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目来源及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题目来源:因果关系历来是刑法理论的重要方面,正确判定因果关系对定罪和量刑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因果关系又具有复杂性、条件性、客观性等特点,面对多种多样的司法事件,让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分析出内部的因果关系,这给我们司法实践带来了很多困难,为了让自己的研究成果能服务于实践,就选择了本篇论题。
研究的理论意义:本文着重研究了因果关系认识错误的表现形式以及相应的处理规则,从理论上将错误的认识进行分类,并研究了相应的解决规则,并创新的分析了司法实践中会遇到的无因有果问题,弥补了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从理论上能够为定罪量刑提供依据,并为我们的司法实践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研究的实际意义:通过对因果关系认识错误的总结和处理规则的探讨,为司法实践中对因果关系的把握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方法,;同时又创造性的谈论了分析了无因有果这一类特殊案件。
两方面相结合,对因果关系这一领域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客观的阐述。
解决了执法中的诸多困难,大大提高了司法实践的效率和司法的公正性。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综述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国外的因果关系研究成果有:英美刑法将因果关系分为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与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即双层次原因学说,并对不同层次的因果关系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认定。
事实原因是建立在直观基础上的,由“but-for”公式来表达,即无A 即无B,事实的原因极其广泛,对于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仅仅当作一个事实问题来把握难以完成因果关系在犯罪构成中的使命。
在事实因果关系的基础上,还应当从刑法角度加以判断,使之真正成为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根据。
法律原因是为了弥补第一层次的缺陷,限定事实原因的范围,从事实原因中筛选出一部分(即法律所关注的那部分)作为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其中选择的标准有“近因说”“、普通观念说”、“政策说”和“预见说”等多种学说。
虽然上述选择法律原因的标准不一,难以形成通说,但是将事实原因与法律原因的分立,为刑法因果关系的正确解决提供了基础。
在大陆法系的刑法理论中,关于因果关系的学说有条件说、原因说(即原因与条件区别说)与相当因果关系说,其中,相当因果关系说又派生出“客观的相当因果关系说”“、主观的相当因果关系说”与“折中的相当因果关系说”,后“折中说”发展为通说。
国内的研究成果:在我国的刑法理论中,存在必然因果关系与偶然因果关系之说:有观点认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仅限于必然因果关系,也有人认为刑法的因果关系包括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两种,后储槐植教授还提出了一个半因果关系的学说。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两大法系探求因果关系的途径有所不同,因果关系学说的称谓不同,但仍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大陆法系的“条件说”与英美法系双层次原因中“事实原因”相类似。
条件说是大陆法系因果关系理论的一种,该说认为“只要在行为和结果之间存在如无前者即无后者的必然性条件关系,就可以认为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英美法系双层次原因论中的第一层次“事实原因”通常用“But-for”表示,即如果没有A(B、C⋯⋯)就没有Z,则A(B、C⋯⋯)就是Z发生的事实原因。
“But-for”公式把造成特定结果的所有必要条件都视为原因。
可见,两者在理论上有类似之处。
其次,大陆法系的“相当因果关系说”与英美法系的“法律因果关系”亦相类似。
大陆法系的相当因果关系说,是以条件说为基础,在承认事实因果关系的前提下,根据法律追究刑事责任的需要,运用社会的一般观念,判断某种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事实关系是否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由此决定行为人是否对这一行为结果负责。
相当因果关系说的核心问题是相当性,相当性是法律设定的判断刑法因果关系的标准,是事实因果关系转化为法律上因果关系的关键。
英美法系中“法律因果关系”是双层次原因论中的第二层次原因,即认
定刑法因果关系时,不仅要证明行为人的行为是某一结果的事实原因,而且要证明其行为也是该结果的法律原因。
如何判断是否属于法律原因。
英美刑法中的“普通观念说”,采用“公众的一般判断标准”与相当因果关系说的“相当性”判断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处。
对于我国的刑法因果关系,由于人们对于“必然”与“偶然”这对哲学范畴的理解不同,导致以此为理论基石的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陷入困境。
