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区域地理专题(学习方法)
中国区域地理专题(学习方法)
中国区域地理(国土整 治)专题学习
中国区域地理学习方法一
宏观把握 形成框架
高考区域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局部政区图、 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如湖泊、河流等)地图、地理图表、 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提出选择 和问答的相应要求。
应以区域(尤其是热点区域)为中心,把相关的自然地理和 人文地理知识加以整合。注重地理学原理的形成、特点、分 布规律、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乙区域
渭河平原(谷地),海拔 相对较低,地势平坦;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 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 热同期,降水的季节变化 和年际变化较大;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 际变化大,冬季有冰期, 含沙量相对较高; 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丙区域
汉水谷地(汉中盆地),海拔 较低,地势平坦;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 温多雨,冬季气温在0℃以 上;降水量大;
例运用所学知识,讨论分析两区域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并 从自然条件的角度,分析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和限制性因 素。
图1
图2
图1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大部分地区地形以平原为 主,地势低平;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 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河流众多,水量充沛,有较 长的冰期,含沙量低;植被覆盖率高,以温带针阔叶混交 林为主,并有大面积的沼泽分布;土壤以黑土为主,有机 质含量较高。
(2).区域地理特征的 分析方法
读我国某省级行政 区图,分析回答该省 内部甲、乙、丙三个 区域的主要自然地理 特征。
甲区域 地形
黄土高原,地势起伏,千 沟万壑;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较 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 寒冷干燥,降水偏少,降 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 化大; 河流少,径流量小,冬季 有冰期,含沙量大; 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草原 为主,植被覆盖率低;
例2、请按“优势-问题-方向”进 中部最突出问题 行归纳
一是铁路运输能力不足不能适应山西煤炭的外运需要; 二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 三是东北森林的过 渡砍伐问题; 四是地上河极易泛滥成灾; 五长 东部的优势特点 江的洪涝问题;六是长城沿线的沙尘暴问题。 (1)工业发达(工 业基地) 西部发展方向 (2)湿润的气候、 1.能源和矿产基地 低平的地势以及 2.特种农牧业生产基地 江河下游的肥沃 的土壤,形成众 多的商品粮地。 (3)交通发达、城 市众多
空间区域定位的方法主要有: 首先,根据地理位置包括经纬位置(重要的经线、纬线及 其所经过的主要地区,重要国家及城市的经纬位置)、海 陆位置及其他相关位置。此为经纬定位; 其次,根据地理事物典型的轮廓或形状(大陆、岛屿、半 岛、海湾、内海、海峡、主要国家、主要湖泊等的轮廓 以及主要山脉、主要河流的走向分布)等来定位,此为轮 廓定位;
★
记住我国以及世界区域和国家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
★ 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自然、人文地理各 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空间 结构和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 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提取、认定、 判断和反思。并能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 尝试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
(3)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结果的应用
根据前面分析结果, 回答下列问题: (1)三个区域的自然 地理特征对人口、城市、 交通等人文地理现象空间 分布有何影响? (2)甲区域中突出的 环境问题是什么?并分析 回答其形成原因和主要解 决措施。 (3)简答乙区域发展 农业生产的优势区位条件。
(1)题中的乙区域为例: 乙区域(渭河平原)的自然地理条件比较优越,因此该区域的人 口密度大,城市数量多,城市和交通线主要表现为沿渭河呈带状分布。 (2)题为: 问题:甲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且北部地区土 地荒漠化(沙化)现象较为严重; 解决措施: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加强小流域治理措施,做好矿区恢复 工作,减少牲畜头数,缩小放牧比例等。 (3)题为: 自然条件:夏季高温多雨,水热配合较好;靠近河流,灌溉水源 充足;海拔较低,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社会经济条件: 开发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靠近大城市和铁路线,市场 和交通运输条件好。
