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娱乐经济产业的资本运作

娱乐经济产业的资本运作

[原创]走近内地娱乐产业集团的资本运作2008-3-24 10:33 来自:张志远[北京]策划撰稿:张志远、王可导言:为什么一线艺人大部分都集中在华谊,橙天这样的娱乐公司?为什么公司之间会争夺一线艺人的合约?娱乐公司是通过什么赚钱的?他们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为什么娱乐公司现在的产业结构链越来越像IT公司。

我们本篇主要关注和音乐有关的五大娱乐公司——华谊兄弟、光线华友、橙天、海蝶、太合麦田。

华谊兄弟正从传统的娱乐文化公司向资本运作的娱乐金融集团进军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官方网站:/涉足领域:电影制作,发行,电视制作,音乐,版权等领衔人物:王中军王中磊旗下艺人:安以轩BOBO 陈紫涵车晓陈思成董璇范文芳冯远征胡静何佳怡胡可霍思燕黄晓明何啄言李冰冰刘孜刘芸李玥李宗翰李晨罗海琼李易祥林心如马可任泉任斯璐苏有朋吴佩慈王宝强徐帆羽泉尚雯婕李琳刘科李玲李乃文刘晓虎李海涛汤嬿王斑王岩张靓颖黄征李慧珍许还幻熊乃瑾徐若瑄杨立新袁文康张涵予周迅赵毅等目前进展:华谊兄弟已经完成了三轮私募融资,马上就要进入A股IPO程序华谊兄弟由王中军、王中磊兄弟于1994年创办,其前身是华谊兄弟广告有限公司。

华谊兄弟成功之处在于其出色的资金运作,将自身从单纯的制片商转型为资金管理和版权管理的平台,以少量投资撬动了大片制作,加快资金周转。

其在影片运作、资金链管理、版权经营上的独到模式。

并在融资手法、利用多种资金拍片、激励导演和艺人创利等方面,体现了出色的财技。

经过多年经营,华谊兄弟已完成了在电影、电视剧、音乐三大内容制作方面的布局。

除了电影的老本行,在演艺经纪方面,华谊兄弟2000年底收购王京华的经纪公司;并向发行环节延伸产业链,在2003年5月,华谊兄弟收购了西影股份发行公司40%的股权,并将其改名为西影华谊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在2004年收购战国音乐,组建了华谊兄弟音乐有限公司;2005年,华谊兄弟进入电视行业,并购天音传媒,收编了张纪中和黄磊。

电视剧能够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利润贡献率也大,对于上市有帮助,电视剧的行业集中度非常低,有利于行业整合。

华谊兄弟还在07年正式踏入影院领域,电影的放映环节,主要由中影院线、万达院线、新影联院线等各大院线掌握。

2006年国内院线26亿元的票房收入中,有60%来自8条票房超亿元的院线。

但是影院是一个热门投资领域,挑战极多,资金优势,专业人员。

在中国,还是大片制胜的年代。

所以华谊兄弟垄断了一些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

华谊兄弟以换股方式收购了冯小刚电影工作室和张纪中影视制作公司,目前旗下有冯小刚、张纪中、陆川、黄磊、路学长、陈大明等知名导演。

华谊兄弟采取独立制片人制度,设立了6个导演工作室,各自独立运作。

华谊兄弟对演员的管理也比较专业,演员独立计算贡献。

目前,华谊兄弟旗下签约艺人超过100位。

这一机制也有利于公司以较低价格签约未成名艺人,从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与TOM集团、雅虎中国、华友世纪、分众传媒的股权合作,也有利于将来在新的传播途径上取得突破。

在资本运作方面,以股权回购方式引入多轮融资,王中军兄弟持股比例逐渐增多。

2000年至今,华谊兄弟先后获得来自太合集团、TOM集团、雅虎中国、分众传媒等机构的资金总计4亿多元,而在融资过程中,王中军兄弟的股权不但没有被稀释,反而从50%上升到77%。

