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一、总论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1)性质: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96年解释;99、02、03年填空)(2)任务:研究——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②教学的全过程;③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④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并由此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3)目的: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99年填空)2.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1)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①初创阶段(20C 50’s初—60’s初)汉语预备教育:a. 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
周培元、吕叔湘负责业务工作;邓懿、王还等6人授课。
b. 1952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该班调到北大,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c. 1960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
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6年问答)②巩固和发展阶段(60’s初—60’s中)a. 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我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校)。
b. 1964年,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c. 1964年暑假,越南政府派来2000名留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扩展到23所。
d. 1965年暑假,北语为新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22所院校举办了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e. 1965年下半年,北语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是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62年,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开始了汉语教学节目。
f. 1966年,文革,教学停顿。
1971年,北语被撤消。
③恢复阶段(70’s初—70’s后期)a. 1972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首先接受200名坦桑尼亚、赞比亚学生。
b. 1972年10月,北语恢复,1973年秋开始接受留学生。
④蓬勃发展阶段(70’s末至今)a. 1987年7月,组成“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常设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b. 现在全国有300多所高校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c. 20世纪70’s下半期开始是对外汉语教学确立学科时期。
(98年选择)学历教育:1975年,北语试办四年制“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为对象);1986年,北语开始招收现代汉语专业外国硕士研究生;1997年,北语建立全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以及带有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博士。
d. 学科建设1978年,第一次提出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来研究。
1983年6月,正式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
1984年12月,“对外汉语”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e. 学术机构1988年,“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从“中国教育学会”中独立出来。
1987年,成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首任会长朱德熙。
f. 刊物1979年9月,《汉语教学与研究》在北语正式出版。
(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1987年9月,《世界汉语教学》,转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季刊。
(96年选择)1987年,北语创办了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要阅读对象的《学汉语》。
g. 师资1983年,北语开设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
1986年,北语、北大开始招研究生。
1997年,北语建立博士学位点。
(2)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最早为对外汉语教学构建语法体系的教材(01年选择)①初创阶段(50’s初—60’s初)特点:a. 重视系统的语法、词汇教学。
b. 以语法为主线,但同时强调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强调“四会”能力全面发展。
c. 培养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
1958年,正式出版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
(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96年选择)②改进阶段(60’s初—70’s)特点:a. 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强调实践性的原则。
b. 提倡“精讲多练”。
c. 采用“相对直接法”。
d. 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注意学以致用。
1971年,出版《基础汉语》(黄皮书)。
③探索阶段(70’s初—80’s初)特点:a. 对实践性的原则再认识。
b. 打破旧的、脱离实际的科学系统,代之以符合实践性原则的新的科学系统。
c. 引入了剧情教学,提出“听说领先”,形成“以听说法为主,结构为纲,兼顾传统方法”的综合教学法。
具体措施:a. 试验分课型,听说、读写分开。
b. 改革精读课,加强听力、阅读,改名为“综合技能课”。
1980年《基础汉语课本》以常用句型为重点。
④改革阶段(80’s至今)特点:a. 引进“功能法”,提出结构与功能相结合。
b. 根据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与特点,提出“先读写,后听说”。
c. 按照语言技能分课型。
d. 对本科课程教学法有全面、科学的研究,9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e. 对教学活动进行了科学化、规范化的研究。
(全国制订教学大纲)1981年出版《实用汉语课本》。
(是第一部吸收功能法优点的教材)(99年选择)(3)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的发展①教学理论的研究A. 开始于50’s—60’s初(十年初创阶段)1953年,周祖谟发表《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第一篇论文)(01年选择)1958年,《汉语教科书》出版。
