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最佳选择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韩愈的《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体现了A.思想运动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B.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C.文化具有继承性D.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的进步2.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而能集中展示和表达民族文化的是A.种类繁多的体育运动项目B.庆祝民族节日C.民族的文化遗产D.民族的语言文字3.2012年春节期间,一出《十谢共产党》的花灯戏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传唱,原创与表演者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歌为心声,《十谢共产党》唱出了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

这说明①文化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③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④劳动群众是文化创作的主体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不管是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还是在其他国家的华人,每到清明都会祭祖扫墓,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除夕吃年夜饭,这说明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C.传统习俗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D.这是传统习俗的继承与发展5.2012年6月24日,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周年纪念日,一年来,该景观让世界上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

可见①文化遗产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火炬③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④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以使文化遗产免受破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中国的舞龙、西班牙的斗牛、巴西的桑巴舞等表明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①民族性②多样性③交融性④继承性A.②③B.③④C.①②D.①③7在许多中国的民间饰物——首饰、绣品、木雕、瓷器上,都可以看到吉祥符号。

中国的吉祥文化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也丰富了世界文化。

这告诉我们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繁荣世界文化③中华文化正成为世界性文化④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8.“在和西方人打交道时,别动不动就一脸羡慕的样子,一厢情愿地去套近乎,还是要培养一下自己的文化优越感。

”这种观点A.错误,缺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B.错误,违背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C.正确,看到了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D.片面,不懂得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9在日渐强劲的城市化浪潮中,很多城市古建筑在远未濒危时就被拆除了,这不仅是浪费,更是对城市文化传统的“屠杀”。

失去了文化传承的城市是文明残缺的城市,看不见历史的城市是文化的“死城”。

这启示我们,城市化应当A.优先考虑保护传统文化B.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C.坚持对传统建筑的全面保留D.坚持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10.法国学者阿尔诺·多德里夫认为,每个艺术门类都可在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对话中丰富自己。

我国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也认为,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尽管有独特的不同于一般的表现形式,但它的精神追求,一定与其他民族的精神追求息息相通。

对这两位学者的话理解正确的是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②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③文化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④发展民族文化应以引进世界先进文化为主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11 2012年9月4日,“中国文化年”在德国开幕。

近年来,我国在许多国家举办的“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活动受到普遍欢迎。

当你看到反映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就展后要写一篇读后感,需要确定一组符合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

你认为下列各组中最准确的一组是A.相互借鉴求同存异提升文化实力B.尊重差异平等协商认同外来文化C.加强交流文化共享吸收各国文化D.理解个性积极创新舍弃传统文化12.我国著名翻译学家许钧在谈到中西翻译的逆差问题时说:“解决这种问题需要文学界、翻译界,对外汉语言文化推广和传播机构的努力,也需要不断加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

”从文化的角度看,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是①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②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示着世界文化的趋同③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④文化上相互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3.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都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的“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集中反映了A.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B.科学技术推动文化发展C.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D.教育活动影响文化发展14.目前,传统戏剧如京剧已开始进入中小学课堂。

文化部将积极与教育部门协商,出台相关文件,将民歌、民乐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将剪纸、年画纳入美术课,将传统技艺纳入手工课,使中小学生认识、了解和喜爱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述材料主要强调了A.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B.中小学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C.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唯一形式D.学校教育的全部功能就在于传承传统文化15.近年来,央视相继推出“最美教师”、“最美孝心”等“最美”系列节目,强调社会教育和价值塑造,挖掘社会真善美,弘扬善良、勇敢、仁爱、乐观、奉献等精神,获得公众好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最美”系列节目受到公众好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②主流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削弱大众文化影响力③主流媒体传递正能量,对良莠不齐的文化市场起正确引导作用④主流媒体能满足人民大众真正的文化需求,决定文化发展方向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6电影《唐山大地震》再现了唐山大地震的场景,在创作拍摄上注重运用国际上灾难大片的一些基本元素。

同时,将传统特技和数字高科技有机结合,使这部影片有了比较完美的艺术和技术的精彩呈现。

这说明①文化形态更替是由科技进步决定的②创新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和繁荣③现代高科技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17.千年前的“五羊衔谷”传说使得“五羊”成为广州城市最为知名的一个标识。

羊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对我国文字、饮食、道德、礼仪、美学等领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这说明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一定的继承性②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③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根本途径④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②18《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用全球化的视野展现文化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将思考隐于影像的绚烂之中,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④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19.《弟子规》依据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儿童为人处世的规范,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经典。

对待《弟子规》的正确态度是A.按照传统,承袭规范B.兼收并蓄,为我所用C.批判继承,推陈出新D.立足经典,发展实践20.在我国,儒家思想流传几千年,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广泛影响与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密切相关,这是因为①教育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④儒家思想是重要的教育思想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1.斯瓦希里语版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热播。

坦桑尼亚观众在欢笑中领略中国媳妇处理婆媳关系时的善良和智慧,在感动中体会中国“和”文化的美好。

该剧成功走出国门说明A.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B.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C.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通性D.优秀文化能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22电影有贺岁片的概念,京剧也有自己的贺岁片,且历史悠久。

四郎探母就是在过年时常演出的京剧贺岁大戏。

戏中恋恋思母之情,合家重聚的悲喜交加,正合了过年大团圆的习俗,最适合春节期间扶老携幼一起观看。

这说明京剧A.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B.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C.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D.作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23封建社会韩非子推行“法治”,其思想的实质是使法律成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

现如今,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这一变化说明①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②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④传统文化因时而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4当前形势下,我们既要进行文化继承,又要实施文化创新,应如何看待继承和发展的关①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④对传统文化应辩证地继承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①②③④25.中外文化交流应提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说明A.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B.消除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的终极目标C.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又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D.发展民族间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大同社会”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2010年的泼水节正好遇到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

大旱中还过不过泼水节?如何过泼水节?无论在西双版纳还是网络上,都为此掀起了一场不小的“口水仗”。

材料一西双版纳有关部门的官员指出:“作为民族的传统节日,西双版纳不会因为干旱取消过节。

泼水节实为傣族的新年,是傣族历年新旧交替的标志是延续了上千年的活动过泼水节是为了祈雨祈水。

”材料二一名网友在博客中写道:“能想象在泼水节那天,大盆的清水被倾倒在大街上,流进下水道;但在另一面,确实饥渴的百姓顶着烈日四处寻水。

这样的泼水节,我宁可不过。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双版纳不会因为干旱就取消过节”的认识。

(9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节日?(8分)27海上丝绸之路始于秦汉,兴于唐朝,它的开拓和繁荣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东南亚地区经济、政治的发展,而且对东南亚地区文化生活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移民的增加,中国、印度、阿拉伯文化都先后传人东南亚,把东南亚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赋予东南亚文化以新的生命,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