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

围棋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一项哲理深奥、能给人以聪明和智慧的竞技游戏。

围棋虽然形式上是一种竞技活动,但从它的本质来讲,却不是单纯地论输赢、比胜负的竞技,人们自古以来就认为它是与哲学密切相关的一门艺术、一种文化。

可以说,在围棋这个似小实大,可以小中见大的黑白世界中,既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丰富的哲学思想,也充分体现着传统哲学的现实化和大众化。

(一)围棋中的和谐思想在中国古代,“天”在人们的心目中可是至高无上的。

从先秦时代一直到清朝末期,大多数哲学家都在宣扬“天人合一”这样一个基本观点。

《易经》的第一卦叫“乾卦”,“乾”就是天的意思。

《易经》中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思想,就间接地说出了天与人的关系。

古人认为“天人合一”是最高的境界。

无论道家还是儒家,历来都主张人在生产活动中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也要和睦相处,认为只有达到了天人同构、天人一体,才能够天下太平、万事如意。

这种“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人的一种宇宙观,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一个独特的观点,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大家知道,围棋的棋子只分为黑白两种颜色,远远不如赤、橙、黄、绿、青、蓝、紫那么绚丽多彩。

然而,正是这朴素、普通,反差较大的黑白两色,象征着中国古老哲学中的“阴”和“阳”这一非常重要的概念。

棋子之间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差异,没有丝毫的尊卑高下之分,这也正符合道家“众生平等”的哲学思想。

这黑白两色超脱世俗观念的棋子,在棋盘上演绎的棋局就像是天地变化不止、万物生生不息的宇宙和阴阳形成万物的过程。

在对局中,无论是哪一方的棋子,有气则生,无气则亡,这就是所谓的“天”道,而棋盘四四方方,棋子要落在它的上面,这就是所谓的“地”道,黑白双方面对棋盘的“手谈”,我们可以称之为“人”道。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道”具有万物本原的意义。

古人把围棋分为棋艺、棋理、棋道三个层次,并且认为,不懂得棋理就不能谈棋艺,而不懂得棋道也就不能谈棋理。

围棋之道,强调的就是“天人合一、和谐共存”的哲学思想。

围棋内涵的核心可以用“和谐”二字来概括。

如果我们仅从表象上来看,围棋似乎是一种“争斗”之道,但实际上它的本质却恰恰是追求一种平衡与和谐。

为什么这样讲呢?大家知道,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

任何一种事物,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都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矛盾。

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

这些矛盾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总是处在不平衡、不均等的状态。

正因为事物矛盾发展的这种不平衡性,才造成了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才有了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结果出现。

事物的矛盾都有两个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对立性和统一性。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阳就有阴,有上就有下,有白天就有黑夜,有男人就有女人……,这就是对立统一、和谐共存。

同样,围棋中的对立性和统一性也是始终相互依存,贯穿在对局的全部过程之中。

这也就是说,围棋中的这些矛盾既有它对立的一面,又有它和谐共存的一面。

人们把围棋称作黑白世界。

围棋的一黑一白,正是代表了事物矛盾的正反两个方面。

双方的对弈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平衡和不断打破平衡的过程。

白方进攻,黑方就必然防守;黑方取得了实地,白方就会用外势来抗衡。

宋代著名学者张拟在《棋经十三篇》中讲的“局势已赢,专精求生。

局势已弱,锐意侵绰。

”,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在围棋的布局阶段,双方都会抢先占据价值较大的角部。

由于黑白双方的战略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这时就需要找到黑白相对平衡、双方都能接受的一种方案,从而也就产生了各种形式不同的、双方互不吃亏的所谓“定式”。

围棋的定式是无数个对局者通过无数次实践的智慧结晶,它的本质就是为了棋局的平衡与和谐。

围棋的中盘是体现战斗最多的阶段。

形势不利的一方往往会主动地挑起争斗,其目的也是在力争取得双方形势上的平衡,只不过是表现形式看起来更加激烈而已。

我们说,在围棋的对局中,棋局的平衡关系总是在不断地互相转化着,平衡始终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才是绝对的。

双方的每一招棋都是在追求平衡和打破平衡中落子的。

如果没有把握好棋局中的平衡关系,行棋过强,往往会功败垂成,行棋过缓,又很容易错失良机。

对局者始终要在“得”与“失”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既不能太激进,也不能太软弱,这也是棋诀“贪者多亡怯少功”所表达的意思。

实践证明,双方的棋局最终是要达到一种和谐的共生共存状态。

围棋大师吴清源先生曾经说过,“围棋的目标不是局限于边、角,而是应该很好地保持全体的平衡,要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去看待”,“每一手棋必须是考虑全盘整体的平衡去下。

”这就是围棋中的“和谐”之道。

两位高手的对局,双方一招一式,局势扣人心弦,胜负却往往只差半目。

双方把握全局平衡的能力如此之强,你能说这不是一盘和谐之局吗?作为一个围棋爱好者,如果能很好地领悟围棋中的和谐思想,能够很好地把握棋局中的平衡,那就说明对围棋的理解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

(二)围棋中的客观规律凡是世间事物,都有它的内在规律。

围棋的规律也和其他事物的规律一样,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既不能人为地创造,也不能人为地消灭,它只是客观实际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围棋的对局能产生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来,这些变化绝不是数字上的简单增减,而是反映了围棋的内在规律。

围棋广阔的棋盘可以容纳的棋子多达361颗,一局棋的进程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就为对局的双方通过各种招法来揭示围棋特有的规律,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时间。

