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1十八岁,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年轻而有活力的概念,或许我们还在父母的庇佑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或许还是童话世界里的梦幻公主,但它也带给我们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那就是我们成熟了,我们不可以只踩着父母走过的脚印前进,我们应该学着如何为自己的未来设想,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脚印。
《十八岁出门远行》似乎让我们再次拾起了十八岁的回忆,那种冲动,那种无知,现在看来却觉得很难得,即使我们还有成就梦想的欲望,却无法找到曾经的味道,我想是我们确实长大了。
十八岁的天空总是湛蓝的,只因为我们很单纯。
小说从心理的刻画把主人翁的的单纯描写得栩栩如生,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那路是贴在海浪上。
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作者开门见山地描绘了主人翁初次出门远行的欢欣雀跃心情,从景物的描写很好地切入主题,为下文做铺垫。
“我像一条船,”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在这交会时互放光亮!或许就是因为这种心态,才使得“我”走了一天,却一点也不觉得累,还可以朝着山和云,喊熟悉的人的绰号,这样的兴致似乎比专门外出旅行的人还来得豪迈,来得随心所欲。
“我觉得自己应该为旅店操心,”这是主人翁第一次想到自己是独行,旅店是旅行者的家,可却一直不见它的踪影,出门在外,我们担心的总是是否有个可以回归的地方,即使再疲惫,只要有个可以休息的地方就行了。
难道找个休息的地方就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假如是的话,为何还要去旅行?家不也一样吗?“黄昏就要来了,可旅店还在它妈的肚子里。
”旅店没有就需要汽车,汽车就在眼前,可当司机问他要去哪里时,却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可见他并没有为自己的远行做过规划。
在描绘主人翁的心理特征时,作者也不忘设下一些悬念,虽然最后的答案有点让人失望,却也在情理之中,假如是主人翁自己决定要出门远行,恐怕就会少一些未知。
此时此刻,再凶悍的司机也没办法撇下他,首先他低声下气地和司机套近乎,称他“老乡”,再请他抽烟,帮他点火,“于是我便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显然他已学会了打交道,却单纯地认为所有人对于这种殷情都会领情,当司机不理睬他的时候,他还气愤地朝司机吼“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这轻描淡写的几句话把主人翁那种临近成熟的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已明白自己出门在外,应懂得与他人打交道的手段,却仍带着小孩子的稚嫩,我好像看到了《皇帝的新衣》里面的那个小孩子的影子,那是一种无暇的单纯。
作者极力要想塑造一种如水的单纯,但这一句话居然是从一个十八岁的成年人口中传出来的,让人有一点意外,觉得主人翁有点傻气,整篇小说,作者无不围绕“单纯”展开,从他给云和山起绰号,追着汽车跑,对着自己哈哈大笑等等,作者似乎要把主人翁的单纯已推到顶峰。
可是旅店似乎距离他很遥远,好不容易才坐上去的车又抛锚了,焦虑塞满了他的脑袋,无奈之下,他只能“在脑袋的地方开出了一个旅店,”他也并不知道他身在何处,将要去何方?满怀希望地把所有的筹码都压在那辆载满苹果的货车上,现在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看到那些默不作声地抢着苹果的乡民,他奋不顾身地扑上去抢救,有一种行侠仗义的胸怀,却被打得眩晕,最后连愤怒的力气也用光了,只好坐起来,让目光走来走去。
最后连他的行李也一扫而空,司机离他而去,主人翁在艰难地钻进驾驶室之后,才发现那就是他一直在找的旅店。
我想作者给我们的这个答案,或许就是为了说明旅店就是那个你一直在寻找,直到所有的人都离开你了,最后那个收留你的地方,就是你的旅店。
小说最后以主人公与他父亲的谈话结尾,自然而然地解开了我们心中的谜团,他的远行计划是他父亲安排的,至于为什么要远行?仅仅是为了让他去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他也很听话,“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吗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从这里可以窥见主人公是一个一直在父母亲的襁褓中长大的`孩子,却充满着对于外面五彩缤纷世界的向往,难道他认为父亲只是想让他到外面游玩一圈就回来?我想这也是他不觉得累的缘由。
而他父亲为他所准备的行李最后也被一枪而空,这意味着他的依靠消失了,即使父母亲已为我们铺好了前方的路,但走的人还是我们自己,我们必须学会去创造自己的行李,因为我们迟早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的翅膀而独立飞翔。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小说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这篇小说用一种朴素的言语,在简单和逼真中,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透过十八岁这个窗口窥探这个美丽的世界,而这个的对面是一个单纯的精神世界。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2前言我们同是年少疯狂:一个,十八岁时便一个人背起行囊;另一个,十四岁独自去了香港,独自闯荡世界,想来自由快乐,实则不然。
