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大学生远离传销的陷阱

让大学生远离传销的陷阱

让大学生远离传销的陷阱
烟台南山学院(265713) 刘云飞
摘要:从近几年披露的传销案例来看,当前参与传销组织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高学历、高智商的大学生为什么会成为非法传销的俘虏,进而成为非法传销的参与者?本文主要阐述了大学生为什么会被骗入传销组织,揭示了传销组织定义,以及它和合法直销的区别及其骗人的方法和手段,让大学生远离传销这个经济邪教。

关键词:大学生传销
2004年6月重庆破获了一起非法传销案,参与这起案件的有来自全国十几所高校的2000多名大学生。

2006年9月山东聊城警方破获了自1998年以来全国最大“蝶贝蕾”传销案,涉及传销人员50多万,其中有20%的头目是大学生,更令人吃惊的是该传销组织的核心管理软件是一位具有博士后学历的从某为传销组织设计。

现代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传销组织重点拉拢的对象。

高学历、高智商的大学生为什么会成为非法传销的俘虏,进而成为非法传销的参与者?这个问题令人费解。

一、非法传销的定义及它与直销的区别
多层次传销起源于美国(英文名称multi-level marketing或者direct marketing),它是一种由生产商经过销售员直接把产品介绍销售给消费者的无店铺商业零售模式。

传销自80年代末进入中国,发展迅速且混乱。

十年间,金字塔式销售,老鼠会诈骗泛滥成灾,成千上万人受害上当。

1998年4月21日,中国政府颁布法令,全面禁止传销业。

7月份批准10家规模大实力强的正规传销公司转型如:安丽,雅芳,完美等等。

为了与传统的非法传销相区别把合法的传销改名为直销。

2005年9月1日公布的《禁止传销条例》对传销进行了明确的定义:组织者或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对发展的人员以直接或者间接滚动发展人员的数量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包括物质和其他利益的。

组织者或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缴纳费用、或者以购买商品等方式变相缴纳费用,取得加入或者发展其他人员加入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

我们怎样把它与合法的直销区别开来呢?因为传销和直销出自同一家族,血缘相近,结构相似,采用同一方法扩大销售组织,比较相似,因而一般人难以区别。

如果要简单来判断非法传销与直销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传销这个模式里头,在这个渠道里头,没有一个可以实质的作为消费的产品在流通。

第二条非法传销以直接或者间接发展人员的数量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包括物质和其他利益的,而不是以销售产品的价值来计酬。

第三条传销一般收取高额的入会费(直销的入门费用较低一般也就几百元,传销的入门费一般几千元)。

第四条如果你想退出,直销一般都可以轻松地退货,而传销对于退货设置了极其苛刻的条件,不允许退货。

第五条传销组织往往采取异地拉人,集中居住在比较偏僻封闭地方,授课开会,大都限制人身自由。

二、传销的危害性
1. 在经济学层面上,传销以欺骗为直接手段,出售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资源。

参与者一旦发现自己被骗,解脱的方式就是发展下线,骗别人。

一个庞大的骗子网络建立起来。

假如传销无限制发展下去,社会上人与人的信任资源将无限流失,终究会动摇市场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

2. 在社会学意义上,瓦解社会基本单元———家庭,动摇社会稳定的基础。

传销活动参与者多有相同的经历,就是被亲戚朋友以介绍工作为名,骗到外省市。

参与人员中,多是弱势群体。

最后结果往往许多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有的因“洗脑”过分投入,精神接近崩溃边缘。

3. 心理学意义上,突破了道德和法制约束,危害人的思想信念基础。

传销的“洗脑”,让人不以欺骗为辱,反以为荣。

传销培训出了不受道德约束的成员,即便组织被取缔,不再从事传销,已经没有正常人做不道德事时的内疚感,变得极端自私,惟利是图。

这样的社会成员如果达到一定规模,社会控制体系将面临崩溃的危险。

可以说传销的危害极大,如果不予以严厉打击,任由其滋生将对我们的社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三、为什么大学生会频频上当受骗
那么为什么我们拥有知识和学历的当代大学生会轻易地被骗入传销组织中,并且不少人沉沦其中,难以自拔?因为传销组织者是用“精神鸦片”迷惑了大学生,很多参与传销的大学生被彻底“洗脑”了。

