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诸子百家+佛教

诸子百家+佛教

第三波觉醒:唐宋时代寒族的崛起,事功追求与思想表达合二为一,中国知识阶层的文化人格开始定型。“士大夫”由此主导中国千年官僚政治。
士仕士大夫
陶希圣评士大夫品格:
游惰性:”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事生产而无独立经济;
倚存性:”良禽择木,良臣择主“,依赖官僚体质而无独立人格;
争讼性:党同伐异、立异鸣高,为求显达而丧失自性;
8.附录------------------------------------------------10
四、法家-----------------------------------15
一、法家之要旨--------------------------------------15
二、法家之产生--------------------------------------15
七、封建统治者阴阳儒--------------------------------16
八、儒家内部有人法家化------------------------------17
九、法家主要著作中的篇章----------------------------17
五、道家-----------------------------------17
2.五大文明古国,中华文明不失原因----------------------------------5
3.孔圣人----------------------------------------------6
4.儒家发展史------------------------------------------7
儒学具全人类思想
道不行乘浮于海
具有人类思想的都是伟人:
耶稣,释迦摩尼,孔子
儒家不是宗教,但是具有宗教性,给人无限力量。
但它不同于其他宗教,因为他是现实的人间宗教。
儒家是经典派,道家是浪漫派;
孔子是武林盟主,老庄是世外高人。
儒家是追求成功必备法则,道家适合我们内心调适。
儒学核心价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追求个体自我道德修养,同时关注现实,力求
改变外部世界。
道家核心价值:追求根本、整体的。无为而治
3.孔 圣人:
(前552——前479)
东周鲁国人,先祖是宋
国贵族。
1.9M, 臂力过人,酒
量过人。
六经
尧舜禹,夏商周(西周)
东周——东周前半期,因孔子修订《春秋》
而得名,此后为战国
先秦诸子,士,来自社会各阶层,身份不
2,为了培养臣民自觉忠君的意识,统治者也需要尊儒。
3,统治者如何尊儒。
#给孔子加封各种封号。
#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将儒家礼教化。
四、统治者阴法。
1,将集权作为宗旨。
2,用功名利禄引诱知识分子。
3,重用服从自己的知识分子,打击与自己不一致的知识分子。
二、中国士大夫
战国士类
武士:兵士、士兵、士卒、军士、农战之士、三军之士、选士、练士、锐士、精士、良士,持戟之士、射御之士、材士、剑士、死士、甲士、介士、吏士……
-

