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昆虫的分类

昆虫的分类

第四章昆虫的分类一、昆虫分类的意义和基本方法昆虫分类是研究昆虫科学的基础。

是认识昆虫的一种基本方法。

学习昆虫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增加识别昆虫的能力,便于进一步研究昆虫,利用益虫和控制害虫。

昆虫分类和其它动物分类一样,目前仍以外部形态特征作为主要依据,并以成虫形态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所鉴别的种类绝大部分是正确的,而且使用简便。

(一)昆虫分类单元昆虫分类的单元和其它动植物相同,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分类单元书写时,必须按阶梯排列。

以蔷薇白轮盾蚧例,其分类地位如下:界动物界门节肢动物门纲昆虫纲亚纲有翅亚纲目同翅目亚目胸喙亚目总科蚧总科科盾蚧科属白轮盾蚧属种蔷薇白轮盾蚧有时因实际需要,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单位下,还分设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等分类单位。

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种间有相对明确的界限,种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能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与其它物种有生殖隔离的一种类型。

(二)昆虫命名昆虫每个种都有一个学名。

学名是采用国际上统一规定的双名法,由属名和种名共同组成,并且都由拉丁字母来书写。

前面是属名,后面是种名,一般在最后还要加上命名人的姓氏或其缩写。

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全部小写,后面姓氏的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

例如东亚飞蝗(中文名称)的学名为: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属名种名亚种名定名人采用学名可克服同种异名等造成的混乱,同时也便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二、昆虫纲中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十个目昆虫纲的分目主要是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口器构造、触角形状、翅的有无及质地、足的类型以及变态和生活习性等区分。

目前昆虫纲的分目总数全世界没有一致意见,但根据国内多数学者的意见分为33目,现将其中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十个目概述如下。

(一)直翅目体多为中至大型,咀嚼式口器,触角多为丝状,前胸背板发达,呈马鞍形,前翅为覆翅,后翅膜质纵折,后足跳跃式或前足开掘式。

腹部有尾须,产卵器发达。

多为植食性,不完全变态。

园林上重要的科有蝗科、蟋蟀科、蝼蛄科、螽斯科。

1、蝗科属蝗亚目,俗称蝗虫或蚂蚱。

体粗壮,触角短于身体,丝状或剑状,听器着生在第一腹节两侧,后足跳跃式,产卵器凿头状,尾须短不分节,典型的植食性昆虫多数种类1年1代。

如东亚飞蝗、竹蝗、以及危害菊花、小丽花的短额负蝗等。

2、蝼蛄科 •属螽斯亚目,触角比体短,头与体轴近乎平行。

听器在前足胫节内侧,退化为缝状,前足开掘式,后翅长,纵折伸过腹末如尾状,尾须长,产卵器不发达,不外露,植食性,土栖。

为杂食性的地下害虫,不仅咬食种子、嫩茎、树苗,而且还在土中挖掘隧道,使植物吊根死亡,造成缺苗断垄。

如华北蝼蛄、东方蝼蛄等。

3、螽斯科属螽斯亚目。

触角比体长,产卵器短而阔,刀状;跗节4节;多为绿色。

一般植食性,少数肉食性。

如中华露螽,取食瓜、豆等作物;有的可以产卵于植物组织之间,如为害桑树及柑橘的枝条。

4、蟋蟀科属螽斯亚目。

体粗壮,色暗,触角比体长,端部尖细。

产卵器细长,剑状;跗节3节;听器在前足胫节上,雄虫能昼夜发出鸣声。

如北方主要是各种油葫芦、棺头蟋;华南主要是大蟋蟀。

它们可以为害各种植物幼苗,或取食根、叶、种子等,是常见苗圃害虫。

(二)半翅目本目全世界已记载的约有3万种,我国记载约有1200种,过去称椿象,现简称蝽。

其中包括有许多重要害虫,如为害果树的梨网蝽、茶翅蝽等。

本目中有些为益虫,如猎蝽、姬猎蝽、花蝽等等,它们可以捕食蚜、蚧、叶蝉、蓟马、螨类等害虫害螨。

本目主要特点:刺吸式口器;触角丝状或棒状,复眼发达,单眼两个或缺,具分节的喙,喙从头端部伸出;前翅为“半翅”,栖息时平覆背上;前胸很大,中胸小盾片发达(一般呈倒三角形);腹面中后足间多有臭腺开口;多为植食性的害虫,少数为肉食性天敌,如猎蝽、小花蝽等;不完全变态。

