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德国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家,这片土地饱受古典音乐的浸润滋养,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芒。
这里曾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以现代大学和科技发明闻名于世,也曾经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以惊人的破坏力,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己。
勃兰登堡门,德国的国门,它见证了德国跌宕起伏的坎坷命运。
守护着这扇国家命运之门的女神,德国人称她为和平女神。
但是,在过去的几百年间,这块被称为欧洲走廊的土地,一直就是整个欧洲的战场。
德意志人经常成为环伺在周围的欧洲列强的雇佣军,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残杀。
当这片土地上连一个名义上的国家都不复存在时,人们想起了德意志诗人席勒的一声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
”席勒的朋友歌德则干脆地说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
德国的历史几经波折,它的崛起姗姗来迟,可结果刚一亮相就令全世界大吃一惊。
因为它在人口总量、国民生产总值、钢铁产量、煤产量以及铁路线里程等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法国,在欧洲仅次于称霸了一个世纪之久的英国。
德意志从濒临亡国的绝境发展成一个令人瞩目的强国,采取了种种的措施,这些措施当中,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它高
度地重视对国民素质的培养,并以此作为它国家振兴的基础。
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元帅毛奇就曾经说过:“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
而最叫我感慨的是,1820年,德国的孩子们已经可以在教室里面学习自然知识。
他们知道了五大洲的人和事情,他们知道世界的格局。
才特尔镇位于德国最北部,临近丹麦。
180年前,这里是普鲁士王国最偏远最落后的乡村。
今天的才特尔小学依然是小镇孩子们读书的地方,同时,它也是全德国最完整地保留了普鲁士时期原貌的小学博物馆。
当时的孩子们已经了解到,距离他们上万公里之遥的中国长城是什么样子。
孩子们也可以了解到在五大洲居住的不同人种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在小学实验室里,他们可以接触到最新的自然科学知识。
这张课程表记录了当时给小学生们开设的课程:世界地理、自然、算术以及德语、书法、宗教和体操。
学生们上学几乎是免费的,主要是以实物的形式来支付,不上学却要受到处罚,学校里还保存着当年的罚款登记簿。
更令人惊讶的是,1850年,德国就建立了免费义务教育制度。
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必须为它的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免费教育从19世纪中期就已开始,德意志统一前夕,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
年轻一代从一开始就要学会不仅仅只为自己活着,而是
为整个民族。
早在拿破仑的军队入侵的时候,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就指出了德意志的出路。
他说:“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躯体的损失。
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
我从未听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
”
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时,普鲁士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
当普鲁士还在向拿破仑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时,柏林洪堡大学诞生了。
国王拿出了最后一点家底,并把豪华的王子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
与此同时,他还接受了大学提出的一个要求,那就是: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同时拥有国家的保障和充分的自由,成就了德意志的科学家。
我现在理解了为什么德国有世界上最多的哲学家和科学家。
在柏林洪堡大学主楼的长廊里,挂着许多黑白照片,他们都是在各个领域里取得了重要成就的本校教授,其中的29位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诺贝尔奖得主。
这些德国大学的科学家,都把自己视作“德意志科学家”。
这一概念的意义,正如著名作曲家瓦格纳所说:科学家出于自我意志,献身于科学研究工作,参与这一工作,把自己所有的个人利益都置之度外。
这一献身精神是德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的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
看完纪录片德国崛起,感触最深的有四点:(1)科教兴邦,(2)经济统一促进政治统一,(3)民族魂,(4)经济学家是伟大的。
科教兴邦。
纪录片中有这样两句句话:“德国能够打败法国这件事早在德国小学课本上就已经决定了、小学自然课本上画有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
十九世纪的德国还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但是教育依然受得十分的重视,在德国受教育作为一项义务被写入法律。
这必将会使全民素质提高。
德国洪堡大学里同时存在着几种相背离的理论,这所大学出过29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这所大学是在德国经济相当不景气的情况下,由德皇掏自己腰包建立的,可见整个民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德国发起了一战、二战,我们自然不会认同他的做法,但是换个方式想一想他那里来的这么大的实力呢;二战过后短短几十年,如今的德国又让人们望尘莫及。
我认为教育在这其中是占很大分量的。
经济的力量。
十九世纪的德国政治上分崩离析,小小的一片土地上竟出现了几十个邦国。
这严重影响了国家民族的崛起与发展。
经济学家李斯特游说各邦国国王。
最终,实现了各邦国的经济联盟,并最终推动了政治的统一。
现在的欧盟已初步实现了经济联盟,以史为鉴,最终目的是否正是政治的统一呢?再看宝岛台湾,何时能够回归母亲的怀抱呢?
