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2诗三首优秀课件

必修2诗三首优秀课件

炊烟、狗吠、鸡鸣等意象。 从这几句诗里我们看到了由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 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构成的一种 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 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完美的艺术境界。
【问题探究】
《涉江采芙蓉》 目标: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品味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1. 本诗虽然不长,但诗中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多次变化,请 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诗中的主人公采芙蓉要送给自己日夜思念的妻子, 这时的情感是欢快的,但远在天涯,芙蓉送不出去,情感转为
回归田园。这首诗就是诗人归隐后的第二年写成的。
【图解课文】 一、《涉江采芙蓉》
二、《短歌行》
三、《归园田居(其一)》
【自主导学】 《涉江采芙蓉》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主人公采摘芙蓉欲送给远方的心
上人,却因与心上人分居两地而忧伤难过的故事。
《短歌行》 1. 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从哪些诗 句中可看出?
辞采,平易如话,寥寥几笔,点染出优美的田园风光,但都恰
到好处地与表达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表现出诗人闲适、自 在、喜悦的隐居心态。
【备选要点】
诗中写酒的句子是哪几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
第 7 课 ﹡诗 三 首
【基础速填】 一、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芙蓉( fú )( rónɡ ) 呦呦鹿鸣( yōu ) 譬如( pì ) 青青子衿( jīn )
﹒﹒ ﹒
何时可掇( duō )

契阔谈( qì )( yàn ) 三匝( zā )

﹒ 鼓瑟吹笙( sè )( shēnɡ ) ﹒ ﹒ 越陌生长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而诗人的处境和它们
并无区别,从而表达了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和对自由的向
往之情。
3. 作者在描写归园后的风光时,运用了哪种艺术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句分析。
参考答案:诗歌的形象取材于自己日常见到的事物,如方宅、
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等,而且直陈其事,不加雕琢,不尚
失落,远望故乡,路途无边无际,欲回家而不得,主人公感到
孤单、忧愁而怅惘,想到与心爱的人分居两地,只能在忧伤中
度过晚年,直到去世,感到痛苦到极点。
2. 融情于景是本诗的主要艺术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
析。
参考答案:《涉江采芙蓉》通过某种生活情景的描绘来抒写作
者内心的情感。“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诗描绘了一 幅形象、生动的生活情景,由这一情景引发开去,“采之欲遗 谁”自然地引出对离人的思念,“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把读者引入一种寂寞、凄凉的情境,饱蕴着诗人因思念而产生

使……归服 (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 以……为苦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__________
以……为厌 (动词的意动用法)___________
5. 去日苦多
6. 山不厌高
五、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体会与今义的不同之处 1. 同心而离居 指感情深厚 古义:___________
体会它们的作用。 诗句 出处 青青子衿,悠悠 《诗经·郑 风·子衿》 我心 作用 表达对贤才的思念和 ①___________________ 倾慕 _____
呦呦鹿鸣,食野 表示对招贤纳士的 《诗经·小 ②_________________ 之苹。我有嘉宾, 热情 雅·鹿鸣》 _____ 鼓瑟吹笙 山不厌高, ③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希望尽可能 《管子 · 形势解》 海不厌深 _________ 多地接纳贤才的心情 作者以周公自比,表 ④___________________ 周公吐哺,天下 《史记·鲁周公 明自己渴望求贤以统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心 世家》 天下的宏图大志 _______________
3. 《短歌行》中还用了比喻的修辞,请体会下列诗句中比喻 的作用。 (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参考答案:(1)将短暂的人生比作转瞬即逝的早上的露水,将 短暂的人生说得具体可感。(2)将人才比作明月,明月不可得,
说明人才的难求。
这两个句子将不可视、不可触的“忧思”借具体鲜明的形象表

﹒ 周公吐哺( bǔ ) ﹒
﹒ 羁鸟( jī ) ﹒

暧暧( ài )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契阔谈 宴 (“___”通“___”)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采之欲遗谁 ( wèi,动词,赠送,给予 )
1. 遗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还顾望旧乡
( 形容词,遗留的 )
( 动词,回头看 ) ( 动词,考虑 ) ( 副词,难道 )
参考答案:诗人一忧人生短暂,功业未成,如“人生几何!譬
如朝露”;二忧人才难得,难以招致,如“明明如月,何时可
掇”;三忧贤才取向,并非自己,如“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 认真阅读第二段,作者面对“月亮”这一意象,为何要 “掇”? 参考答案:明月喻指贤能之人,“掇”是“拾取,采取”的意
思,突出表达了作者想求得贤能之人的迫切心情。
阴的流逝,为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短暂之叹。 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不思进取者的叹息,而 是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业雄心的英雄之叹。“人生 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的写照, 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昂扬 的斗志。
2. 这首诗多处运用典故,请找出这些典故,并与同桌讨论,
达出来,将作者对人生的慨叹、对人才的渴求在苍凉悲壮之中
表达出来。
《归园田居》(其一) 目标:品味诗人归园后的闲适心境,鉴赏诗歌艺术手法 1. 认真阅读诗歌,请思考:实际上平常无奇的农村场景,为
什么在作者笔下会变得如此美丽?
参考答案:诗人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思,彻底逃离它之 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 到,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内心闲适、自在、喜悦。
(省略句,“开荒”后省略“于”)
2. 何以解忧? 用什么来解除忧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宾语“何”前置于“以”前) 3.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狗(在)深巷中吠叫,鸡(在)桑树的顶端鸣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 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文人五言诗 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建安 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快速发展,
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 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以便更灵活地抒情和叙事。因 此,它适应了汉以后社会生活的发展,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
(省略句,“狗吠”“鸡鸣”后均省略介词“于”)
【助读博览】 一、《古诗十九首》 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的一篇,《古诗十九首》 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
非一人所作,从内容上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
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 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 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越陌度阡
( 动词,过 ) ( 名词,常态 )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4. 度
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 量词,次,回 )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 duó,动词,推测,估计 )
5. 厌
何厌之有
( 动词,满足 )
海不厌深
守拙归园田
( 动词,嫌弃 )
( 动词,返回 ) ( 动词,妇女被休回娘家 )
曹操横槊赋诗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 势力。大战前夕,曹操设宴款待部下,饮至半夜,忽然听得乌
鸦的叫声自北向南传去。曹操有感于此,因而持槊而歌,并作
《短歌行》。
三、《归园田居》
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 江西九江)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 家。他生活在政治黑暗腐朽的东晋,对社会现 实极为不满,又无法实现他的抱负,只好归隐。他的诗留存有 120多首,其中有20多首是写田园生活和景色的田园诗,是诗 人在农村生活的反映。他的诗文朴素自然,意境高远,内容丰
《归园田居》(其一) 1. 认真阅读诗歌,请回答诗人因何而“归”? 参考答案:因为作者少年的时候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反而
热爱山川田园的(生活),所以,他要辞别官场回到田园之中。
2. 认真阅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作者在诗中描 写了哪些意象?其景色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作者在诗中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
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
诗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二、《短歌行》
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东汉末年政治 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 亳州)人。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形 成建安文学的兴盛局面,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开 创文学新风气。他的不少乐府歌辞充分表现了一 统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其诗风慷慨、沉郁、古朴。
游子思妇相思离情的经典——《涉江采芙蓉》 本诗出自《古诗十九首》。“古诗” 是魏晋以后的人对汉代诗歌的习惯称呼。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反映在《古诗十九首》
中,即大多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和
士人失意的苦闷哀愁。《涉江采芙蓉》就
是抒写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情的作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