传销的“精神鸦片”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诱饵”,受当前就业形势低迷的影响,一些在校学生求职心切,而传销组织宣扬的“好工作”“高收入”使他们丧失了抵制诱惑的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希望能够干一番大事业,开辟一个新领域,被社会认可。

而传销就被某些大学生看作是一项“事业”,在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心理驱使和就业状况不乐观的情况下,这种对好工作,“事业”的心理需要,就蒙蔽了本来就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的眼睛。

二是“兴奋剂”,即以格言、警句的方式为传销行为披上个人奋斗的外衣,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精神潜力,继而让身陷传销的大学生难以自拔。

传销组织采用的集体生活方式、“亲情管理”模式、“吃苦耐劳”形式和相互激励机制,也颇为符合青春期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大学生之所以会被传销的“精神鸦片”所迷惑,原因是多方面的。

传销组织者所选择的口号带有一定的迷惑性,如传统式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代式的“放下面子创业”,对任何人群都有一定的暗示性和催眠作用。

而从心理层面看,大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充满梦想和渴望行动的年龄,传销组织者编织的奋斗神话也很容易打动他们的心灵。

并且许多时候,传销组织经常会用一些正规的直销方面,成功学方面的书作为教材,给那些入会者上课。

他们套用了一些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以真实的实战案例为讲义,让这些年轻人听得热血沸腾(他们口中讲着合法的事,却一直在做着非法的事情)。

但这些显然都不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在重庆“欧丽曼”事件中,不少大学生已经旷课数月,学校方面对此却一无所知。

说明我们的部分高校在教学和管理方面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松懈现象。

现在大学纷纷在后勤、教学领域启动改革,一系列的问题也伴随而生。

比如,学校实行学分制,大家各选各的课,一个宿舍、一个班的同学可能各有各的课堂。

有的同学身陷传销组织,很长时间见不到人影,周围的人也不觉得奇怪,学校管理部门也难以发现。

如果说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都能得到严格执行的话,大学生又怎么可能成群结队地参与传销?如果辅导员、班委会仍然在正常地运作,高校管理者又怎么至于如此闭目塞听呢?
四、怎样让大学生远离传销
首先作为政府方面应该加大打击非法传销力度,并且利用各种媒体向人们宣传打击传销情况,让大家认识传销,远离传销。

大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文化殿堂,但其功能并非仅仅传授知识,它更应该传授精神与梦想。

避免学生误入传销这个经济邪教,作为高校方面我们应该:(一)改变目前那种缺乏创新、类似说教的思想教育课程,它不仅脱离了现实生活,也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相脱节,以至于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守”现象,各地大学生对非法传销的群体参与,都反映了“失守”问题的严重性。

(二)我们应该严抓学生管理,把我们的各项管理制度真正的落实下去,确保我们学生的情况都在掌控之中。

对于参与传销的学生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开除了事,那样是对家庭和社会都不负责任的做法,我们还是要给他们讲明白传销的危害,争取让他们“回头是岸”。

我们
应该对所有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反传销方面的教育,力争防患于未然。

(三)高等教育不能只是在课堂上机械地讲枯燥的理论,大学教育应更加注重实践经验,让我们的学生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具有较好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减轻大学生就业的压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做传销的因素是很多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政府行政机关严厉打击取缔传销窝点,学校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学生本人也有意识地去认识传销的本质。

最关键的还是提高提高实战技能,以较好的姿态面对就业,这样我们才能远离传销这个经济邪教。

参考书目:孙三宝《一本最实用的直销圣经》2005.1出版
王万军席罗曦《八巨头论剑中国直销》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4月出版
《直销管理条例禁止传销条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9月出版
张浩《非法传销揭秘》东方出版社2005.9月出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