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唐代宫廷女性的服饰和发型
压题图为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
唐代女官装
确实有点露
青岛学者王晓强解读唐代宫廷女性的服饰和发型“其实,《武媚娘传奇》被删改是有点冤的。
”1月6日,青岛著名学者王晓强向记者介绍说,虽然历史上宫廷里也不会出现像《武媚娘传奇》中的女性那样整日穿着那些所谓的比较暴露的服饰,但并不是说没有,因为在一些重大场合,女官们所着服装确实有点暴露。
懿德太子墓壁画“制服”袖大有点露,常服紧身显身材
“唐代宫廷女装分为常服和官装礼服,官装礼服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制服’,一般女性公务员都得统一穿正装,也算一种制服了。
”王晓强表示,唐代的官装礼服的领口是倒心形的,胸部的上半部分会露出一点,袖子部分非常宽大,“这很好考证,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懿德太子墓中的壁画,画中女子的衣服就是倒心形的领口,而且很明显露出了乳沟。
”据了解,懿德太子李重润生于682年,逝于701年,706年被追封为“懿德
太子”,所以,最起码在那时,唐宫廷女装就有这种“尺度大”的服装,“唐代最早期的女性服饰有点类似于现在的韩服,是一种高腰襦裙。
”王晓强介绍,之后才有了这种倒心形领口的服装,出现的具体时间还有待考证,但就目前来看,最关
键的节点就是懿德太子墓中壁画所呈现的了,“这种衣服比较正式,主要是在重大场合的时候穿,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武媚娘传奇》里时时处处官装礼服的情形确实有点夸张,但从理论上讲,那也只是将‘制服’日常化而已。
”对于露不露的问题,历史中的官装礼服确实是那样的。
除了重大场合着隆重的官装礼服之外,平日里,女性是穿常服的,“常服紧身窄袖,凸显女性身材,但下身还是比较宽大的。
”王晓强告诉记者,天宝年以后,唐朝皇帝求仙心盛,后宫女子为博得君王的恩宠,那时的服装便出现衣袂飘飘飞天之姿,做天上仙女之状,给君王以成仙的暗示——众多仙女都已经臣服于他,身处众仙之中的帝王也肯定是仙人了嘛!在周昉《簪花仕女图》中,画中仕女服装虽不是倒心形领口,但她们那高髻簪花、晕淡眉目,露胸披纱、丰腴厚体的风貌,突出反映了中唐仕女的形象特征。
不光是自由开放,更是一种生殖崇拜
说到唐代,很多人都会想到开明、开放、自由一类的关键词,这也会在唐朝社会的各方面都有所体现,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作为一种服饰文化,开放自由也顺理成章地影响到了服装的演变。
这也是在提到唐代服装比较开放、大胆时,人们首先会想到的,当然还有美,因为衣服作为实用性功用的时代早已过去,其审美价值得到极大提升,所以衣服也成了人的一种装点手段,但这种“美”的标准是什么呢?仅
仅是给人的视觉享受吗?当然不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审美的第一标准就是多生多育。
”王晓强表示,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都需要生产力,而古代人对于生产力的理解非常简单,就是人,人越多,生产力就越大,就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多子多福”,所以要表现女人美,多生多育是必须的,
而且是首先要呈现的。
“其实说白了就是生殖崇拜。
”王晓强告诉记者,不论地位尊卑,后宫的女人都是皇帝的老婆,“作为帝王的太太,那就是国之母,除了有品德高尚的要求外,最关键的是能生能育。
所以那时候的人就有两种使命,一种是自然使命,就是繁殖后代;一种是社会使命,就是保护繁衍的环境。
” 王晓强表示,官装礼服的倒心形领口,除了会露出女性部分胸部外,这种倒心形的线条也会给人一种露胸的事实错觉,实际上都是为了突出女性的这一特征,是一件很自然不过的事情,没有现代很多人附加的一些多余的想法。
“常服虽然没有用倒心形领口来突出女性的胸部,但刚刚我也说了,常服是紧身的,很显上半身身材。
”王晓强表示,唐代服装的这些特点,本质上都是基于那个“第一审美”的标准。
阎立本的《步辇图》
江山辈出“女强人”,女着男装成时尚
在《武媚娘传奇》大唐宫廷举办大都会中,武媚娘以一身