3、缘起性空-------------------------------------------------------------------25
4
5
6
7
8
一、“诸子百家”概述(方尔加)
(一)何为诸子百家?
1、百家者,多家也。
2、庄子《天下》论及“百家”,初步总结;
3、荀子《非十二家》也只是初步总结;
•敬鬼神而远之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苛政猛于虎
•无可无不可
•……
儒:从事赞礼的,主持仪式的,同“巫”。
古代礼很复杂,礼数不到则不和谐。
2.五大文明古国:
埃及 巴比伦(消失)
希腊(中断千余年)
印度(残缺,佛教消失,印度教)
中国 全面传承
大帝国:
罗马,蒙古,波斯,阿拉伯,印加,波斯,苏联
3)地域文化的发展。(如齐鲁文化、燕齐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法家又分为齐晋法家,秦晋法家等)
(三)中国历史上统治者的阴法阳儒
一、儒家的政治主张。
以伦理道德治理天下。
二、法家的政治主张。
民一于君,事断于法。
三、统治者的尊儒。
1,考虑到中国是家族社会占优势的国情,统治者在公开场合下还是要推行儒家理念。
士与中华文明
知识阶层与官僚阶级的合流,决定了汉民族的文化性格,也决定了中华文明的最终命运。“机会主义”式的心智与权谋人格,体现为一种绝对功利主义的“实用理性”,而这种智慧往往借助战争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宗教情怀与超越理性严重缺失,决定了汉民族缺乏对于抽象价值的追求冲动,也决定了汉民族对个体人之绝对价值的淡漠。“事功”成败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外国兵;
“士”之出处
士无定主
“学而优则仕”
“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自武帝设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迄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枝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者,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
“士至于道”
孔子:“君子谋道不谋食”。
孟子:“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矣。”
春秋——战国,可考的172个国家,平均每年大约发生14——20次战争,春秋时至少110个国家被灭,剩下大约22个国家继续战斗,各国军队迅猛增长。秦军达60万人以上,可以扩充至100万,如韩、魏等小国也拥有30万军队。
士与游民
频繁的战争使得贵族消失或地位下降,沦为平民。而战争对武力阶级的需求又使得士与庶人地位迅速上升,出现一个由庶人、平民、流民、囚徒等下层阶级组成的职业武力阶层。以及一批职业战略家、兵法家、组织者及武士。士阶层迅速崛起。
六、佛教(李虎群)-----------------------------18
1、佛教四谛-------------------------------------------------------------18
(1)苦谛--人生如同苦海泛舟-------------------------------------------18
2、上层建筑的改变:1)政治上的变动——封建制的逐渐形成。富起来的地主阶层为了提高自身政治地位而不断策动变动,中小贵族开始进入统治阶层。
2)思想上发生了变化,根本原因在于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构成日益复杂;②职业结构的变化。如当时已有商人、手工业主、政客、谋士、军人等,墨子是手工业者,范蠡是商人,孙武是军人。
诸子百家
一、“诸子百家”概述(方尔加)-------------2
1.何为诸子百家-------------------------------------------------------------2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2
3.中国历史上统治者的阴法阳儒--------------------------------------3
二、中国士大夫------------------------------------3
三、儒家---------------------------------------------5
1.儒家文化与管理---------------------------------------------------------5
4、《吕氏春秋》关于“百家”之论已初现轮廓;
5、司马谈(司马迁之父)系统总结“百家”,将其归纳为:儒、法、道、名、墨、阴阳六家。并针对此六家进行了优缺点的总结评价;
6、汉朝中后期,元帝、成帝时的刘向、刘歆父子对此认识进一步加深,一共总结了:儒、法、道、名、墨、阴阳、纵横、小说、农、杂十家。(农家:要求君与民同,君王也要食粗粮,干农活等体力劳动;反对商业剥削农民。其观点的提出表现了对农业的重视。孟子对农家的批评时说:有人劳心,有人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物资不齐……)(刘向父子未列入兵家)(小说家:是以民间文学思想为主的流派)(兵家思想与道、法家有一定关联性。如兵家思想中的“兵无常武,水无常形”,似道家观念;又如兵家主张在战时必须无情,又累于法家思想。)
一个怪圈……
然而,知识阶层又总在道统与政统之间、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在人格独立与体制依附之间、在内圣与外王之间、在沉浮荣枯之间无所适从,饱尝苦难。
中国文学,可以看做知识阶层在此怪圈中中的痛苦呻吟,唐诗如此,宋词如此,元曲亦然,小说之类,也可以作如此观……
三.儒家
1.儒家文化与管理
•几个格言
•过犹不及
侠士:侠客、游侠、节侠士、勇士……
力士:
文士:通士、公士、直士、志士、修士、善士、信士、廉士、劲士、正士、文学之士、学士、法士、辩士、游士、察士……
“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辨士之舌端。”《韩诗外传》
侠士专诸
侠士荆轲
文士吴起
文士屈原
隐士林和靖
隐士陶渊明
隐士嵇康
战争与士人阶层的兴起
前493年,赵简子伐郑,誓词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
1.老子的道论、贵柔与无为政治思想----------------------------------17
2.庄子的逍遥、旷达与自然主义思想-----------------------------------17
3.道家在后世的发展--------------------------------------------------------18
新儒学: 西方文明进入
文化及文明
文明都有自己的经典,如印度,犹太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