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七上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20200905182740)

苏教版七上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20200905182740)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工业园区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七年级语文(本试卷共19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2014年1月第一部分积累运用(23分)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

(4分)①眼花▲(liáo)乱②静▲(mì)③▲(qiè)而不舍④▲(hài)人听闻2.下面一段话中共有4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4分)雾霾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客。

雾里看花、四方不辨的野望迷迷代替了天朗气清、白云悠悠的赏心阅目,眼下口罩重重、步履匆匆的严阵以待代替了往日呼朋引伴、曲径徜徉的闲情逸志。

殊不知,这奇貌不扬的小小颗粒却是危害巨大。

如若人们面对空气污染排放日益增加和大气自净能力日渐衰减而无动于衷的话,我们最终将陷入走头无路的境地。

错别字改正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8分)①乡书何处达,▲。

(▲《次北固山下》)②旧时茅店社林边,▲。

(辛弃疾《西江月》)③▲,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④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⑤▲,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⑥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⑦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⑧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八则》)4.名著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完成题目。

在《洞中历险》中,被困山洞的汤姆遇到了印第安人乔被吓得动弹不了了,为什么印第安人乔却没有杀了他反而撒腿就跑呢?(3分)▲5.为落实“建设节约型校园”精神,某中学开展了“光盘行动”(光盘,即把碗、盘里的饭菜吃光)主题教育活动。

请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4分)【材料一】某中学学生调查统计图【材料二】统计部门调查显示,我国消费者每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质和脂肪就分别达800万吨和300万吨,至少倒掉了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

而我国目前仍有一亿多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反映的主要..问题。

(2分)▲②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推行“光盘行动”有何积极意义?(2分)▲第二部分阅读理解(37分)阅读《幼时记趣》,完成6—10题。

(13分)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呜,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6.下面各项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B.盖.一癞蛤蟆也(《幼时记趣》) 方为.秋田之害(《以虫治虫》)盖.钉板上下弥束(《梵天寺木塔》)C.徐喷以.烟(《幼时记趣》)D.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至之.市(《郑人买履》)7、文章共写了作者幼时几件趣事?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

(3分)▲8.文章中一些动词准确、生动,例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吐”“吞”写出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的迅速、准确。

请你再找出一例,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2分)▲9.作者童年时,常常能从草木、昆虫中发现“物外之趣”,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10、阅读下面的文字,将下列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①而返。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②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③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注:①缁衣:黑色的衣服。

②扑:扑:打、敲。

③向者:刚才。

①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2分)▲②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2分)▲阅读《社戏》一文的片段,完成11—14题。

(11分)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地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分)▲12.第①段中描写少年朋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3分)▲13.选文2、3两段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请举例说明。

(4分)▲14.第②段中写到“似乎听到歌吹了”,其中的“似乎”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18题。

(13 分)江南柳①柳是江南水边的精灵,袅娜的枝叶粗拙的皮,深藏一颗不灭的灵魂。

②水美江南,池塘边、清河岸、小溪旁、大湖畔,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

水滋养柳,柳妆点水,水柳一家亲。

柳叶青青,浓绿处,深藏一片独属于自己的海。

皲裂的树干,是一副粗糙的皮囊,在清水的倒影中,映衬出生命的不易与壮丽。

树皮的裂口,静静地记录着一段段无关风月的旅程,厚厚的,累成生命的沉积层。

⑧柳音是江南水边最美妙的旋律。

树无言,风有语。

柳枝之繁,灿若满天星辰,密如佳丽青丝,春日清风徐来,沙沙如恋人喁语,夏天朗风飘过,呼呼似累牛喘息,设若暴风袭来,哗哗然像孩童喧闹。

清人李渔说:“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

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

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

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

”年年柳荫浓,岁岁蝉声俏。

村前村后,柳树成荫,枝头呜蝉此起彼伏,嚷嚷着,一刻也不消停。

④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

农人折枝,是实用主义美学,编个枝帽,扎只柳筐,抑或插枝以期长出更多柳来,随手取用。

文人折柳,折的不是枝,是情思。

依依,是江南春柳派生出来的眷恋之态。

缠绕,是江南春柳衍生出的思恋之情。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古时送别,凄清水边,舟岸两处,不胜挽留的酸楚,离别的悲伤,一任柳枝恣意无声地抒发。

⑤“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一城春色一城絮。

狂颠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

白绒的絮是柳的种子,离树飞散去,将生命洒落在远近各处。

转生,竟是如此浪漫而快乐的旅行。

⑥柳树天生一个百变之身,枝丫插地即生,无心无意,即成荫成林。

蚯蚓那百变金刚之身,断一截,不是生命终结,反而新生一命。

柳是植物界的蚯蚓,是江南的树精,灵魂里潜藏着新生因子,便常插常新,生命在断裂与入土的疼痛中一次次复苏。

⑦江南柳,不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淡然,更有“截”后重生之灿然。

那年冬天,从扶河边过,但见枝繁的密柳,齐刷刷被锯伐掉繁密的枝丫,光秃秃一截主干,让人心生疼惜。

孰料,来年春天,一无所有的“枯干”,竟抽枝发芽,又生猛地垂成娇娆的绿姑娘了。

⑧抒发再生的奇迹,吟咏不灭的魂灵,这不正是江南柳吗?由此就不难理解历代文人雅士,如谢道韫、陶渊明、柳宗元、苏轼、欧阳修、左宗棠、蒲松龄、李渔和丰子恺等,为何会那般钟情于它了。

柳之于他们,有不可企及的人生寄托,无以言传的深层意蕴,是升华灵魂的生命道具。

⑨灵魂不灭,生生不息,江南柳啊,你是灵魂的诗篇,生命的乐章。

15.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写江南柳的?请用简洁的语言依次概括。

(4分)▲16.文段④划线句子说“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

”“柳之妙”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17.请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以下面句子,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3分)水美江南,池塘边、清河岸、小溪旁、大湖畔,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

▲18.文章开端说柳“深藏一颗不灭的灵魂”,文末又说“江南柳啊,你是灵魂的诗篇,生命的乐章”,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江南柳“灵魂”含义的理解。

(4分)▲第三部分作文(40 分)19.作文。

(40分)请以“冬天的味道”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注意文中请不要出现直接或暗示所在学校班级姓名的文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