质灾害破坏)和对照点(未受灾害破坏)的土壤理化指标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受损点的土壤()A.肥力提高 B.湿度增大C.更易风化D.趋于板结11.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地理要素是()A.降水 B.地形C.植被D.河流12.为修复受损地的土壤,首先要()A.植树造林种草 B.增施有机肥料 C.改变土体结构D.增加土壤水分【答案】10.D 11.C 12.C【解析】10.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的干重,土壤容重越大,土壤中有机质、水分、空气等含量就越低,因此土壤容重可用来估算土壤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含量,描述土壤压实度等,图(1)显示,与对照点相比,受损点的土壤容重明显升高,图(2)显示,与对照点相比,受损点的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因此受损点肥力下降、湿度下降、空气减少、不易风化,受损点土壤压实度上升,因此土壤趋于板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