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钢的热处理

第五章钢的热处理

碳的质量分数小于0.5%的结构钢选用正火为宜;碳质量 分数大于0.5%的结构钢选用完全退火为宜;而高碳工具 钢则应选用球化退火作为预备热处理。
2、从零件的结构形状考虑
对于形状复杂的零件或尺寸较大的大型钢件,以采用退火
为宜。
3、从经济性考虑
因正火比退火的生产周期短,成本低,操作简单,故在可
能条件下应尽量采用正火,以降低生产成本。
2、影响C曲线的因素
(1)含碳量(奥氏体的含碳量)


含碳量增加,奥氏体的稳定性增大,C曲线右移
除Co外,绝大多数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后,都 使C曲线右 移,形状也可能会发生改变。
(2)合金元素 (3)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随温度的提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碳化物溶
解充分,奥氏体成分均匀,晶粒粗大(总形核部 位减少),这些都增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 C曲线右移。
第四节 钢的淬火

将钢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保温一定时间,然 后快速冷却以获得M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
淬火是钢的最重要的强化方法。
一、钢的淬火工艺
1、淬火加热温度 在一般情况下,亚共析钢的淬火温度为Ac3以上30~50℃;
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为Ac1以上30~50℃。
淬火加热温度的选择示意图
继续
三、马氏体转变
1、马氏体的形态与特点
板条马氏体形貌
片状马氏体形貌
马氏体形态与碳质量分数的关系
2、马氏体转变的特点
(1)非扩散型转 变; (2)马氏体的形 成速度很快,瞬间 形核并长大; (3)马氏体转变 是不彻底的,总会 有残留A残存在。 (3)马氏体转变 是不彻底的。 片状马氏体形成过程示意图
显微镜下的马氏体转变
返回
第三节 钢的退火与正火
一、退火
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钢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 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随炉冷),以获得接近平衡状 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叫作退火。
二、正火
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亚共析钢)和Accm(过共析 钢)以上30~50℃,保温适当时间后,在自由流动的空气 中均匀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正火。
第五章 钢的热处理
概 述 第一节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第二节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第三节 钢的退火与正火 第四节 钢的淬火 第五节 钢的回火 第六节 钢的表面淬火 第七节 钢的化学热处理 第八节 表面气相沉积
概 述
热处理是将固态金属或合金在一定介质中加热、
保温和冷却,以改变材料整体或表面组织,从而 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热加工工艺。
二、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用钢及其应用
表面淬火一般用于中碳钢和中碳低合金钢,如45、40Cr、 40MnB钢等。用于齿轮、轴类零件的表面硬化,提高耐磨 性。
三、感应加热淬火的特点
1)加热速度极快,保温时间极短,过热度大,奥氏体晶粒 细小,又不易长大,因此淬火后表层可获得细小的隐晶马 氏体,硬度比普通淬火高2~3HRC,且脆性较低; 2)由于马氏体转变产生体积膨胀,使工件表面存在残余压 应力,因而具有较高的疲劳强度; 3)由于加热速度快,基本无保温时间,因此,工件一般不 产生氧化脱碳,表面质量好。同时由于内部未被加热,淬 火变形小; 4)生产效率高,易实现机械化与自动化,淬硬层深度也易 于控制。 其缺点是设备较昂贵,维修调整技术要求高,形状复 杂的感应器制造比较困难。
2、淬火冷却介质
几种淬火介质的冷却能力
理想淬火冷却
二、淬火方法
各种淬火方法示意图
三、钢的淬透性与淬硬性 1、钢的淬透性的概念
淬透性:钢在淬火时能够获得M体的能力,它是钢材本身
固有的属性,取决于M体的临界冷却速度 通常用淬透层深度来表示(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 淬透层深度:从工件表面到半M体层的深度
(3)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随加热温度的提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碳化物溶解充分,奥氏体成分均 匀,晶粒粗大(总形核部位减少),这些都增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 使C曲线右移,提高了钢的淬透性
(4)钢中未溶第二相
未溶第二相越多,作为结晶核心使A体不稳定,C曲线左移,淬透性下降
4、钢的淬硬性 淬硬性:钢在淬火后能够达到的最高硬度, 它取决于M体的含碳量。 淬透性好的钢其淬硬性不一定高。 如低碳合金钢淬透性很好,但其淬硬性却 不高;而碳素工具钢的淬透性很差,但其 淬硬性却很高。
45钢(Φ20~Φ40)调质和正火后力学性能的比较
四、回火脆性 淬火钢出现冲击韧性显著下降
的现象称为回火脆性。 回火脆性有低温(250~350℃) 和高温(500~650℃)回火脆 性两种。
•低温回火脆性,属不可逆
回火脆性; 高温回火脆性为可逆回 火脆性。
第六节 钢的表面淬火
