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在短短20年间从有到无,异常迅猛地扩展到了全球的每个角落。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被接受和分配的方式,在经济方面,计算机网络极大地促进了商贸信息的迅速传递和经济单位之间、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广泛沟通,学校、家庭电脑的拥有率越来越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越来越强。
然而,有一些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的或者说不道德的行为,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十分有害的。
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已显得十分迫切与重要。
一、网络时代,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提出
在学校坚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是却只重视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却忽视了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
通过平时的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学生在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知识中的不良或不道德行为往往表现以下几个方面:具体的有:
1、对计算机的硬件进行有意或无意的损害。
通常的行为表现在随意推拉键盘抽屉,导致抽屉滑落摔坏,或是猛烈敲击键盘等;任意拆卸机械鼠标的滚球,或是猛烈敲打鼠标等;故意旋转显示器,或是反复开关显示的电源按钮等。
2、对计算机的软件进行破坏。
学生在初步认识电脑的知识后,会利用这些知识搞一些恶作剧。
在上课的时候,经常有学生会发现
自己前一天保存好的文章或演示文稿找不到了。
原来是被搬到了别
的同学的文件夹中,或被更改了文件名,或是干脆被删除了。
还有
学生在文本中,在画图板等各种软件中使用不文明语言等。
3、接受互联网的负面影响。
随着Internet不断普及,教材中安
排了网上申请免费邮箱等内容。
然而学生在运用这方面知识与技能
的同时,一些不良行为也随之发生了。
如给同学发邮件时,说一些
侮辱性的,不文明的语言;利用网上的资料复制,拼凑一些不健康
的文档;进入没有管理的BBS或参加一些网上论坛,网上聊天,网
上游戏等。
“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
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
国外敌对势力竭力
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
我们要研究其特点,
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
”因此,有效的网络道德建设和教育
是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
二、计算机网络对学生的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很好的利用它,青少年可能即
伤着自己,又伤害别人。
积极影响: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学生用电脑作为学习的工具,
通过网络获得知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利用现代工具去
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也进一步增强,依靠性减少。
通过在网上观
看电影、欣赏音乐,进行游戏,既增长了知识丰富,又丰富了学生
的课余生活。
网络生活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激发青少年的
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性,不断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强化
青少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青少年的某些非智力因素中的优良品质,如耐心、细心、专业和恒心等。
扩大了人际交往圈子,有助于建立
良好的人际关系。
网络交往使得人们的交往空间扩大,人际沟通的
时效性、便利性和准确性提高,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并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
互联网的匿名性特点,使
得学生可以在网上对老师、同学等倾诉现实生活中不敢说和不便说
的话,为青少年个体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消极影响:网络教学不能代替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人的情感交流。
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去游览祖国的名川大山,但是这与去实地进行游
览的感觉和作用是不一样的,亲自去更能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电脑不能引导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帮助改正错误。
电脑
游戏具有强烈的诱惑力和消极的诱导性。
互联网是不易控制的传播
不良文化的渠道。
网络也会引发青少年人际关系障碍。
如青少年网
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人际信任危机和各种交际冲突。
网络也会
引发青少年系列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
网络也会引发青少
年的安全焦虑。
如网上隐私失密、网上暴力、网上恐吓、网上欺诈、网上性爱、网络病毒等都给不少青少年带来不小的惶恐不安和无所
适从。
网络还会诱发青少年的人格障碍,如攻击型人格障碍、退缩
型人格障碍、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
网络对自制力弱、性格孤僻、度量太小的青少年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较大。
网上内容不适合青少年
的不少,网上有吸引力的陷阱太多,如色情网站、不良聊天室等,
青少年一旦被"网住",往往会"误入歧途",玩游戏或聊天甚至"网恋",上瘾后必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课业。
性格孤僻的青少年在网上找到"
知己",从而沉溺其中,远离周围伙伴,变得更加孤僻。
三、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渗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1、完善教材,提高认识
我们现在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多是单纯对电脑技术的讲解,
即使是介绍网络安全的内容也没有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进行有效的引
导和渗透,没有教材的规范和指导,信息技术教师的德育工作难有
明确的方向。
因此可以建议在编写教材时,能针对信息技术领域出
现的各种道德教育问题,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完善,充实教材中的
人文内涵,使得人文精神在教材中得以体现。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应像其他学科一样,要把学校德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渗透到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接受良好的
道德品质教育。
2、重视自身网络道德的培养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如果教育工作者本身的人文
素质不高,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就难以真正得到体现,人文
教育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因此,要育人首先要育己。
信息技术教
师要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
能与学生共用同一个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网
上的指导。
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这样才
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抓住时机及时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互动的。
教师如果长时间地讲事实,摆道理,学生根本听不进去,效果不佳。
因此,进行道德教育还必须抓住时机,有机渗透,才能收到较好的
效果。
教育教学中渗透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
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
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4、采取多种形式加以引导
学生在学校除接受科学知识以外,还必须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世
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我们在信息技术课中,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学
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育。
例如在母亲节、教师节的时候,指导学生用电脑制作一些贺卡,表达对妈妈、老师的敬爱之情,谢谢他们的精心培养。
又如去年我国出现了禽流感,让学生通过上
网了解这种病的预防措施,并制做一些宣传卡片,在全校中进行宣
传教育。
针对目前环境的恶化,指导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图片、网页制作,唤起大家保护环境的意识。
还可以根据每堂的教学内容,到网络上下载一些相关的flash动画,即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
从中获得道德影响,使对学生的道德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发生。
5、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学校开展一系列的关于网络知识的座谈会,请家长参加,帮助
辅导学生文明上网。
青少年容易被画面精美,情节生动的电脑游戏
所吸引,完全否定电脑游戏对青少年的作用不可取,应该加强指导。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精心为学生选择提供具有趣味性,艺术性,科学性的优秀网站,如中国青少年雏鹰网等网站,里
面也有很多适合学生玩的游戏,可以向家长和学生进行推荐。
学生
在家的时候,家长也可以指导学生浏览这些有益的网站,禁止浏览
不健康网站。
使学生能够安全地在互联网里冲浪,领略到网络世界
的美景,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提高青少年的人文修养。
6、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学校除了帮助学生获取正确,有益的知识,学校可以开展兴趣
小组活动,比如电脑绘画小组、网页设计小组、电子杂志制作小组、flash动画设计小组、Pascal编程小组等,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信息技
术知识创作出各种精美的作品。
并且将其中的一些优秀作品报送省、市、区参加比赛,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网站的建设,并将获奖作品挂
本校网页上,共全校学生浏览。
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也使那些爱好计算机的同学,
有利更好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不至于去“网吧”,避免了学生的
身心受到伤害。
总之:为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信息社会的挑战,提高信息素养,减少信息犯罪,应该重视在平时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