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考现代汉语虚词考点:“规律+排除法”是做题制胜法宝2016.12.30一、考题背景(为何考)现代汉语表达不可或缺的词现代汉语“虚词”指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其虽不能单独成句,意义上也比较抽象,但却是起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它包括副词、介词、连词、以及助词、叹词、拟声词。
在高考试题里,无论是过去的,还是近两年的,其主要考连词、副词和介词以及主要由连词组成的关联结构),以表示时间(如:从、自、自从、到、在、当、朝、向、随着)、方式(如:按、按照、依、依照、本着、经过、通过、根据、以、凭)、原因(如:由于、因)、目的(如:为、为了、为着)、对象(范围)(如:对、对于、关于、把、向、跟、与、同、给)等语法意义的词。
容词。
如“从车上下来”;有的介宾结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的评价”;少数介宾结构可以充当补语,如“工作到深夜”构不能做谓语,但像“在、向、于、到、给、自”这样的介词可直接附在动词或其他词语后边,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如“落在我身上”“奔向二十一世纪”“勇于实践”“走到了目的类复句特定的形式标志。
关联词语性质复杂,能在复句中起关联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词语:一是连词,它用作关联词语的主要词类,但并非所有连词都能充当关联词:有的连词不能连接分句,当然不能看作关联词;有的连词能连接分句,但如果在某个句子中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
二是某些副词可充当关联词,但如果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算作关联词,且起关联作用的副词仍旧保留原有的修饰作用。
三是有些短语也可以充当关联词语,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总而言之,关联词语是在复句中才能确认的,离开复句就无所谓关联词语了。
二、考点内容(怎样考)读懂题干,明白考点具体考法,做到精准应对现代汉语虚词考点在过去二、三十年的高考试题当中较少涉及,其考法主要有三种:(1)是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形式纯考关联词;(2)是以选择题形式,结合实词中的近义词、成语来考虚词中的关联词(或连词、副词、介词);(3)是以选择题形式,将虚词中的关联词(连词)、副词、介词和实词中的代词综合起来考。
其实,这三种考法都融合了语言连贯(衔接)考点。
2017年高考主流的考法应该是第三种,即虚词连贯题(虚词衔接题),且题目样式应该跟2016年全国高考三套试卷的题目差不多,题干文字表述为“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三、做题步骤(怎么做)绝不可跟着感觉“做”,凭感觉“干净”做题是大忌(1)通读文本,把握大意,区分文体,抓住论点句或说明的中心句虚词题文本片断一般以论述性或叙述性的材料为主,故在开头或结尾部分(特别是开头部分)容易出现论点或说明的中心句子。
单个句子语境有时具有两可性,所以文本必须通读,绝不可一边阅读,一边选词。
(2)关照文本大意,结合句子之间逻辑关系和虚词的语法作用来选词句子之间逻辑关系最好通过抓关键词句来判断,虚词的语法作用规律的掌握要靠平常的积累和练习来强化。
(3)通过综合判断来抉择,通过回火检查来把关从高考的角度来讲,做虚词题快速要1分钟,慢速要2分钟。
平常训练建议控制在2分钟。
四、做题原则(做对前提)规律+排除法虚词题采用选择题形式考查时,每处选词有三种可能性:一是绝对不能选用的,可以直接排除选项;二是可以选用的,要慎重,先默认正确,通过放行;三是最切合语境的(如感情色彩、语言风格等),要警醒,不一定是最后要选的答案。
所以排除法在最后时刻决断显得尤为关键,也尤为有效。
一道虚词选择题的答案并不一定是局部每处最佳词语的组合,但它一定是都可以选用的词语,一定是整体最符合作者表述意思、情感色彩和语言风格等的。
如果有时在做的过程当中碰到答案有纠结的地方,一定“要懂得回头(要灵活变通),别一个道儿走到黑”。
、尽管、即使(纵然、就算等)宁可(宁愿、宁肯)、也、既、不仅(不只、不但)”等配合使用,表多种逻辑关系,排除时要谨慎!例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16年全国Ⅰ卷)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①不要依赖译文。
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
其实,③肯动脑筋,④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只要译文不是太【解析】:这是论说类文本材料,总共四个整句,达效果两个方面进行推断排除,保留最佳和可以用的,排除绝对不能用的。
本材料第一个空,从语言表述要准确、严密角度来看,“一定”显得武断生硬,且与后文“有时候”句所表达的事实情况相矛盾,绝对要排除(排除C项);根据后面文字没有涉及比较,不存在选优问题,故“最好”也可以排除(此处填“尽量”为佳,填“/”可以通过)。
第二个空,因前面是句号,连接上文肯定需要衔接词,故可排除“/”(排除D项);同时又因该处文字表转折关系,而“也”表并列关系,故必须排除(排除C项)(此处填“这”为佳,填“当然”可以通过)。
第三个空,“一旦”后面必须有“就”这样的连词与之配套,结果第五个空是“而且”,故都必须排除(排除B项);“如果”因与第五个空的“因此”不配套而不得排除(排除C项);D项中,原因不能够成“因为”与第五个空“所以”的关系,可以都排除(此处填“如果”为佳)。
第四个空,“进而”表递进关系,强调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故必须排除(此处填“而且”为佳,填“/”“并且”可以通过)。
第六个空,使用“就”显得拗口不连贯,可以排除(此处填“也”为佳,与“有时候”相配合;填“/”“仍”可以通过)。
五、识破陷阱(做对保障)练就火眼金睛,自然永对不错下面,我就结合常见虚词使用错误类型来谈谈如何识破题选项)的陷阱。
<一>错在滥用(赘余)1、重复赘余例2.图书馆藏有各类图书几十万册,其中以政治和文艺方面的书籍居多。
【解析】例句中的“以”是多余的,应删掉。
“以……为主”“……居多”,二者只能选一,不能杂糅。