1、蝽科体小至大型,体色多变,头小三角形,触角多5节,喙4节,具单眼。

小盾片发达三角形,前翅膜区有多条纵脉,且多出自一基横脉上。

如荔枝蝽、梨椿象、危害十字花科的菜蝽等。

2、网蝽科体小型而扁,触角4节,无单眼,前胸背板常向两侧或向后延伸,盖住小盾片。

胸部与前翅具网状花纹,故得名。

成、若虫在叶背为害,常残留褐色排泄物及蜕下的皮,叶面呈苍白色。

如梨网蝽、杜鹃冠网椿。

3、猎蝽科小型至中型。

头后部细缩如颈状。

喙3节,坚硬弯曲,不紧贴于头下;触角4节。

有单眼。

前翅膜区有两个翅室,全为肉食性的天敌。

如黄足猎蝽、黑红猎蝽等。

4、盲蝽科体多小型。

触角4节,无单眼;前翅膜区有两个翅室。

多数植食性,如危害菊花的绿盲蝽、苜蓿盲蝽等为害植物;少数肉食性,如食蚜黑盲蝽捕食蚜虫、黑肩绿盲蝽则为稻飞虱重要天敌。

5、花蝽科体小或微小。

触角4节;喙3~4节。

前翅膜片上有不甚明显的纵脉1~3条。

常栖息于地面、花丛、叶片或树皮下。

常见的种类如小花蝽捕食蚜虫、蚧类、蓟马、叶螨及鳞翅目害虫的卵。

6、缘蝽科体中至大型,一般较狭长,常为褐色或绿色。

触角4节;前翅膜片有多数分叉的纵脉,从一条基横脉上生出;全为植食性。

如为害小丽花及草坪的亚姬缘蝽、为害竹类的竹缘蝽及为害瓜类和果树的常见种类。

(三)等翅目体小至大型,体软多为白色。

头部坚硬,触角短,念珠状。

口器咀嚼式。

有翅型翅2对,膜质,前后翅大小形状和脉序都相同。

许多个体为无翅型,足粗短,跗节4~5节。

渐变态。

为多型营社会性昆虫。

为害园林植物的种类有黄胸散白蚂蚁和家白蚁等。

(四)缨翅目本目全世界已记载的约有3000种,我国已发现100多种。

其中包括有许多害虫,如为害果树、蔬菜等作物的桔蓟马、烟蓟马、温室蓟马、葱蓟马等等。

少数种类捕食蚜、螨等害虫害螨,如六点蓟马、纹蓟马等,为益虫类。

本目主要特点:体小型,细长,一般1-2mm。

口器锉吸式,足短小而末端有泡(即中蛰),翅极狭长,两对翅全为缨翅(翅缘密生长毛),脉很少或无,也有无翅或一对翅的;足跗节末端有一能伸缩的泡;口器刺吸式,但不对称(右上颚口针退化);多为植食性,少为捕食性;过渐变态(幼虫与成虫外形相似,生活环境也一致;但幼虫转变为成虫前,有一个不食不动的类似蛹的虫态;其幼虫仍称为若虫)。

许多种类喜活动于花丛中;有些种类除直接吸食为害外,还可以传播植物病害,或使植物形成虫瘿。

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有蓟马科和管蓟马科。

1、蓟马科锯(锥)尾亚目,雌虫有锯状产卵器。

一般有翅,前翅至少有两条纵脉伸达翅端,翅面有微毛。

触角6~8节;前翅狭而尖;产卵器端部向下弯曲。

如棉蓟马、温室蓟马、花蓟马及烟草蓟马等。

2、管蓟马科管尾亚目,体暗褐色或黑色。

雌虫无锯状产卵器,腹部末端两性均成管状。

有翅或无翅,翅脉退化,或只有一条不达翅端的纵脉,翅面无微毛。

触角8节,少数种类7节,有锥状感觉器;腹部末节呈管状,无产卵器,生有较长的刺毛。

常见偶中华蓟马、稻管蓟马等。

(五)脉翅目本目全世界已记载的约有5000种,我国已知约有200余种。

本目几乎都是益虫,成虫和幼虫几乎都是捕食性,以蚜、蚧、螨、木虱、飞虱、叶蝉以及蚁类、鳞翅类的卵及幼虫等为食;其中最常见的有草蛉科和粉蛉科。

我国常见草蛉有大草蛉、丽草蛉、叶色草蛉、普通草蛉等十多种,有些已经应用在生物防治上。

本目主要特点:体小型至大型。

翅二对,膜质,前后翅大小相似,脉序如网,各脉到翅缘多分为小叉,少数翅脉简单但体翅覆盖白粉;头下口式;成虫咀嚼式口器,幼虫双刺吸式。

触角细长,线状或念珠状,少数为棒状;足跗节5节,爪2个;卵多有长柄;全变态。

1、草蛉科(草蜻蜓)成虫中等大小,体细长,柔弱,草绿色、黄白色、灰白色;复眼有金属光泽;触角长,线状,比体长;前后翅透明且非常相似,少数有褐斑;卵有长柄;幼虫纺锤形;蛹包在白色圆形的茧中;成虫有趋光性。

