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络与穴位

经络与穴位

经络与穴位(头部)一、横纹外端筋络和穴位的概念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其内联脏腑,外通全身体表,在体表分布有许多腧穴。

经脉贯通身体的上下,沟通身体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呈干状分布。

络脉是别出的分支,比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呈网状分布。

经络沟通了脏腑与体表,把人体各部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运行气血,协调各部功能,保持相对平衡。

2.腧穴的概念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通达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脏腑和经络功能在体表的特定反应点。

它与身体内部的组织、器官有一定联系。

※平时做穴位按摩可以调整气血,起到保健防病、美容养颜的作用。

二、头部的经络与穴位1.头部的经络头部的经络主要有以下几条:(1)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在头部的循行分布为:从鼻旁迎香穴开始,向上到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沿鼻旁向下进入上齿龈,回出来,环绕口唇,沿下颌后下方,过耳前,沿发际至前额。

(2)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在面部循行为: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出来挟口旁,交会人中部,至对侧鼻旁。

(3)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在头部循行为:起于目内角,上过额部,交会于巅顶,从巅顶入里络脑,回出而更下行颈部。

(4)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在面部的循行为:沿颈部上面颊,至眼外角,转入耳内。

(5)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在头部的循行为:起于眼外角,上行到头角,下至耳后,沿颈至肩。

其支脉从耳后入耳内,出走耳前,至眼外角后方。

(6)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在头面部循行为:由颈部连耳后,直上耳上角,以屈下颊至颧。

支脉从耳后入中耳,出耳前至外眼角。

(7)督脉督脉在头部循行为:由项部沿头部正中线上行巅顶,经额、鼻下行,止于上唇系带与齿龈相交处。

(8)任脉任脉在面部循行为:沿头部前正中线,由咽喉上行,到下颏承浆穴。

※做头部的循经按摩,可以疏通气血,调节相关脏器的功能,使皮肤细腻滑润。

按摩胃经、大肠穴位可以消除粉刺、痤疮。

按摩胆经穴位有消斑作用。

按摩膀胱经、三焦经穴位可以消除水肿。

2.头部的穴位(1)太阳穴定位:外眼角后1寸凹陷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

分布有三叉神经和面神经。

归经:经外奇穴。

主治:头痛、眼病。

(2)印堂穴定位:两眉头连续的中点。

解剖:在眉间肌中,有内眦动、静脉和面神经、滑车神经分布。

归经:经外奇穴。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等。

(3)翳风穴定位:耳垂后方凹陷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颈外浅静脉。

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颅内穿出处。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

主治:耳聋、耳鸣、面瘫等。

(4)听宫穴定位:耳屏中点前缘与下颌关节间凹陷处。

解剖:有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

布有面神经和三叉神经。

归经:手太阳小肠经。

主治:耳部疾病、面肿面赤。

(5)听会穴定位:听宫下方,与耳屏切迹相平。

解剖:有颞浅动脉,深部为颈外动脉和面后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皮下为面神经分支。

归经:足少阳胆经。

主治:耳聋、耳鸣、牙痛等。

(6)攒竹穴定位:眉头内侧凹陷处。

解剖:有额肌和皱眉肌,额动、静脉。

布有额神经。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主治:头痛,视物不清、目赤肿痛、流泪。

(7)鱼腰穴定位:眉毛中心。

解剖:在眼轮匝肌中。

有额动、静脉。

布有眶上神经、面神经。

归经:经外奇穴.主治:眉棱骨痛、目赤肿痛、眼肌眶动。

(8)丝竹空穴定位:眉梢外侧凹陷处。

解剖:皮下为眼轮匝肌;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面神经和耳颞神经。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

主治:偏头痛、耳病、面瘫。

(9)瞳子髎定位:眼外眦外侧,眶骨边缘。

解剖:有眼轮匝肌,深层为颞肌;有颧眶动、静脉。

布有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

归经:足少阳胆经。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

(10)承泣穴定位:眼平视,瞳孔直下,下眶边缘。

解剖:眼轮匝肌中;有眶下动、静脉,眼动、静脉。

布有眶下神经、眼神经、面神经。

归经:足阳明胃经。

主治:眼部疾病。

(11)迎香穴定位:鼻翼旁开1.5cm,鼻唇沟处。

解剖:在上唇方肌中;有面动、静脉和眶下动、静脉。

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主治:面痒、面瘫、鼻塞、流鼻血等。

(12)地仓穴定位:口角外侧旁开0.4寸。

解剖:在口轮匝肌口,深层为颊肌;有面动、静脉。

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

归经:足阳明胃经。

主治:眼睑瞤动、面瘫。

(13)人中穴定位:鼻唇沟中,上1/3处。

解剖:在口轮匝肌口;有上唇动、静脉。

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

归经:督脉。

主治:面肿、面瘫、昏迷。

(14)承浆穴定位:下颌正中线,下唇缘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口轮匝肌上方,下唇方肌和颏肌之间;有下唇动、静脉。

布有面神经和颏神经。

归经:任脉。

主治:面瘫、面肿、牙痛、口舌生疮。

(15)上关穴定位:耳前,颧弓上缘,当下关上方凹陷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颧眶动、静脉。

布有面神经及三叉神经。

归经:足少阳胆经。

主治:头痛、牙痛、耳聋、耳鸣。

(16)下关穴定位:颧弓下缘凹陷处,当下颌骨髁状突的前方。

解剖:皮下有腮腺,深层为咬肌;有面横动、静脉。

布有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深层为下颌神经、面神经颧支。

归经:足阳明胃经。

主治:面肿面痛,齿痛,耳聋耳鸣。

(17)颊车穴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处。

解剖:有咬肌;咬肌动、静脉。

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

归经:足阳明胃经。

主治:面肿、牙痛。

经络与穴位(身体)一、经络1.经络组成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络脉有十五络、浮络、孙络。