外面的世界变幻莫测,有冷有暖。
十四岁独自去了香港的人是我,我的经历虽与十八岁的主人公的远行有所不同,但这让我对《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本书有了理解和共鸣。
一旅行的一开始我们总是满腔热血。
当知道了可以去远行时,十八岁的他”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我也终于摆脱了家里”做这个“”练那个“的生活。
”我自由啦“”我可以随便玩手机啦“”我可以离开爸妈的唠叨远走高飞了“”爸爸妈妈,bye——bye “……各种快乐已经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了。
而爸爸妈妈他们是一夜未眠,担心焦虑,一大早还留给我一个条子,千叮咛万嘱咐一些”小儿科“的话:不要和陌生人讲话、不要答应陌生人带东西回大陆、不要在刷卡时让人看见密码……尽管一路上有小插曲、阻碍,但仍我们热情洋溢的去冲破,兴奋地向前走去。
”公路高低起伏“,前面的路绵绵无尽头,虽觉得前方有旅店的几率越来越小,但小说中的青年仍”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而且”次次都是没命地奔“。
正如我想的那样,在出发去香港的机场里,的确发生了一件令我焦虑的事。
我在机场里遇见了同学,便将行李及放着手机的包包统统塞到爸爸手里,去同学那儿”串门“。
当我回到出入境办理的门前时爸爸不见了。
这下我着急了,没了命似的打电话,跑来跑去,蓦然回首,老爸却在,面馆饭桌旁。
但当这一小风波过去后,我还不是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军登机口,爸爸再三的”注意安全“”要有礼貌“还不是当了耳旁风,有什么好犹豫、害怕的!也许这就是青春的沸腾与澎湃。
年少的我们在疯狂时,什么都阻挡不了我们的前进的脚步。
青春无退缩!二我们这帮初闯社会的牛犊虽不怕虎,但难免会有担心,会感到无助。
在出发后,久而久之,长时间的没有看到车路过的十八岁的他开始”后悔没在潇洒地挥着的手里放一块大石子“,搭不到一辆车,也看不到一辆车。
虽然他依旧走着,天气依旧晴朗,但是他的心有些降温了。
我的际遇也很是让我难受。
刚上飞机的我呢,本来是想遇到一个空哥,请他帮我把那重得要命的旅行箱放上行李架的。
可是造化弄人,我遇到的是个长相甜美的大姐姐,之前准备的一套说辞都憋回了嘴里。
那个空姐帮我找到了行李空位后,她冲我和善地一笑,然后就到机舱后面为旅客服务了。
这下有难题了,莫说别的,单是把那个行李包举上这么高的位置,就让我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儿剩下我一人,愣愣地呆着,身旁有个旅行箱当装饰,在过道上纠结。
我环视左右,所有的乘客都已入座,都是大叔,要么板着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的样子,要么就是装没看见,要么就让我觉得一看就不像好人,我怎好意思开口求助呢?!我拖着旅行箱,在过道上低着头走了两趟,好尴尬,好恐怖的感觉,觉得众人对我的眼神怪异样,如芒刺背……终于,不知道过了多少长的时间后,有一个叔叔,他站起来,微笑着把我的箱子放上了行李架。
我突然觉得这个叔叔人真好。
在自己独自一人时收到别人的帮助,哪怕很小一件事,也让人感激很久。
所以,我想,当文章中的他拦到车后”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的时候,应该感到很幸福吧。
也许,我们之所以能鼓起勇气继续闯下去,是因为我们有别人的帮助和一个让人满意的暂栖地吧。
三后来,故事中的他实在不幸:司机运送的苹果被强盗,他的正义的阻挡无效,被打一拳,鼻子坏了;司机的车被大卸八块,他毅然阻挠,浑身上下几乎同时挨了揍。
而司机呢,非但没有生气心疼,反而嘲笑他被打歪了的鼻子;本身与他有说有笑成了朋友的那个司机,现在却抢了他的所有财物一溜烟地跑了。
他的确够倒霉的了,但我也被那件事急得够呛。
那天早上,说起来是我不对,在茶餐厅的路边走过,目光被远处的店铺的橱柜吸引。
我不小心碰翻了一个胖女人的可乐,两个人都吓了一大跳。
紧接着她便一直狠狠的看着我,嘴里嘟囔着。
我连声说对不起,她就要我赔。
赔一杯可乐倒是应该的,但我年龄小,不能一个人买东西,要由监护人陪同,这下麻烦了。
正当我手足无措、有话说不出、脸憋得通红时,遇见了那个餐厅的老顾客,一个老伯,他让餐厅上了一杯可乐给那个胖女人,然后还用生涩的普通话告诉我没事了。
我瞬间感到温暖:我们本是素不相识的人呐!最后,他对自己的要求不再是远行,从找旅馆到找车搭,然后竟是满足于在一个残破的车座上过夜;我的目标经过了各种无助、惊险,也从开眼界下降到了稳重、安分一点,别闹出事儿来。
我们各自怀着热血去闯荡自己的世界,也许我们看到的世界各不相同,有的是怪异与暴力,有的是光明温暖,但是一个人出来走,经历过的事情印象一定深刻。
不过呢,这两件事的发生也算是我们进入社会的一种洗礼,让人明白自己总会碰到挫折的。
后记我们同是年少疯狂,正是我因为一个人去过一个很远的、素不相识的大城市,受到了一些磨练,读《十八岁出门远行》时感同身受,才有了对文章的一些理解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