喜捕食蚜虫,故有“蚜狮”之称。

如中华草蛉、丽草蛉(小草蛉)和大草蛉。

2、粉蛉科体小型,体翅都披白色蜡粉而得名。

触角念珠状,16~43节。

前后翅相似,但后翅小而脉纹少,到边缘不分叉。

幼虫体扁平,纺锤形,上唇包围上下颚。

常见有彩色异粉蛉、中华粉蛉等。

(六)同翅目本目全世界已记载的约有3万2千种,我国记载约有700种,它是外翅部中第一大目。

其中包括有许多重要害虫,如蚜虫、蚧类、叶蝉类等。

它们除直接吸食为害外,不少种类还能传播植物病害。

本目主要特点:体小至大型,刺吸式口器,喙分节。

复眼发达,触角刚毛状或丝状。

前翅质地均匀,膜质或革质,少数种类无翅或一对翅。

栖息时呈屋脊状覆在背上。

不完全变态。

植食性,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汁液,有些种类并能传播植物病毒,如叶蝉。

根据触角类型、节数及着生位置等分科。

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有蝉科、叶蝉科、木虱科、粉虱科、蚜科、蚧科等。

1、叶蝉科体小型,一般细长。

头部较圆,不窄于胸部,触角刚毛状,生于两复眼间,具有跳跃能力。

前翅革质不透明;后足发达,胫节下方有两列刺。

常见有大青叶蝉、小绿叶蝉为害果树、蔬菜和林木等。

2、蝉科:体大型。

单眼3个;前足开掘式;前翅膜质,脉纹粗;成虫刺吸汁液并以产卵刺伤寄主,对树木枝条为害甚重,易使枝条枯死;若虫钻入土中吸食根部汁液。

若虫脱下的皮入药,称为“蝉蜕”。

常见的种类有蚱蝉、黄蟪蛄等。

3、蚜科体小型,触角丝状,较长通常6节,翅透明,前翅翅痣发达,腹部第六节背面两侧生有1对圆柱状突起(腹管),腹部末节中央有突起尾片,常有世代交替或转主现象。

有翅蚜前翅大,后翅小;有无翅的和有翅的,即多型现象。

如桃蚜(又名烟蚜、桃赤蚜、菜蚜)、锈线菊蚜等。

4、蚧总科蚧总科昆虫通称介壳虫,形态多样,雌雄异型。

雌虫终生固着在植物上,不能活动,只有幼龄若虫行动活泼。

虫体表面大多被复各种蜡质的介壳,腹末有卵囊,产卵量很大,无翅,大多足、触角、眼等附器也极度退化,惟口吻中的颚丝极细长,刺入植物组织内吸汁。

雄成虫体小,仅具前翅一对,后翅退化成平衡棍,口器退化不取食,寿命仅1-2天,有的种类未发现雄虫,腹末常有细蜡丝。

常见的有吹绵蚧、草履蚧、桔小粉蚧等。

5、木虱科体小型,外形似小蝉,善跳。

触角9~10节,末节顶端有2条刚毛;跗节2节,有2个爪;单眼3个,喙3节,若虫体扁,有侧伸大型翅芽,常分泌蜡丝覆盖虫体。

多数加害木本植物,如梨木虱、槐木虱及梧桐木虱等。

6、粉虱科体小型,纤弱。

触角7节;跗节2节;前翅通常两条纵脉,后翅只有1条脉,体翅均被蜡粉。

若虫、成虫腹末背面有血状孔,是本科显著特征。

为害蔬菜、花卉的温室白粉虱和橘刺粉虱等。

(七)鞘翅目本目全世界已记载的约有27万种以上,我国已记载的约有7000种,它是昆虫纲中、也是整个生物中最大的一目,此目通称甲虫。

其中包括有许多重要害虫,如蛴螬类、金针虫类(均属重要地下害虫);天牛类、吉丁类(均属蛀干类害虫);叶甲类、象甲类(均属食叶性害虫)以及许多重要的仓库害虫等。

此外,还包括有许多益虫,如捕食性瓢虫类、步行虫类及虎甲类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