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疫苗基本认识、安全接种和预防接
种异常反应处理
胡亚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麻疹是全球性的疾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在使用麻疹疫苗(MV)前,每人一生均要患一次麻疹。
因此,平均每年麻疹发病数应等于出生人口数。
估计全球每年约发生麻疹1亿例以上,死亡数百万人[1]。
在未进行广泛预防接种前,每隔1~2年流行一次,我国麻疹发病占法定报告传染病的首位或第二位,城市流行的发病率在2000/10万以上,自1996年广泛使用麻疹疫苗后,骤降至100/10万以下[2-3]。
尤其是1978年开展计划免疫后,麻疹报告发病率显著下降,1995年报告发病率为4.48//10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4]。
但目前麻疹仍造成大量儿童发病或死亡[5]。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对麻疹病毒的认识及对麻疹疫苗的要求均有新的进展。
关键词:麻疹疫苗、免疫、接种、过敏、预防
一、麻疹疫苗基础知识
麻疹疫苗简介:
目前应用的为皮下注射减毒活疫苗,系由麻疹病毒减毒株接种鸡胚培养制成。
常规免疫策略:初免年龄为8个月龄的儿童,18~24月龄再注射1针作为复种。
本次强化免疫策略:1994年3月1日至2008年7月1日期间出生的儿童,无论以往是否接种过麻疹疫苗,均需接种1针次麻疹疫苗。
注意事项
1.复溶后为橘红色或淡粉红色澄明液体。
如发现颜色变紫(瓶体有微细裂纹)、变黄(有杂菌生长)、溶解不好等情况,均不可使用
2.消毒皮肤用75%酒精,待干后注射。
禁止使用碘酒消毒。
3.注射免疫球蛋白后4周方可接种麻疹疫苗;接种麻疹疫苗后至少2周才可注射免疫球蛋白。
二、安全预防接种
安全预防接种目的:
1、对受种者安全;
2、对实施者安全;
3、对环境安全。
怎样做才实现安全预防接种
1.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进行实施预防接种。
2.熟练掌握正确的预防接种技术操作。
3.加强工作责任心。
接种
1、预诊
核实受种对象:
1.查验接种证、摸底登记册,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及接种记录,确认是否为本次接种对象。
2. 询问并记录儿童健康状况。
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应提出医学建议并记录。
2、接种
(1)告知家长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
(2)再次核对受种儿童基本情况;
(3)消毒皮肤 (严禁用含碘消毒剂);
(4)接种。
(接种后不要用酒精棉球按压或涂擦注射部位)
3、登记
(1)在接种证上填写疫苗名称、针次、批号、接种时间、接种单位、接种者签名等;
(2)录入电脑
4、留观
告知家长或其监护人,儿童接种后留在接种现场观察15-30分钟,如出现异常反应,及时报告和处理
5、接种现场疫苗管理
接种后工作:
1、清洁冷藏容器。
2、使用后一次性注射器及其他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的规定处理。
3、镊子、治疗盘等器械按要求灭菌或消毒后备用。
4、记录疫苗的使用及废弃数量,剩余疫苗按以下要求处理:
(1)废弃已开启的疫苗。
(2)冷藏容器内未打开的疫苗做好标记,放回冰箱保存,下次接种时首先使用。
(3)清理核对接种告知书和预防接种证,及时录入电脑。
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
麻疹疫苗常见预防接种反应及其潜伏期
一过性发热、皮疹等反应 6-12天
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 24小时内(通常1-2小时)
血管性神经性水肿、惊厥 10小时内
休克/虚脱(HHE) 12-48小时
癫痫发作(诱发) 7-12天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5-35天
脑炎/脑病 3—5天,长至7-12天
神经炎 5—7天或长至28天
(一)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是由致敏原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的症侯群。