每一次新的投资人进来,都会回购之前投资方的股份。

2000年3月,太合集团向华谊兄弟注资2500万元,王中军兄弟持有50%的股权。

2004年底,TOM集团向华谊兄弟投资1000万美元,以约7500万元、溢价3倍回购太合公司手中45%的股份后更名为华谊兄弟传媒集团。

2005年12月,雅虎中国以1200万美元换取华谊兄弟15%股份,也是先回购TOM的部分股权。

2007年,分众传媒联合其他投资者向华谊兄弟注资2000万美元。

通过不断的融资扩张,华谊兄弟占有了国内制片市场40%的份额、电影发行市场30%的份额。

电影拍摄中多种渠道融资,以少量投资撬动大片制作。

减少了拍片时的自有资金投入,加快资金周转率,也分散了影片不卖座的风险。

并开拓版权预售,加快回笼资金。

例如,《功夫》和《可可西里》与索尼—哥伦比亚合拍,《天下无贼》、《夜宴》与香港寰亚合拍,《墨攻》则采取了亚洲四个主要发行地区的公司联合投资并负责各自区域电影发行的方法。

与此同时,通过与外部金融机构的合作,以及引入风险投资(VC)或私募股权投资(PE),华谊兄弟也将严格的财务制度引入了制片资金的管理上,精密到餐费、油费的制片预算方案,引入了审计和财务管理制度,引入了资金方对资金使用的有力监管,从而保证了严格的成本控制。

华谊兄弟还积极电影衍生品的先行者,通过贴片广告与植入式广告获得收入。

运用版权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冯小刚的《集结号》争取到5000万元无抵押贷款,张纪中的《鹿鼎记》也得到银行资金支持。

对华谊兄弟的几大猜测:目前的娱乐产业链中,有发行,院线,以及导演,演员,剧本。

等环节可以供垄断。

华谊兄弟是融资高手,也是具备专业业务运营能力的优秀公司。

他们明白内容垄断的重要性。

在中国,具备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就香港的少数几个演员。

因此,关键短期应该重点培养制片人和导演最重要。

所以华谊兄弟捆绑住了国内最具票房号召力的三大导演的冯小刚,取得了成功。

在好莱坞,多是制片人中心制。

而在中国,绝对是导演中心制。

在演员方面,猜测华谊兄弟不会吧把垄断演员放在首位,即使垄断了也没用。

因为二线演员没有太大用。

一线有号召力的仍然是那么几个演员,用的时候可以随时请,只要有钱。

当然华谊有很多电视剧制作,储备电视剧演员至关重要。

听说公司准备开发艺人衍生产品,摆脱对大经纪人的依赖,开发青年艺术家的经纪。

画家等。

不过这个有点偏离主业。

猜测华谊兄弟中期会遵从电影走红基因。

会在影视衍生产品方面大下功夫,华谊兄弟有自己的广告公司。

这方面是优势。

未来版权其实不重要,新媒体的发展规律,内容正在贬值,广告才是内容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所以华谊兄弟准备在衍生产品方面通过品牌授权的方式发展影视基地与主题公园。

猜测华谊兄弟会垄断剧本。

因为他们在融资方面已经比较强势,在影片制作和电视剧制作方面,华谊也可能都会垄断。

橙天娱乐集团是跨行业资本运作的直接产物橙天娱乐国际集团官方网站:/涉及领域:电影、电视剧、音乐领军人物:伍克波签约艺人:梁家辉刘嘉玲关之琳袁咏仪陈晓东郭品超梅婷袁立马伊丁柳元胡军夏雨佟大为周杰刘威左小青王艳苏岩杨若兮张恒郭晓冬黄志忠等橙天娱乐国际集团下属橙天华音音乐制作有限公司、橙天智鸿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以及橙天拾捌经纪文化有限公司等成员企业,是集唱片制作、影视制作、艺人经纪、舞台剧演出以及网络音乐平台建设于一身的企业。

2004年,作为日本NEC中国区首席顾问的伍克波结识现橙天娱乐集团总经理庄立奇,橙天娱乐公司正式成立于2005年年底,最先投入运营的是“橙天华音唱片公司”和“橙天智鸿影视公司”,2006年年初,在伍克波和庄立奇的力邀下,华谊兄弟金牌经纪人王京花带着陈道明、胡军、夏雨、佟大为、关之琳、刘嘉玲、梁家辉、袁咏仪等明星加盟橙天,橙天拾捌文化经纪人公司正式成立。