一、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 感应线圈中通以交流电时,即在其内部和周围产生一与
上贝氏体: 下贝氏体:
550 ~ 350℃,呈羽毛状 350 ℃~Ms 点,呈针状
金相组织
返回
片状珠光体的显微组织
返回
上贝氏体形貌
下贝氏体形貌
返回
二、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
1、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
共析钢的C曲线和CCT曲线比较及组织
亚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
过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
继续
珠光体的形成示意图
高温转变:A1~550℃ 一是铁、碳原子扩散
二是晶格重组
扩散型转变
转 变 产 物
珠光体:A1~650℃
索氏体: 650~600℃ 托氏体: 600~550℃
金相组织 返回
下贝氏体形成过程示意图
中温转变:550 ℃~Ms点 转变特点:半扩散型,铁
原子不扩散,碳原子有一 定的扩散能力 转变产物:贝氏体,即 Fe3C分布在含过饱和碳的 铁素体上的两相混合物
电流相同频率的交变磁场。若把工件置于磁场中,则在工 件内部产生感应电流,并由于电阻的作用而被加热。由于 交流电的集肤效应,靠近工件表面的电流密度大,而中心 几乎为零。工件表面温度快速升高到相变点以上,而心部 温度仍在相变点以下。感应加热后,采用水、乳化液或聚 乙烯醇水溶液喷射淬火,淬火后进行180~200℃低温回 火,以降低淬火应力,并保持高硬度和高耐磨性。透入深 度:δ= f:高、中、低频。
第五节 钢的回火
淬火后得到的是亚稳组织马氏体与残余奥氏体。将淬火零
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临界点某一温度保温,亚稳组织将发生 转变,这一处理称为回火。回火时的转变称为回火转变。
一、回火目的
1 、淬火后得到的 M组织性能很脆,并存在有内应力,容易产生变形和开 裂; 2、淬火M和A残都是不稳定组织,在工作中会分解,导致零件尺寸的变化, 这对精密零件是不允许的; 3、为了获得要求的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以满足零件的使用要求。
a)回火马氏体
回火后的显微组织 b)回火屈氏体
c)回火索氏体Βιβλιοθήκη 共析碳钢淬火回火后的组织与性能
回火组织 组织本质 碳在α -Fe中的 过饱和固溶体 与弥散的ε 碳 化物组成的复 相组织 主要性能特点 保持M的高硬度和耐磨性,但脆性 有所降低
回火马氏体
回火屈氏体
保持马氏体形 态的铁素体与 细粒状渗碳体 的复相组织
二、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1) 马氏体转变,发生于100℃350℃; (2) 残余奥氏体转变,发生于200℃300℃,属于低温回火,得到回火马 氏体(M回)
(3) 碳化物转变,ε(η)→θ, 发生于400℃,属于中温回火,得到回火屈 氏体(T回); (4) α 相回复再结晶,碳化物聚集长大,发生于400℃550℃,属于高 温回火,得到回火索氏体(S回)。 这四个过程的温度不能截然分开
*退火和正火的目的 降低或提高硬度,便于进行切削加工 消除残余应力 细化晶粒,改善组织以提高钢的力学性能 为最终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
各种退火和正火的工艺规范示意图
T10钢球化退火后的组织
碳钢退火和正火后的硬度范围
三、退火和正火的选择 1、从切削加工性考虑
钢的硬度在170~260HBW范围内时,切削加工性能较好,
钢中晶粒度标准图谱
加热温度与奥氏体晶粒大小关系示意图
2、影响奥氏体晶粒度的因素
(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T加热 ↑→奥氏体晶粒↑;τ保温↑→奥氏体晶粒↑ (2)钢的成分 奥氏体中的碳含量↑→晶粒长大的倾向↑。若碳以 未溶碳化物的形式存在,则它有阻碍晶粒长大的 作用。 钢中加入能形成稳定碳化物的元素(如:钛、钒、 铌、锆等)和能生成氧化物和氮化物的元素(如: 适量铝等),有利于得到本质细晶粒钢。磷和锰 是促进晶粒长大的元素。
二、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控制 1、奥氏体的晶粒度 可用晶粒直径、单位面积中的晶粒数等方法来表
示晶粒大小。 (1)起始晶粒度 加热转变终了时所得A晶粒度 (2)实际晶粒度 冷却开始时A晶粒度 (3)本质晶粒度 采用标准试验方法,930±10℃ 保温足够时间(3-8小时)所测得钢的晶粒大 小——近年已用较少 (本质粗晶粒、本质细晶粒)
第二节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冷却的方式
一、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
1、等温转变曲线(C曲线)
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
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过程示意图
亚过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 对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A等温转变,在C曲线的右上方会有先共析相析 出线。其中A→F为先共析F析出线;A→C为先共析碳化物析出线。
第七节 钢的化学热处理
化学热处理是将工件置于一定温度的活性介质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
元素渗入其表层,以改变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分类:按照表面渗入的元素不同.化学热处理可分为渗碳、氮化、碳 氮共渗、渗硼、渗铝等。 目前,生产上应用最广的化学热处理工艺是渗碳、氮化和碳氦共渗 过程:
第一节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