(我国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材)特点:a. 一开始就注意把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与对本国人进行的母语教学区分开来,探索第二语言教学路子。
b. 在重视掌握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同时,强调四项技能的基本训练,强调对语言的实践和运用。
B. 60’s初—“文革”之前总结建国以来的教学经验。
1964年,钟梫著《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79年发表)。
特点:提出一系列对外汉语教学原则。
a. “精讲多练、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性原则。
b. 用汉语进行课堂教学的直接性原则。
c. 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学以致用原则。
d. “语文并进”,听说读写全面要求、阶段侧重的主要教学原则。
……C. 70’s特点:着重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a. 在论述具体教学问题时,较多受到听说法、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b. 把实践性原则定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教材编写中进行句型教学试验。
c. 在语言技能训练方面听说和读写作为两类课进行了分开教学。
D. 80’s开始,真正从学科建设的高度进行教学理论研究。
a. 进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研究。
b. 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展开了全面的研究。
c. 对教学法原则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d. 提出用不同的方法训练不同的语言技能。
E. 90’s以来,理论研究深化。
逐渐引进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跨文化交际学等相邻学科的理论成果。
几个概念的区别1.“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区别第二语言(03年解释术语)第二语言教学包括(00年术语解释):①中国人学外语;②少数民族学汉语;(01年选择)③少数民族学外语;④外国人学中文(即对外汉语教学)……2.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不属于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外国华侨的汉语教学属于对外汉语教学。
因为少数民族同属中华民族,同属中华文化。
外国华侨在国外出生、成长,受外国文化影响,同中华文化有巨大差异,会造成汉语学习、运用的障碍。
3.“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的区别①目的不同语言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不是讲授语言学知识,所以应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培养交际能力,而不是大量讲理论。
②教学内容语言教学:A. 学习语言四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规则,保证正确性。
(96年填空)B. 学习语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的使用规则——语用规则,以保证语言的得体性。
C. 学习言语技能:听、说、读、写。
要掌握言语技能,主要是掌握语言要素;言语交际技能受语用规则、语言规则制约。
D. 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和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文化要素;国情。
③教学原则:语言教学应生动、有条理,理论联系实际。
④教学方法:语言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教师适当总结、归纳规则。
⑤教学技巧:……语言教学的教学原则:①正确处理言语要素的传授与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关系,掌握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
②正确处理语言的形式结构教学与语义结构教学的关系,语法—语义—语用相结合的原则。
③正确处理语言与文化、语言知识与言语要素的关系,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④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和编排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加强重复,螺旋式提高的原则。
⑤强化学习环境,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的原则。
⑥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原则。
二、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相关的理论基础1.语言学(1)普通语言学基础理论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语言学的基本任务:研究语言的规律,使人们懂得关于语言的理性知识。
(2)汉语语言学基础理论(98年填空;03年填空)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规律是由语言学规律、心理学规律、一般教育规律等共同决定的。
(98年填空)(3)与语言学相关的跨学科分支学科理论A. 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把语言放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中探究语言变化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从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中考察社会生活的某些倾向和规律。
B. 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习得、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
理论语言学注重的是:研究语言的结构。
社会语言学注重的是: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
心理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的(心理)过程,过程是如何使结构去实现功能的,语言是如何被感知、理解和产生的。
C. 语义学应用语言学(98年解释术语)2.心理学(语言学习理论、语言教学理论,同心理学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98年选择)(1)跟语言学习相关的心理学基本概念A. 注意a.定义:注意是人们对外界作用于感官的信息刺激做出的选择性反应。
b.注意有一定范围:指人在一瞬间内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
c.注意具有稳定性: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或知觉指向相应内容上的时间。
d.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以上的活动时,能同时注意不同对象的能力。
B. 知觉a.定义:是将感官获得的信息转化为有组织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b.知觉的组织性:将输入的刺激组成有意义的整体。
c.知觉的整体性:由知觉的完整模式补充或解释部分(不完整)的感觉。
d.知觉的恒常性:指对于熟悉的物体,不管它的透明度、颜色、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变化,在知觉中的映像始终保持不变。
C. 记忆(第二语言学习策略02年解释术语)a.定义:指知觉到的信息被编码、转化、联系、储存、复述、回忆以及遗忘的加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