辨析错误:①并非是;②诉诸于(见诸于、付诸于);③出乎意料之外;④大约十点左右;⑤至少一百人以上;⑥万一若在;⑦不失为是;⑧出自于;⑨国际间往来;⑩涉及到;⑪各自分道扬镳;⑫不到一个小时时间里;⑬稍加删改一些;⑭更加至关重要;⑮他为什么要带我来的原因;⑯否则,不这样做…;⑰…的原因,是因为(由于)…;⑱…的目的,是为了…;⑲这是由于…所造成的。
【练习】(1)语病题:昨天上午,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购物中心,后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在场群众的救护下,老人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
(2010年山东高考)(2)语病题:犹太民族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民族,联合国2012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犹太人每年的阅读量全球排名第一,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至少64本以上。
(广东华师附中、实中、深中、广雅中学2016届高三上期末)(3)语病题: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多了。
(1997年全国高考)(4)语病题: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瞬间,无论是参与登顶的勇士,还是全世界观看这一壮举的人们,无不毫无例外地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2008年浙江高考)(5)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
(2000年北京高考)2、滥用虚词,使句子缺主语①由于…,使得…;②通过(经过)…,使…;③在…中,做某事。
【练习】(1)语病题: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入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2014年全国Ⅰ卷)(2)语病题: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2015年天津高考)(3)语病题: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1992年全国高考)(4)没有语病题:通过捐款、创办公益基金的方式回报社会,不是企业家的法定义务,可提倡而不宜强制。
(2014年江西高考)(5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受众方的各环(2015年浙江高考)<二>错在理解这主要涉及到近义虚词的辨析问题。
例3.下列句中“对于”用得恰当的一句是()A.我们做教师工作,就要对于..学生负责。
B.这所学校的变化,对于..我们都是非常熟悉的。
C.对于..如何进行高考复习,他早已心中有数了。
D.他对于..老师历来尊敬。
【解析】答案是C。
此题“对于”的能力。
“对”和“对于”在很多场合可以互换。
凡是能用“对于”的地方都可以用“对”,但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都能用“对于”,这是因为“对”所保留的动词性较强。
当“对”表引进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相当于“向”)或含有“对待”的意味时,只能用“对”而不能用“对于”。
A句介词引进的目标,有“向”之意;D句介词表示“对待”;B项“对于”也用错了,错在颠倒了主客体的关系,“变化”不能对“我们”了解,只能是“人”了解“变化”,改法有二:一是把“对于”移到句首,二是在“我们”后面加“来说”或“而言”。
另外,“对于”与“针对”区别就在于:“对于”(“对于”与紧跟的名词或代词组成介宾结构,在句子中充当状语)所引导的句子末尾可以有宾语且一定是动名词,否则就不能在句尾接宾语;而“针对”就不受这个限制。
例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02年全国高考)(1)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2)你比他只是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3)这几天我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多少往往B.再三多少常常C.一再稍微常常D.再三稍微往往【解析】答案是C。
此题考查辩析。
“一再”和“再三”,二者都有“一次又一次地”之意,在表示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可以互换,如“一再(再三)叮嘱”;不是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就只能用“一再”,如只能说“一再失败”。
“多少”和“稍微”,二者都可表数量不多,程度不深,前者一般只能与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或往大里说的形容词连用,后者则不能;后者能够与表限制范围的副词“只”连用,前者则不能。
所以,我们可以说“多少(稍微)高一点”,但只能说“只是稍微差一点”。
“往往”和“常常”,二者都表次数多,前者带有一定的条件、某种规律性,后者则没有。
例5.下面必须使用“的”的一项是()(2000年全国高考)(1)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
(2)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一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断出来的。
(3)风险投资的注入可能使你()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谋求新的发展。
(4)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直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
A.(1)(2) B.(4)(2) C.(3)(4) D.(1)(3)【解析】答案是B。