空间定位专题
空间区域定位成为地理高考乃至文综考试的门槛
空间定位,抓点线面 点——山峰,城市,矿产,港口等相对位置的分布。 线——山脉,河流,地理界线,交通线,经纬线的分 布。 面——地形区,气候类型区,自然带,农业区,工业 区等区位的分布 利用三者之间的某种联系解读区域地理位置图,关键 是判读地理位置。
以下10幅图时要求学生掌握的: ①中国政区图 ②中国地形图 ③中国气候图(含气温图、降水图) ④中国水文图(河流湖泊) ⑤中国资源能源图 ⑥中国人口城市图 ⑦中国交通图 ⑧中国农业图 ⑨中国工业商业图 ⑩中国分区图(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 区及港、澳、台地区) 这十幅图的掌握方法主要有叠加法和分解法。叠加法就是 选择其中一幅为底图,叠加其它信息;分解法就是将一幅综合 图分解为单一要素图。同时要注意从整体结构特征到微观区域 特征的转化。
3.三级阶梯分界线;主要地形区 4.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5.外流区和内流区分界线 6.农区和牧区分界线
宏观掌握内容二: 1.在政区图上掌握三大经济区,
2.在空白图或地形图上,掌握三大自然区
3.区分二者划分标准的差异
区域地理: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
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在 此基础上进行以区域为平台的各地理要素的整合
抓住主要分界线,掌握区域分异 ①中国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②我国1月平均温0℃等温线 ③年降水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④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 ⑤我国地势三大阶梯界线 ⑥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界线 ⑦中国人口线 ⑧黄河、长江沿线 ⑨京哈—京广线、陇海—兰新线铁路沿线要把握主要分界线 的位置及两侧的区域差异,经常使用比 较的方法。
中国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内容
对于“分析回答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这样的问题时,应当从 哪些方面回答? 对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分析,主要应当从区域地理位置、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区域人文地理环境三大方面回答。 区域地理位置主要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 然地理要素;区域人文地理环境主要包括人口、社会经济、交通、 聚落、文化等人文地理环境要素。
再次,根据重要地理事物及现象的分布来定位,此为特 征定位。
从空间定位入手,整合知识系统(概括区域特征,如气候、 地形、经济活动类型等),综合分析某一个区域时,一般包括
八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 工业。对一个问题、一个区域是否分析得完整,可对照以上几 方面检查,并引导学生寻找思维线索,设计出综合问题,让学 生在回答问题时具备积极有效的思维,学会思考,学会运用, 逐步形成综合能力。
第二步:根据区域定位的结果,着重分析甲、 乙、丙三个区域中地形、气候两大自然环境要素 的类型和特征,并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则, 进一步分析在不同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下,各个区 域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
第三步:按照上述分析结果,运用正确的地 理语言和地理词汇,对各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进行表述和阐释。
该区域的优势区位条件是:土地辽阔,土壤肥沃,水 源充足,煤炭、森林等资源丰富。主要限制性因素是热量 不足,内涝严重。
图2为安徽省南部地区,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 为主;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低温少雨,水热配合较好;河湖密布,水源充足; 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平原地区多水稻土分 布,低山丘陵地区以红壤为主,土壤肥力较低。 该区域的优势区位条件是:气候高温多雨,水热 配合较好,河湖众多,水源充足,铁矿和有色金属矿 产丰富。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洪涝灾害频繁,土壤肥力 较低。
气候
水文 植被 土壤
河流径流量大,径流量的 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冬季无冰期,含沙量较低;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植被覆盖率较高; 土壤呈酸性;
黄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 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 土质疏松,肥力较高。 力较高。
[小结] 第一步: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行政区轮廓、 山河分布、提示性地理事物名称等信息,对该区域 进行区域定位。对于本题而言,一方面要进行整体 定位,另一方面是要进行内部区域划分。
例1、试用空间定位的方法指出下列各图分别是哪些区域。
鄂尔多斯高原 (黄河“几” 字湾部分)
新疆塔里木盆地地 区
区域自然特征
气候
水文
定位 → 自然特征
地质、地貌、土壤
植被 自然资源
自然灾害
宏观掌握内容一:
在地形图上把下列内容结合掌握,注意分界线和经纬度经过的主要地 形 1.经线: 2.纬线: 730E 23.50N 1000E、1200E 、1350E 、 300N 、 40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