我们必须反思传统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研究模式,抛弃传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内因”与“外因”的纯哲学研究思路,积极探索研究因果关系问题的新视角。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综述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国外的因果关系研究成果有:英美刑法将因果关系分为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与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即双层次原因学说,并对不同层次的因果关系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认定。
事实原因是建立在直观基础上的,由“but-for”公式来表达,即无A 即无B,事实的原因极其广泛,对于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仅仅当作一个事实问题来把握难以完成因果关系在犯罪构成中的使命。
在事实因果关系的基础上,还应当从刑法角度加以判断,使之真正成为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根据。
法律原因是为了弥补第一层次的缺陷,限定事实原因的范围,从事实原因中筛选出一部分(即法律所关注的那部分)作为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其中选择的标准有“近因说”“、普通观念说”、“政策说”和“预见说”等多种学说。
虽然上述选择法律原因的标准不一,难以形成通说,但是将事实原因与法律原因的分立,为刑法因果关系的正确解决提供了基础。
在大陆法系的刑法理论中,关于因果关系的学说有条件说、原因说(即原因与条件区别说)与相当因果关系说,其中,相当因果关系说又派生出“客观的相当因果关系说”“、主观的相当因果关系说”与“折中的相当因果关系说”,后“折中说”发展为通说。
国内的研究成果:在我国的刑法理论中,存在必然因果关系与偶然因果关系之说:有观点认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仅限于必然因果关系,也有人认为刑法的因果关系包括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两种,后储槐植教授还提出了一个半因果关系的学说。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两大法系探求因果关系的途径有所不同,因果关系学说的称谓不同,但仍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大陆法系的“条件说”与英美法系双层次原因中“事实原因”相类似。
条件说是大陆法系因果关系理论的一种,该说认为“只要在行为和结果之间存在如无前者即无后者的必然性条件关系,就可以认为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英美法系双层次原因论中的第一层次“事实原因”通常用“But-for”表示,即如果没有A(B、C⋯⋯)就没有Z,则A(B、C⋯⋯)就是Z发生的事实原因。
“But-for”公式把造成特定结果的所有必要条件都视为原因。
可见,两者在理论上有类似之处。
其次,大陆法系的“相当因果关系说”与英美法系的“法律因果关系”亦相类似。
大陆法系的相当因果关系说,是以条件说为基础,在承认事实因果关系的前提下,根据法律追究刑事责任的需要,运用社会的一般观念,判断某种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事实关系是否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由此决定行为人是否对这一行为结果负责。
相当因果关系说的核心问题是相当性,相当性是法律设定的判断刑法因果关系的标准,是事实因果关系转化为法律上因果关系的关键。
英美法系中“法律因果关系”是双层次原因论中的第二层次原因,即认
定刑法因果关系时,不仅要证明行为人的行为是某一结果的事实原因,而且要证明其行为也是该结果的法律原因。
如何判断是否属于法律原因。
英美刑法中的“普通观念说”,采用“公众的一般判断标准”与相当因果关系说的“相当性”判断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处。
对于我国的刑法因果关系,由于人们对于“必然”与“偶然”这对哲学范畴的理解不同,导致以此为理论基石的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陷入困境。
我们必须反思传统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研究模式,抛弃传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内因”与“外因”的纯哲学研究思路,积极探索研究因果关系问题的新视角。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刑法中因果关系,基本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因果关系的概述,包括因果关系的涵义、特点,关于因果关系的不同学说,以及因果关系的认定方式;第二部分,因果关系认识错误的表现形式及其处理规则,包括因果关系认识错误的概述、表现形式和处理规则;第三部分,对无因有果的困惑和解析,包括无因有果的表现形式和对无因有果的解析。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拟解决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问题和司法实践中无因有果的事例的处理的问题。
对于因果关系的认定,本文认为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事实关系的判断,它的基础是条件说,另一种是对因果关系的规范限定,即客观归责说,它的基础是风险升高理论;对于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本文认为因果关系并不影响行为的故意;对于无因有果事例的处理,本文对于无因有果这类特殊事件,要在执法实践中必须具体事件具体分析。
应该首先明确行为人是主观上存在犯罪目的,然后在分析其是否实施了犯罪行为,如果行为人存在犯罪目的并实施了相关的行为,当然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相反,行为人主观上没有犯罪目的,那么则要分析其是否有违法的认识性可能,对行为的违法性有清楚的认识,虽然没有犯罪意图,任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基于刑法所要保护的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