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姓的来源与发展研究
报告人:郑山水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学号:2012012800
郑的名义以及发展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
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
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
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
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
所以郑氏就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
姬友因此被称为郑桓公。
到周幽王的时候,郑桓公担任司徒的职务,掌管教化。
因为见到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郑桓公就向太史伯请教自保的办法,太史伯认为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地方土地富饶,交通方便。
桓公听了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了那里。
后来,郑桓公死于“犬戎之乱”,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
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
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
建立新的郑国。
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他的国人就用国名作为姓氏,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郑的迁徙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荥阳市后到新郑市。
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
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
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
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
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
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
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
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
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
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
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
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
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但如今还是粤东地区还有福建,台湾分布占大部分。
郡望堂号
堂号
"博经堂":东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
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
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
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
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
洛阳:我国古都之一。
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
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
雍州: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
家乘谱牒
江苏:郑氏宗谱一卷、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扶风郑氏宗谱四卷、兰陵郑氏宗谱三十卷、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溪鞍山重视重修宗谱二十四卷、慈溪灌东郑氏宗谱十卷、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安徽: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郑氏宗谱十三卷、桐城郑氏宗谱、桐西郑氏宗谱、礼仪堂郑氏宗谱、郑氏宗谱一卷
福建:南湖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石井本宗族谱、郑氏世代谱、桃源郑氏族谱二卷、桃源郑氏族谱、四城郑氏家谱、荥阳堂郑氏家谱、荥阳郑氏宗谱、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郑氏传家谱、续修白华郑氏宗谱、郑氏族谱、郑氏宗谱不分卷、郑氏宗谱一卷
广东:省内其他地方我暂不清楚,只知道住的家乡淇园村在2008年重修郑氏家祠时也整理了一卷郑氏宗谱
历史名人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
板桥体"独具风格,号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成功:明末名将,唐王赐姓朱名成功,授总统使、诏讨大将军,时人称"国姓爷"。
郑和:明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宝,回族。
明入宫为宦官,后从燕王起兵,有功,赐姓郑,曾奉命率舰队七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圣地麦加。
郑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
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光祖:元朝著名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
元曲四大家",有代表作《倩女幽魂》。
郑虔:唐朝学者、画家。
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
郑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
郑旦即西施,经过训练,送到吴国作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郑智勇:民国时期,潮州凤塘淇园村人士。
国父孙中山结拜兄弟,人称“二哥丰”。
发迹于泰国,曾重金自住过孙中山建国事业,同时,对潮汕地区乃至广东的水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家乡介绍--淇园村
基本介绍
淇园村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凤塘镇西南部,与揭东县只一溪相隔,分为7个自然村,分别是逢美(俗称巷尾)、新厝、塘墘(也写做塘己)、大园、溪边、西厝、大巷,全村现有人口3800多人。
多彩的民俗
二月上旬游神
淇园村、义桥村、林兜村(潮州话为篮兜村)、陈谟村、淇园新乡、沈畔郑厝、港美村,二月上旬游玄天上帝、雨仙爷等老爷。
择日出游必须在正月初五上午由各村长者到庙前祷告掷杯,从二月初一择至初十日,时间确定之后贴出通告。
该祭会设七个社,淇园逢美、新厝为一社,塘墘、大园为一社,溪边、西厝、大巷为一社,上林兜、下林兜为一社,义南、义北为一社,陈谟、新乡为一社,沈畔郑厝、港美为一社。
每七年轮值一社,各社每年都要游神祭祀。
正月十五夜游灯屏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夜,淇园乡七社,凡上年出生的男丁都要派一屏灯参加游灯。
游灯屏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备灯屏、上灯和游灯。
灯屏应按各社
抽签定先后顺序,跟随在各位老爷轿之后。
马头锣开路,游灯队伍行走各社“安路”一大圈,到淇园村大宫前“海门河”处,便要快速冲进宫中让老爷坐殿。
此时各社增派人力,以能先进入大宫为福,横冲直撞,场面惊险激烈,人山人海,跟随在老爷轿后的各灯屏,稍停一下礼拜即快速将灯屏带回家中。
九月祭祖
每年农历九月祭祖盛会,十分隆重。
文物古迹
“飞鼠衔珠”郑氏家庙
郑氏家庙约建于宋代。
据《韩江闻见录》记载:淇园宗祠,号为“飞鼠衔珠”。
因祠前三利溪(枫江支流)自东北向东南绕淇园本乡串圈,后转由东南向西北流入祖祠前面,水中有一小屿,皆为白沙所积,屿左边还带一小屿,称为“官印”,绕祠之水,在分开西向流入枫江,汇于榕水,形似“飞鼠衔珠”。
淇园家庙,先盖造二进,后改为三进。
祠大门上的匾牌“郑氏家庙”乃明宰相何吾趋墨宝,门柜勒上明户部郎中郑谅墨宝:“堂坐淇园一望山明水秀;派分石井万夸源洁流清。
”
同时,村里还有一座建于南宋时期帝王阁。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去那里拜神祈福。
抗日事件
因为淇园村地处潮州,隔一江名曰西溪与揭阳相望,距离不远约8公里即是汕头。
村里有一座高356米的大山,挟一山可控三市潮汕,所以抗日时期也发生过剧烈战争。
附图家乡的河流西溪美景
跟老师说明一下这张图:左边的是潮州,右边的是揭阳,所见之山为汕头,西溪为潮州韩江支流,在揭阳与榕江交汇,后在汕头注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