在电影方面,橙天参与了《苹果》、《云水谣》、《赤壁》、《投名状》等大片。

在电视方面,制作了《摇摆女郎》、《在悉尼等我》、《我爱河东狮》、《你一定要幸福》、《舞台姐妹》等一系列有口碑的电视剧。

2006年9月,全球最大的独立唱片公司AVEX集团及其他两家美英财团,以近4亿人民币购入橙天娱乐集团20%的股份。

AVEX旗下艺人包括安室奈美惠、滨崎步、TRF、小室哲哉在内的日本流行音乐一线人物,同时它还是韩国SM公司的独立大股东。

之后,橙天娱乐只用了两年的时间,通过挖人、收购,打通产业链,综合性的娱乐平台已现雏形。

影视公司、舞台剧公司、广告公司、艺人培训学校、网络音乐公司以及以若干经纪人公司。

最终目标是成为包括电影,电视,音乐,舞台剧的制作、发布、传播的大型娱乐传媒综合产业平台。

2006年年底,橙天收购了成立了16年的金英马影视公司。

每年在电视剧方面的制作规模近200集,电影1~2部,在全国的电视频道中,每天总会有金英马公司的作品在播出。

2007年11月1日,橙天娱乐收购香港嘉禾股份。

嘉禾旗下共有30间影城共242个影院,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地区和深圳,分别占据了13%、50%、28%、31%和44%的院线市场。

嘉禾的院线资源帮助橙天打开了东南亚的市场。

嘉禾公司在香港已经上市,借助这个壳进行资产运作,可以采用增发股票、增值扩股、置换资产、联合投资项目、合并收购等方式实现资源配置和资本运作。

已经拥有了上市公司的平台。

资源整合和核心业务是橙天成功的关键橙天在短短两年间迅速出击,收购娱乐行业中的优势资源。

但是,和华谊兄弟不同的是,华谊兄弟是自下而上,也就是说自娱乐产业业务本身为核心,向资本的过渡;而橙天是自上而下的整合,即自资本运作为核心向娱乐内容来过渡。

所以橙天娱乐只是在各个领域搭建框架,而还没有形成强势的核心业务。

并且,以一个并购为主的扩张模式,碰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内部整合,前车之鉴有光线华友并购后的闪电离婚。

多元化集团必须有一个核心的主营业务,并能够贡献大量现金流收入,但是橙天并没有直接贡献现金流收入的核心业务。

大家还记得之前有中信文化、星美传媒等传媒都有令人瞩目的资本运作,但都迅速大起大落,这说明中国娱乐业的门槛低和风险大。

橙天娱乐由于过度注重外部并购,而容易忽略公司内部的治理,所以在市场深度运营方面的能力先天不足。

尤其是企划宣传和广告销售方面,难比以广告业务起家的华谊兄弟。

橙天的演艺经纪业务已经做得很出色,通过王京花带来大量的艺人资源。

但是这些还不足以垄断经纪市场,而娱乐产业的本质是垄断,并且在中国演员目前不是垄断的重点,因为具备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就香港的少数几个演员,而导演才是中国电影业的票房保证和核心资源。

橙天娱乐的资本和艺人资源并不能成为制胜娱乐圈的核心资源。

猜测:橙天娱乐未来重点会在打造内功上。

抓内部运营和治理,提升企划宣传,以及提升深度运营能力,组建广告营销公司,狠抓娱乐营销业务,会是橙天娱乐下一步重点。

其实橙天的大股东日本艾回(也是韩国SM公司的独立大股东)具有先进的运营理念,可以帮助橙天大战更专业的运营能力。

但是和大部分的跨国公司一样,艾回并没有重视国内市场,在中国也没有去整合并购其主营的音乐业务,而是去挤电影这个独木桥。

娱乐产业不是暴发户的游戏,在粗放增长的年代,大片模式是可以有生长空间的,但是在未来,大片模式在中国即将饱和并泛滥,这种情况下,投资大片赔多赚少,连专业的娱乐公司也不会例外。

在核心业务方面,橙天娱乐会去垄断艺人以及偶像艺人资源,把日本艾回和韩国SM的培训艺人的模式并结合中国国情,在中国发展艺人培训模式,进而向日本杰尼斯事务所一样,垄断偶像艺人资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