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含翻译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为学》)2、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唐雎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隆中对》)3、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远远看见蔡桓公就转身就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尉官将长剑挺立起来,(即举起长剑),吴广奋起反击,夺了剑并杀掉了尉官。

《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喝得很少就会醉了,并且(太守在宾客中)年龄最大,因此(太守)自己给自己取号“醉翁”《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到待人处世的道理并适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论语)十则》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始得西山宴游记》)4、其(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论语〉十则》)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任何的一种声音《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屠夫十分害怕,担心在前后受到狼的攻击《狼》)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上枢密韩太尉书》)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其一犬坐于前(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如土石何(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

(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唐雎不辱使命》)(二)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

(《送东阳马生序》)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5、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所以先帝(刘备)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来驱使它,喂养它却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力量,就连山的九牛一毛都不能毁掉《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管理人民,不是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是靠山溪的险恶,威慑天下,不是靠兵器的锋利。

《〈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①屠惧,投以骨(屠夫害怕了,用骨头扔(狼)《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于是答应先帝竭尽全力奔走效劳《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狼》)②以光先帝遗德(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岳阳楼记》)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不应该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始得西山宴游记》)(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世说新语〉三则》)6、焉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①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在哪里《愚公移山》)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打仗是那些做高官得厚禄的人来策划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论战》)3.代词,相当于“之”。

①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

①不复出焉(不再出去《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但是)大国是难以估计的,恐怕有埋伏。

《曹判论战》)7、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即使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岂能是区区五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交换的么《唐雎不辱使命》)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三峡》)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即使很愚笨,但是最终也收获了很多知识。

《送东阳马生序》)8、然(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①父利其然也(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伤仲永》)②谓为信然。

(说确实是这样。

《隆中对》)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始得西山宴游记》)(三)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然而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

(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隆中对》)(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醉翁亭记》)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