民族魂。
日本错了,既不认也不改,鄙视;美国错了,不认但改了,有脑袋;德国错了,认错并诚心悔过,有风度。
勃朗特在受欺凌的犹太人墓碑前深深一跪,触动了所有人的
心。
(勃朗特是个出色的政治家!)
经济学家是伟大的。
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不一定会有多么高的收入,有的甚至一贫如洗,但是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一定是相当丰厚的。
片中出现的经济学家李斯特,他的儿子因患病没钱得到良好的救治而死去,他本人最终自杀身亡。
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状况下,他几乎穷其后半生致力于游说推行货币统一、经济统一。
睿智的头脑使他预见到了社会科学的奥秘,伟大的心灵支持他勇敢的前行。
我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经济学家。
大国崛起之德国篇看完后,感觉这标题起的是连续播放的几集当中是最一般的,也许是没有再恰当的原因,甚至感觉这一集内容压缩的太短,意犹未尽,许多德意志的国家精髓没有完全展开论述就结束了.
也许是时间和片长的限制,不得已删节一些内容,总之我个人感觉应该把德意志这一集分为2集.
德意志的崛起是150年前的事情,19世纪前期直至中期,松散割据的中欧大地上,德国是那么落后,但是德国确实是上演了一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惊世骇俗的大国之路.
还是莎士比亚的那句名言:物有其本,事有其源.德国的后来者居上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在于其发展道路上每一步都无比的坚实.
德国和法国一样,不乏伟大的先贤,在各个领域德国都
不乏精英,而尤其以音乐和哲学著称.我今天下午看CCTV10百家讲坛易中天讲曹操立储,提到一个国家和朝代的成败均在当时的制度,成也制度,败也制度!而德国的崛起恰恰在于制度的合理,为现代工业第二次革命性飞跃和由其带动的经济腾飞创造了基础.
最感人的一个闪光点是当拿破仑征服普鲁士帝国时,威廉一世在向法国交纳巨额战争赔款时,拿出自己王室的金子和王子的宫殿创办了柏林洪堡大学,而正是这所德国大学从创立至今走出了2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普鲁士的成功虽然在于铁血宰相俾斯麦的伟大,但是更得益于优秀坚实的国民素质的教育.德国的大学为德国的崛起贡献了最伟大的力量,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贡献了最伟大的力量.而大学的成功则来源于优秀的全民教育.德国的国民素质教育从那一所至尽保留普鲁士帝国时期原貌的小学就能看出.在那个时候,小学真正的实行义务教育,学习的范围全面实用而科学.免费的教育让整个民族的知识和素质得以提高.而我们中国至尽没有达到真正的义务教育,近年来的教育收费反而成了国民的心病,家长越来越感觉为孩子交不起学费了.反观我们的大学在干着什么.除了猛收学费,猛搞基建,猛扩规模,在学术上在科研上又取得了什么成果?导师们成了办证机构,带出的硕士博士们拿着一纸文凭奔忙在人才市场!
从德国身上,我们应该体会教育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巨大力量,当政者也应该认真的审视自己的身上,有哪些不足!哪些是因为目光短浅夜郎自大?哪些是舍不得投入而裹足不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喊了多少年?实施了多少?见效了多少?倒退了多少?
差距不在于现实中的先进和落后,而在于当权者的认识和雄才大略!
德国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磨房的主人说:风能进,雨能进,皇帝不能进.国王虽然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却不是这个磨房的主人.国民素质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更不是一人一策呀!先进的社会制度应该是解放大众思想束缚的制度,应该是倡导科学技术创新的制度,应该是带动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制度,更应该是让绝大多数的国民平等享受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制度.
德国的教训在于军国主义对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伤害!
德国的诚实在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并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
善于反思和勇于悔过也是德国令人钦佩的国民素质!
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品格,记录片的解说词非常好,跪下去的是勃
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当权者都应该勇于反思自己的执政道路,是否建立起或者正在建立起完全符合并有利于本民族本国家大众的政治制度,因为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政党保证自己的认识和决策完全处于世界的最领先水平,不犯错误,任何走过的弯路都要敢于悔过.
大国的崛起已经树立了榜样,后来者们要想像德意志一样后来居上,不但要勇于于进取,更要善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