男装出现在众人面前,还得到一致好评。
而按古人的传统观念,男女服饰有别,绝对不能混穿,女子着男装,更被斥责
为“不守妇道”。
夏桀的宠妃末喜因为喜欢戴男人帽子,便被
三国时期思想家傅玄骂为“夏朝亡国之由”。
那电视剧里的那
一笔果然是瞎扯的吗?其实不然,在唐代,还真有女子偏
爱着男装这一说,《新唐书·五行志》曾记载了一个故事:一次唐高宗和武则天举行家宴,太平公主身穿紫衫,腰围玉带,头戴皂罗折上巾,以赳赳男子的仪态,在武则天和高宗面前载歌载舞。
由此可见,唐代中前期,女子日常着男装是被社会风尚所允许的。
究其原因,应该还是得从中国历史上唯
一的女皇武则天说起。
武则天掌权后,显露出不输男人的霸道刚强。
而在她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太平公主、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一批政治上极有作为的“女强人”。
在这些“女强人”的影响下,大唐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在
开放宽容的社会中,大唐女性也形成了一种自由大胆的时尚之风。
除了这些原因,王晓强告诉记者,后宫女子着男装,也有一种想吸引帝王的目的在里面。
毕竟新鲜的东西总是更容易抓住人们的眼球,当然,这也是基于当时那种开放宽容的大环境下,不然被皇帝曲解成挑战他男性权威的意思,结果可就不那么美了。
“以胖为美”而非肥,裙装肥大显雍容
在骨感美大行其道的今天,不少爱美人士“忍饥挨饿”身心苦,就为保持苗条身材莫走形,体重稍有增加便如临大敌,火速实施减肥大计。
众所周知,“以胖为美”可以说是大部分现代
人对唐朝最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说是唐代审美的独特标识了,但对于这个“胖”的指向和标准,估计大部分人也是模糊不清的。
首先有一点,体态丰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身体健硕,虽然用身体健硕这四个字来形容女性让现代人的我们觉得
不像个好词,但这在古代,起码唐代来说,绝对是个褒义词。
其实这还是与刚刚所说的生殖崇拜扯上联系了,“体态丰腴也给人好生养的感觉,古人的审美就是这样的,关键还是落在生殖崇拜上。
”王晓强表示。
除此之外,唐代推崇为的“胖”的标准可不是“肥胖”。
而是体态丰硕,骨肉均匀,凹凸有致,肌肤白嫩,面相宽广,下巴圆润,尽显雍容华贵,丰腴秾丽之气。
此外,“以胖为美”的审美标准也体现在服装风格上,唐代的宽体长裙,普通用5幅丝帛缝制。
甚至还有用6幅、7幅、8幅,甚至12幅的,按唐代布帛幅宽制度是1尺8寸,唐大尺的长度约合0.29米,12幅裙的宽度就达3.48米了。
一方面此长裙是为适应唐代女性庞大身躯而制,另一方面也有故意穿得肥大以显雍容之姿。
敷粉画眉贴花钿,妆容多姿添颜色
俗话说“三分靠长相,七分靠打扮”,这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了,古代也是如此,对于深宫中日日翘盼帝王恩宠的众多妃嫔来说,“妆容”更是至关重要。
唐朝的妆容分为“发型设计”和“化妆美容”。
唐代女性发型繁多,以梳高髻为美,发式有云髻、螺髻、反绾髻等。
其面部化妆也非常繁复,
顺序大致为敷铅粉、抹胭脂、涂鸦黄、画黛眉、点口脂、描面魇、贴花钿等。
很多人对《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中刘嘉玲出演的武则天印象深刻,剧中武则天蛾眉妆一出,很多观众直呼“雷倒了”。
蛾眉妆是唐代流行的一种化妆方法,将眉毛全部拔去,再用眉笔在靠近额中的地方描出两条短眉。
但武则天生于624年,卒于705年,蛾眉是贞元末年(805年,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里出现这样的蛾眉)才出现的眉形。
此外,唐代女子额上千姿百态的花钿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花钿起源于南朝宋,流行于唐,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花钿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
半岛都市报记者肖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