有过敏体质的儿童在接种含有微量鸡胚细胞、小牛血清的麻疹、风疹和乙脑疫苗时可能会发生。
属于Ⅰ型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
1. 一般在接种疫苗后数分钟至30分钟内发生(个别可达1~2小时,一般不超过4小时)
2. 首先出现全身发痒,随之出现局部或全身广泛性的红疹或荨麻疹、水肿等皮肤症状
3. 以后出现胸闷、气急、面色苍白和呼吸困难等,甚至出现喉头水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导致四肢发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
4.脑节率障碍,发生昏迷等一系列严重症状,如救治不当可致死亡
•处理
1、立即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小儿为0.01ml/kg/次,最大量为0.33ml(1/3支)。
如体重不明,用量为2岁以下0.0625ml(1/16支);2-5岁为0.125ml(1/8支);5-11岁为0. 25ml(1/4支);11岁以上为0.33ml(1/3支)。
必要时重复注射。
注意:如受种者有心脏病史,应请专科临床医生紧急会诊。
2、吸氧、输入皮质激素、口服或注入抗组胺药。
3、由于过敏性休克为低血容量性,就地处理或搬运时均需采取头低足高位,并立即输氯化钠溶液。
以尽快扩充血容量。
严重情况下需行心肺复苏急救。
4、至少留观12小时,以防止晚期过敏反应的出现。
(二)不伴过敏性休克的过敏反应
●皮疹可出现在全身各个部位,多少不一,在不同部位引起不同症状和后果。
●常见的皮肤、粘膜血管反应性皮疹,表现为时隐时现的瘙痒性风团,俗称“风疹块”。
●荨麻疹发生眼睑或结合膜可妨碍视觉;
●发生视神经周围可导致视力减退或复视,甚至一过性失明;
●发生在尿道可致尿闭;
●发生在呼吸道可出现喉头水肿、胸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也可引起心悸、心率加快、心率紊乱心电图异常;
●发生在胃肠道者可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三)晕厥
原因
受种者在接种时,由于过度精神紧张,而造成暂时性脑供血减少或能量供应不足,导致脑缺氧或神经元能量代谢障碍而引起的短时间失去知觉和行动能力的现象
由于情绪紧张、恐惧心理造成;受种者在接种时适逢空腹、疲劳,注射地点气温高,空气不流通
类型
(1)晕厥样感觉:表现为短暂的意识模糊状态,伴有眩晕、恶心、苍白与站立不稳,或称为晕厥前兆
(2)真正的晕厥:常由晕厥样感觉发展而来,意识丧失可持续数秒或数分
(3)惊厥性昏厥:意识丧失持续时间长,并伴有短暂而轻度的肢体与躯干阵挛性抽动及面肌抽搐,但很少呈全身性痉挛性惊厥,可伴有尿失禁
具体处理方法
1、宣传教育、预防为主:
做好接种前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受种者在接种前心理上有所准备,避免接种时的思想紧张和恐惧;避免在空气不通畅场所接种;注射时避免一过性刺痛而引起晕针。
2、排除干扰、疏散患者
一旦有个别异常反应病例出现,应及时疏散患者,进行隔离治疗,不应集中处理。
避免相互感应,造成连锁反应,尽量缩小反应面。
3、避免医疗行为的刺激如无需吸氧者吸氧、无需补液者输液等。
4、疏导为主、暗示治疗
正面疏导,消除恐惧心理,稳定情绪,防止顾虑,辅以药物治疗(不得使用兴奋剂),可酌情使用小剂量镇静剂。
5、仔细观察、处理适度
一旦出现,应及时报告学校和家长,要求积极配合做好治疗工作。
尤其要防止不明真相者谣言惑众。
参考文献:
1.楚金贵,曾秀芬、侯晓涛,等. 麻疹可能是全球候选或消灭的第三个传染病. 中国计划免疫,1995,1(7);13
2.上海第一医学院,武汉医学院主编. 流行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171-177.
3.王天根,魏承毓主编. 流行病学.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205-201
4.孟庆丽;计划外免疫如何选择[N];大众科技报;2001年
5. 基因疫苗防病——长期发展方向[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6. 陈刚;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俞雪莲;新疆部分地区麻疹野病毒分离与基因型测定分析(2001~2002)[D];新疆医科大学;2003年
8. 田建勇;太原市杏花岭区2000年~2005年麻疹流行特征的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