对局中,双方的棋子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个体到整体,棋子之间既有矛盾,又有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影响。

虽然棋局的形态是千变万化,但却是非常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就成为了围棋的理论和实战经验的总结。

例如,围棋中的各种“定式”就是布局阶段的行棋规律。

围棋中的各种着法虽然很多,但是每一种着法的具体运用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围棋教科书中所讲的棋理就是对围棋规律的总结。

由陈祖德九段题写书名,人民体育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棋诀十三篇》就是以简明的棋诀形式,浓缩了围棋棋理之精华,高度概括了围棋中的各种规律。

诸如“二子头必扳”、“见方必先点”、“中腹开花三十目”、“遇扭十字长一边”、“敌之要点我要点”、“近厚势,忌行棋”、“形漏风,忌围空”等等,都是客观地反映了围棋中特有的规律。

作为唯物辩证法核心的对立统一规律,也是围棋规律的实质。

对局者只有运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统一中把握好对立,在对立中又把握好统一,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棋局进行中所遇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局面,使形势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我们知道,对局之中棋局的形势总是随着双方每一招棋的落子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对局者要从全局出发,尽可能全面地审视和把握棋局进程中的变化规律。

对于棋局形势的判断,不可主观、武断和想当然,任何盲目地乐观或悲观都是不可取的。

对局者需要冷静、周密地调查研究,对全局的形势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

不仅要看清眼前的形势,更要看到形势如何发展的趋势,要做到心中有数,善于把棋局中的未知数变成已知数。

至于对形势的判断以及采取的措施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客观实际,那就要用实战的结果来检验了。

通俗地讲,如果实战的结果达到了预期目的,就说明你的判断正确,行棋符合规律,否则就是没有把握好规律。

在实战中,“低手”之所以常常被“高手”牵着鼻子走,就是因为“高手”能够紧紧地抓住棋局中的主要矛盾的缘故。

“高手”之所以棋下得好,就在于他通过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较好地掌握了围棋中的规律。

由此可见,如何认识和把握围棋中的规律,对于提高棋艺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当你的应对招法符合棋局变化的规律时,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如果你行棋违背了棋理,就可能导致败局。

唐代国手王积薪在其所著的《围棋十诀》中讲到了以下十条:一、不得贪胜;二、入界宜缓;三、攻彼顾我;四、弃子争先;五、舍小就大;六、逢危须弃;七、慎勿轻速;八、动须相应;九、彼强自保;十、势孤取和。

这十条棋诀,同样精辟地概括了围棋的基本理论,简单明了地揭示了围棋中的客观规律。

(三)围棋中的辩证法辩证法被认为是东方哲学思想的代表。

围棋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充满了辩证法。

由于围棋的辩证色彩非常浓郁和强烈,以至于与其他艺术形式比较起来,人们就偏爱地把它称之为“辩证的艺术”。

哲学的辩证法则,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中都可以找到例证。

例如,绘画中的“计白当黑”;书法中的“笔断意连”;篆刻中的“疏可走马、密不通风”;雕塑中的“静中寓动”;音乐中的“华丽与朴素、主旋与配器、大调与小调”;文学中的“以乐境写哀,以哀境写乐”等等,都能充分证明这一点。

然而,围棋并不仅仅满足于含有辩证法的某些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简直就是一本辩证法的“活词典”。

一个会下围棋的人可以体会到,围棋从形式到内容、从战略到战术、从布局开始到收官结束,无不充满了辩证的理念。

换句话说,那就是辩证法的每一条法则都能够在围棋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诠释。

在围棋的对弈过程中,局部与全局、优势与劣势、进攻与防守、实地与虚势、厚形与薄形、死棋与活棋、先手与后手、轻灵与滞重、取得与舍弃等等,都体现着辩证法的艺术和魅力。

它们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和谐共存的一面。

虽然相互之间的性质各异,表现不同,但却又互相关联,对立统一,不可分割,其实质都包含着相对和绝对两个方面。

至于围棋中的“弃子”、“打劫”和“就地做活”等,更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围棋中的辩证关系俯拾即是,而每一个辩证关系都能够作出一篇大文章来。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仁让为先”,还有另一句古语,叫做“当仁不让”。

这两种看起来很矛盾的说法,正是体现了一种典型的辩证关系。

对于围棋来说,其美妙之处也在于它的辩证性。

我们不但要明确其中的辩证关系,还要善于辩证地分析棋局中出现的各种复杂局面。

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棋局中各种矛盾的转化,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围棋中有各种各样的行棋着法,如:“飞”、“尖”、跳”、“扳”、“挖”等等。

这些着法都有它的利弊之处。

如果你应用得当,可能成为“妙手”,反之就有可能成为“败着”。

围棋中有“宁输数子、勿失一先”的格言。

对局时,“争先”肯定是比较主动,但有时也会给对方留下反击的空隙。

围棋中还有一句“补棋当争一着净”的格言。

“补棋”肯定是后手,看起来比较被动,但有时却是后中藏先,补强了自己就能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

棋形轻灵看起来比较生动,但有时却难免空虚;棋形滞重比较呆板,但有时反而显得十分坚实。

棋形厚破绽较少,但有时可能造成子力的重复;棋形薄漏洞较多,但也有灵活、舒畅的好处。

一块棋做活了,也就放心了,但有时却会因此造成全局形势的落后;不活的棋总会让人比较担心,但有时借先行之利以攻为守反而能得到更大的利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