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导学案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导学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导学案
教学参考
1204 1813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4. 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学习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4、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学习难点】
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调查法讨论法探究法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

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知识链接】
1、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中华姓氏起源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

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

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同“氏”
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公元627年,唐太宗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

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我国姓氏丰富,表明了历史悠久。

姓氏中反应了历史。

古代姓氏有别,姓表血统,氏则表官职、居地、职业等。

同一姓可以衍分许多氏。

今日的姓大多来自于古代的氏。

上古的原始氏族,人们就有姓了。

当时社会氏族以母系为中心,帝王都以女旁为姓,比如神农姓姜,黄帝姓姬,虞舜姓姚等等。

随着人口的增多,姓氏也多来,五花八门,各有原由。

历史上明确记载姓氏是从周代开始的。

由于同姓者越来越多,为了区别家族间的地位、出身,便产生了氏。

氏的本义为“支”、“歧”,“所以别子孙所出也”。

姓氏原来只有贵族才有,一般百姓没有姓氏。

战国以后,人们渐渐以氏为姓,姓与氏合一。

汉魏时,则通谓之姓。

姓氏使我们想起远古母系亲属集团,想起中国古代诸侯林立的情景,想起太古图腾社会的图腾信仰,想见历代的许多行业,想到中华民族血统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痕迹。

2、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个根。

根就是源。

人类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必有其产生的根源。

寻找这个根源,具有深远的意义。

文化的及特点:文化这一概念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反映人类历史生活的形态都可以称为文化,如婚姻文化、丧葬文化、居室文化、交通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等等。

(1)根据区域分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

(2)根据时代划分为秦汉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明清文化等。

(3)根据专题,分为哲学文化、伦理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艺术文化、科技文化等。

(4)根据民族,分为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藏族文化、苗族文化等。

(5)根据国家,分为中华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埃及文化等。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学习过程】
一.分析姓氏源流
(一)趣味学习(B级)
1、有一个叫秦涧泉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地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可见秦涧泉对自己姓的尴尬。

而著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的第十三代传人。

从对比中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个人搜集整理)
2、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古姓,(姬、姒、姜)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大家能不能猜测一下这是为什么?
3、既然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姓,大家有没有想过姓是怎么来的?在现在生活中,通常子随父姓,那么在古代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你没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4、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水浒传》中一个人物“西门庆”,他姓西门,为什么姓西门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5、现在如果赋予同学们一个神圣的职责,让你们给一个人赐姓,这个人是杀猪杀鸡杀鸭的,你们觉得要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姓才合适呢?(自由讨论)大家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按照职业得姓的姓氏?(试举例说明)
6、大家通过预习能不能发现其他获得姓氏的方法。

(国名、自己祖先的字等。


7、既然有这么多的姓氏来源,那么你们的自己姓氏是怎么来的,历史上又有那些与你们同姓的名人?(按同姓小组总结)
(二)合作探究(A级)
(1)我们通过追本溯源,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有很多姓氏的起源都来自于一些古姓,如嬴姓、姬姓、妫姓、子姓等等,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说中国姓氏同根同源?
(2)最近,社会流传一股姓氏寻根的热潮,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试从文化的角度分析)
(三)小结:
不管我们的姓氏是什么,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祖先身上的精神流传百世,把他们优秀传统发扬广大。

同时百家姓又是普及到千家万户每一个人身上的中国文化,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个点来打开探究中国文化的大门。

二、中华文化寻根
(一)请思考以下问题:知识梳理(B级)
1、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风俗,如端午节划龙舟、中秋节赏月、春节吃饺子等等,这些节日和风俗在历代文人笔下曾被反复歌咏,你读过哪些有关的名句名篇?有何感受?
2、西方有不少节日,如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等等,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请介绍一下关于它的传说和来源。

3、从以上问题的思考中,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特点有哪些不同?
4、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美丽传说,你属于哪个民族,有哪些文化传统?
(二)合作探究(A级)
请选择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几个民族,了解一下它们各自的民族历史和民族风俗。

(三)小结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大家庭,了解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对促进我国民族大团结和民族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反思】
【作业布置】
你所在的地区有什么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试考察并写一篇短文。

【拓展阅读】
1、龙文化
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 龙是中国先民的一种图腾。

在甲骨文里,龙字有几十种写法。

最早记录龙的书是《易经》,有“飞龙在天”“龙跃于渊”的记载。

2、节日文化
节日是怎么产生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基本的条件:特定的风俗活动内容和历法的出现。

比如中秋赏月是由原始的祭月、拜月活动演变而来。

寒食清明源自古代对火的禁忌习俗,这在《周礼》中就有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若再上溯,则与古时对火的崇拜有关。

另外,节日的出现必然与历法有关。

在中国最早的历法著作《夏小历》中就有关于北斗斗柄的记载。

在《尚书》中已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的划分。

后来发展为八节气。

到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

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主要节日基本形成。

如除夕、元旦(正月初一)、人日、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已经是比较稳定的社会风俗。

3、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

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荼(茶的古字)就是茶。

学者把茶文化划分为萌芽期(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形成期(唐)──鼎盛期(宋代至明代)──普及期四个时期。

到了唐代,茶的生产具有相当规模,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

茶道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最早提出茶道的是唐代诗僧皎然。

宋代是我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

∙ (1204 180835)
∙ (1204 175539)
∙ (1204 175012)
∙ (1204 174305)
∙ (1204 111112)
∙ (1204 104821) ∙ (1204 103633) ∙ (1204 101713) ∙ (1204 100650) ∙ (1204 09544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