十二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

※在此主要介绍肩、颈、手部的经脉,循经按摩可以疏通经络气血,促进局部的新陈代谢,防病治病,养颜护肤。

2.肩、颈、手部的经络手阳明大肠经:起自食指尖端,沿手臂外侧前缘上引致肩,走肩峰前廉到颈下大椎穴处,向下入缺盆。

支脉从缺盆上走经部,上面部。

手少阳三焦经:起自无名指尖端,沿手臂外侧中部上引致肩,上颈部,连耳后到头部。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尖端,沿手臂外侧后缘上引致肩,出肩后骨缝,绕行肩胛,至肩上,入缺盆,支脉从缺盆出,沿颈上颊。

手太阴肺经:由喉咙横出腋下,沿上臂内侧下达肘中,沿前臂内侧,经掌后高骨下缘入寸口,上手沿鱼际边缘出拇指尖端。

手少阴心经:由腋下沿手臂内侧后缘下行,在手厥阴心包经后方,行掌内,沿小指内侧至尖端。

足少阳胆经:从头部耳后下行,沿颈下行至肩上,入缺盆中。

足太阳膀胱经:从巅顶向下行于项部,沿肩膊内侧夹脊柱旁下引。

督脉:沿人体后正中线由下向上行至于肩、颈、头部正中。

二、穴位※腧穴是脏腑、经络的功能在体表的反应点。

与脏腑、经络气血相通。

刺激一定的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保健、防病。

在此只要介绍头部、肩、颈、手部的穴位。

1.百会穴定位:两耳尖连线与头部前后正中线在头顶的交点。

归经:督脉功效:升阳固脱、平肝熄风、开窍宁神。

主治:头部、眩晕、神经衰弱。

2.四神聪定位: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

归经:经外奇穴功效:益智宁神,解痉止痛。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

3.神庭穴定位:头部正中线,入发际0.5寸。

归经:督脉功效:清利头部,通窍宁神。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目赤肿痛。

4.风池穴定位:枕骨下缘,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起始部凹陷处,与耳根相平。

归经:足少阳胆经。

功效:祛风解表,清脑明目。

主治:头痛、眩晕、感冒、眼病、高血压。

5.睛明穴定位:眼内眦上方半寸。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功效:祛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眼部疾病。

6.四白穴定位:眼平视,瞳孔直下,眼眶下缘处。

归经:足阳明胃经功效:祛风明目,疏肝利胆。

主治:三叉神经痛、眼病、面瘫等。

7.球后穴定位:两眼平视,眼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归经:经外奇穴功效:清热明目,通络止痛。

主治:眼部疾病。

8.颧髎穴定位:眼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归经:手太阳小肠经功效:祛风止痉,疏经活络。

主治:三叉神经痛、牙痛、面肌痉挛、面瘫等。

9.肩井穴定位: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

归经:足少阳胆经功效:祛风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肩背部疼痛。

10.大椎穴定位: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归经:督脉功效:解表通阳,清脑宁神。

主治:肩背疼痛、发热、中暑、咳嗽等。

11.巨骨穴定位:在锁骨峰端与肩胛骨之间的凹陷处。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功效:散瘀通络。

主治:肩背疼痛,活动不利。

12.肩髎穴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平举时肩后呈凹陷处。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功效:止痛利节。

主治:肩关节及上肢外侧疾病。

13.肩髃穴定位:肩部三角肌上部中点,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肩关节外展90°时,肩峰呈现凹陷处。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功效:散风清热,消痰止痒。

主治:上肢无力、麻木、肩臂疼痛、扭伤、颈椎病、皮痒起疹。

14.肩中俞定位:大椎旁开2寸。

归经:手太阳小肠经功效:解表宣肺。

主治:落枕、肩背疼痛、颈椎病、感冒、咳嗽等。

15.肩外俞定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归经:手太阳少肠经功效:舒筋活络主治:肩背酸痛、颈项强急。

16.气舍穴定位:锁骨内侧端上缘,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归经:足阳明胃经功效:利咽消肿,定喘降逆。

主治:咽喉肿痛、气喘、颈项强。

17.合谷穴定位: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功效:清热解表,聪耳明目。

主治:头痛、咽痛、牙痛、大便干燥等。

18.中渚穴定位:手背第四、五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凹陷处。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功效:清热利咽,聪耳明目。

主治:头痛、项背疼痛。

19.劳宫穴定位:在掌横纹稍上方,第二、三掌骨之间,近第三掌骨处。

归经:手厥阴心包经功效:清心宁神,消肿止痒。

主治:心痛、口舌生疮、口臭、手麻、中暑、中风等。

20.阳溪穴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功效:清热安神,明目利咽。

主治:头痛、牙痛、耳聋耳鸣、腕关节扭伤劳损、皮肤炎症。

21.阳谷穴定位: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归经:手太阳小肠经功效:清心宁神,明目聪耳。

主治:头痛、耳聋耳鸣、牙痛、上肢尺侧疾病、生疣。

22.鱼际定位: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归经:手太阴肺经功效:清心肺热,利咽凉血。

主治:咳嗽、发热、咽喉肿痛、失音、痤疮等。

23.曲池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功效:散风止痒,清热消肿。

主治:热病、咽痛、牙痛、目赤肿痛、上肢肿痛、活动不利、月经不调及痤疮、身痒起疹等。

经络与穴位一、经络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气血的通路。

经脉贯通人体的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呈干状分布;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呈网状分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